2臨沂馬莊概況
馬氏宗譜載:“我馬氏始祖惟傳,前明洪武初,自山西鵲里遷郯,居城內。崇禎十有七年(1644年),烽煙四起,城內難以安居,又遷往泥湖莊。至清順治九年(1652年),十世昌裕,始定居城南。”以姓氏得名馬莊,後以方位改稱南馬莊。
全村地處沂、沭河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豐富,發展農業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境內盛產小麥、水稻,植被面積13公頃,覆蓋率33%。
交通
境內交通便利,205國道順境而過,郯西路、皇亭路、南外環路與村內街道連結,境內有縣屬蘇北魯南大型五金鋼材交易市場和占地面積35公頃的東馬遊樂園等企業,是投資創收的黃金地段。人口
2000年,全村共有196戶,總人口709人,人口自然增長率7.5‰,現有馬、胡、劉、徐、許、邵、阮、仇、石、孫等10姓氏,均為漢族。經濟
194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7萬元,197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4萬元,200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6000萬元,人均純收入4460元,第一、二、三產業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比重分別為6∶19∶75。完成社會固定資產投入總額1100萬元,全村純收入316萬元。榮譽
該村是全縣經濟強村之一,200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名列全縣第1名。1994年被臨沂市委評為“九間棚式”先進黨支部,1996年9月被臨沂市委、市人大、市政府授予全市“二五普法”工作先進集體,1997年10月被山東省司法廳授予優秀人民調解委員會,1998年1月被臨沂市委、市政府授予安全文明小區,1996年1月被縣委授予小康村、文明示範村、先進黨支部、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大事記
1938年,侵華日軍在村南修飛機場,毆打村民,將民房全部燒光。1939年4月12日,日軍無辜槍殺了馬成恩、馬順讓、馬順忠、吳興幫、杜效增等32人。
1940年,日軍再次襲擊該村,燒房屋數間,趕走牛驢數10頭。
1951年,成立農業生產互助組,走互助合作道路。
1955年9月,村民劉元勝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7年春,成立中共馬莊村第一屆黨支部委員會,劉元勝任書記。
1964年,實行稻改,由玉米高糧改種水稻獲得豐收。
1972年,建配電室一處,從紅旗機器廠引電,使全村90%農戶通電。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辦起加工組、修車鋪。
1979年,買泰山25馬力拖拉機1台,犁耙等配套機械。
1984年,購買上海50馬力拖拉機1台及配套機械。
1987年,建變壓室1處,安裝100千伏變壓器1台,全村100%的農戶用上電。
1988年,購買上海50馬力拖拉機1台,犁耙條播機等機械。
是年9月又購買12馬力手扶拖拉機2台及配套機械,建立了農機大院。
同年6月,在皇亭路北側建辦公室7間。
1989年,建廢舊鋼材市場大院1處。
1990年3月,拆遷房屋80餘間,築郯西路900米,路面硬化,路邊綠化。
是年6月,籌建魯連工藝製品廠,投資12萬元建大倉、曬場等。
1991年2月,購儀征客貨汽車1輛。
1993年,集體投資400萬元建成五金鋼材市場1處。
1995年,投資120萬元建成24門年產紅磚7萬方的窯廠一座。
1996年2月,投資60多萬元將村莊道路全部硬化,並安裝了路燈,98%的戶通上了自來水。
是年3月,組建東馬集團公司,村黨支部書記劉生光兼任董事長、總經理。
是年6月,村內實行供電線路改造,降低了電費。
是年9月,投資200萬元擴建五金鋼材市場,二期工程竣工。
1997年4月,投資40多萬元建成秸稈氣化站一座,全村90%的戶用上了秸稈氣。
是年6月,投資30多萬元硬化村前至建材廠道路。
1998年,投資20萬元建成機車腳踏車市場。
1999年,全村對宅基地進行統一找補。
2000年,經上級批准自籌資金1600萬元開始籌建東馬遊樂園,占地面積35公頃。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新中國建立前糧食畝產不足60公斤,1951年回響黨中央的號召,成立了互助組。1955年全村先後辦起了2個初級社,1956年,成立了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當年挖井6眼,挖溝渠2條,購買新式水車6部,板車4輛,基本保障40公頃糧田旱能澆澇能排,糧食畝產達到280公斤,受到中共郯城縣委、縣政府的表彰。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全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了村民的生產積極性。1983年糧食畝產660公斤,比1978年增長260公斤。
為進一步提高糧食生產經濟效益,全村統一購進優良品種,進行更新換代,同時提高對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和產後服務,在原有部分農用機械的基礎上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先後投資20多萬元購買聯合收割機2台,小麥播種機、條播機、開溝機、水稻拋秧機等配套機械,每年向國家提供優質商品糧2.6萬公斤,2000年糧食生產單產突破1000公斤大關,總產達到20萬公斤。
第二產業該村魯連工藝品廠建於1990年,黨支部抓住發展機遇,先後二次進行技術改造。1995年又投資120多萬元建成24門磚窯1座,年產紅磚7萬方。1990年以來,先後建起電焊維修製造廠等12家工業企業,年產值3600萬元,利稅160萬元,上交村集體80萬元。1996年,經上級批准,組建了郯城縣第一個村級企業集團-東馬集團實業總公司、黨支部書記劉生光兼任董事長、總經理。1999年由個人投資80萬元建起6家螺旋鋼加工廠,年生產能力1600噸,至2000年底全村工業從業人員120人,實現工業總產值6000萬元,年末固定資產原值2600萬元,創利稅380萬元。
其他信息
第三產業1989年建起廢鋼材市場大院後,為加快集體經濟發展和村民致富的步伐,村黨支部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充分利用東馬莊地處郯城縣城的有利條件,1993年投資400萬元建成總占地面積2公頃,可容納固定攤位126個的五金鋼材市場。1996年以後先後二次擴建,新建機車、腳踏車市場,總投資600多萬元,集體年創收80萬元。是郯城縣唯一的一處大型五金鋼材交易專業性市場,也是蘇北魯南大型五金鋼材交易市場之一,為村民致富奔小康創造了良好的條件。該村充分利用鄰近縣直大企業和五金鋼材市場的優勢,發展運輸業,1994年在原裝卸隊的基礎上成立了運輸服務公司,備有載重車輛12部,運輸能力800萬噸。2000年底第三產業從業人員900餘人,實現總產值3600萬元,年末固定資產原值700萬元,創利稅1700萬元。特色產業東馬遊樂園總面積34公頃,是利用窯廠形成的廢棄地、水體開發建設的一處規模較大、內容豐富、功能齊全、建設水平較高的區域性遊樂園。東馬樂園是該村自籌資金1600萬元,從2000年10月開始設計並進行施工,經核算,工程全部完成後,各項目正常經營年收入可達400萬元,年經營性支出120萬元,實現利潤280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49年前,民眾文化科技落後;學齡兒童入學率占35%,新中國成立後逐步改善辦學條件,1968年投資5000元建起馬莊國小,1971年投資3萬元對國小進行擴建改造,告別了土台子、黑屋子的歷史,達到了校舍、課桌凳、操場、院牆、大門、廁所六配套。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先後有19名學生考入大中專院校,其中大本4名,大專9名。1991年投資60萬元辦起了文化大院,配備了各項文體娛樂設施,成立了中青年文娛宣傳隊,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多次被縣、鎮授予“村民文化科技”先進單位。人民生活1949年前,大多數村民過著半年糠菜半年糧的困苦生活。新中國成立後,隨著農村經濟發展,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7年全村人均糧食160公斤,人均純收入38元,1978年人均純收入120元。1982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2000年人均純收入4460元,人均年末存款4000元,多數村民已住上了小康樓,全村擁有各種機動車輛40輛,其中個人擁有34輛,各種機車50輛,程控電話160餘部,彩色電視機180餘台,並全部實現閉路化。
村莊建設1949年前,村內街道不整,破爛不堪,村民住房多以土木結構為主,人均居住面積不足3平方米。新中國成立後逐漸以磚石結構代替。70年代,大多利用鋼筋、水泥預製件為主建房,1982~1987年全村開始建標準房,為適應經濟發展,現在村民把標準房改建為小康樓。1996年制定了優惠政策,鼓勵村民拆舊房建樓房,先後打通了村內3條大街,並實行了硬化、美化、綠化,修了高標準下水道,安裝了路燈,家家通了自來水,建清潔衛生公共廁所及標準垃圾池,有6名專職環衛人員負責街道衛生。1998年被臨沂市委、市政府命名為“安全文明小區”。
集體福利改革開放以來,隨著集體經濟發展壯大,村民福利逐步提高。80年代初村民用上自來水,對考入大專以上學校的學生獎勵現金1000元;1991年以來村民的三提五統費全部由集體負擔,村民責任田免費耕種收割,1998年以來村民做飯家家用上了優質秸稈氣。對全村60歲以上老人給予優待。同時對計畫生育獨生子女戶,雙女戶給予優待,多分給一口人宅基地,並給辦理保險。
組織建設
中共地方組織建設1938年4月日軍侵占郯城,全村處在白色恐怖下,有10多名青年參軍參戰,50多名民工參加了濟南、臨沂、郯城等戰役戰鬥的支前隊伍。1957年成立了第一屆村黨支部,劉元勝任書記,帶領村民大搞農田基本建設,挖溝修渠、整修道路,實行稻改,提高糧食單產,多次得到表彰。1987年11月劉生光任黨支部書記。黨支部重視加強自身建設,形成了強大的凝聚力和戰鬥力,始終堅持“抓經濟促全盤,一切圍繞小康乾”的指導思想,下大力氣發展集體、個體和私營企業,壯大集體經濟、培植髮展支柱產業、骨幹企業和拳頭產品,自籌資金建市場。工藝品廠產品遠銷十幾個國家和地區。十幾年來連續被縣委、縣政府授予“先進黨支部”經濟強村、“文明示範村”稱號;被臨沂市委、市政府授予“九間棚式”黨支部、“二五普法”先進單位和“安全文明小區”稱號。全村共有黨員19名。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39年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後,建立馬莊村農民協會。之後,村農救會,自衛隊、青救會、婦救會相繼建立。解放戰爭時期,村政權帶領民眾積極參軍參戰發展生產支援前線,1956年建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周德銘任社長。人民公社成立後,設立東馬莊生產大隊,馬奎擔任大隊長,下設2個生產小隊。1983年12月建立東馬莊居民委員會,下設4個村民小組,設委員3人,馬恩仲任主任,委員馬西金、徐祗進。1987年後東馬莊居委會由3人組成,胡恩昌任主任,委員馬成健、馬恩仲。1998年東馬莊居委會由3人組成,主任胡恩昌,委員劉生春、馬成柱,民兵連長石永光,調解主任劉生春,婦女主任江兆菊。居委會連續10年被郯城縣評為先進居委會,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1997年10月被山東省司法廳評為優秀人民調解委員會。
鹹陽馬莊
地理位置
馬莊位於鹹陽秦都區最北端,面積42平方公里,人口近3萬,東鄰渭城區,西接興平市,北與禮泉縣相鄰,距西安鹹陽國際機場8公里。雖然緊鄰鹹陽,位置相對優越,但直到上個世紀90年代,儘管改革開放已經走過了20年的歷程,馬莊依然是那樣的封閉、落後、遲鈍。1997年馬莊農民人均收入600元左右,不僅在秦都區,就是在鹹陽大大小小的鄉鎮中 ,馬莊的主要經濟指標也排名靠後。馬莊的過去
劉希老人告訴記者,那時的馬莊真窮呀。眼看著周邊的經濟都發展起來了,馬莊人大多數還是要靠雞屁股掏蛋換醬油醋。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後,改革開放的熱潮再一次在中華大地上激盪。自鄧小平南巡講話後,中國改革開放邁向了一個新的階段,解放思想,抓住機遇,大膽創新,加快發展,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當時,也是黨中央提出西部大開發前夕。在人人思變,人人謀發展之際,如何抓住機遇,解放思想,敢為人先,把中央的號召和有關檔案精神落實到具體的發展實踐中,秦都區的決策者將目光聚焦在了一無資源,二無資金,三無名氣的馬莊。
據史料記載,馬莊形成集鎮始於明隆慶年間,興盛於清,自古就有“招商之地,聚財之所”的美譽。當時秦都區決策者獨闢蹊徑地認為,馬莊自古是物資集散地,人流密集,與省會西安只有半小時車程,只要有政策扶持,發展休閒、娛樂應大有可為。1997年,秦都區將馬莊列為小城鎮開發試驗區,定位為休閒娛樂,並提出未來五年要把馬莊打造成“西安後花園”。
馬莊的發展
1997年底,馬莊開始起步。翌年,馬莊也正式由鄉改鎮。隨後,在短短几個月的時間,秦都區以政府名義,接連出台多個檔案,全力支持馬莊發展。據知情人介紹,當時為了凸顯政府對馬莊發展的重視和支持,馬莊管委會主任由秦都區常務副區長兼任,管委會辦公室主任由鎮黨委書記擔任,馬莊鎮政府主要領導享受副縣級待遇,這在當時鹹陽地區絕無僅有,在我省也屬罕見。
為了籌得啟動資金,秦都區政府給予馬莊管委會相當優惠的政策,管委會可以自行審批土地;外地人在交納3000到4000元後,可以在馬莊解決農轉非戶口;包括公安部門在內的多個部門未經特別許可,不得隨意檢查馬莊的招商項目,更不得隨意亂收費、亂罰款。
當時,為了配合政府的大力支持,馬莊鎮政府也先後投資90多萬元將鎮中心的一條窄窄的馬路,拓寬成十多米寬的雙向雙車道,全鎮供電線路全部實施改造,4條主要大街路燈全部更新,並掛上了以暖色調為主的大紅燈籠。馬莊一下變靚了。
政策支持,政府保護,配套基礎建設的快速展開,吸引了眾多外來投資者。馬莊一下熱鬧了。
事隔多年,早已從馬莊全身而退的經營者王文輝說,當時手裡拿著政府的紅頭檔案,看著熱火朝天的建設場面,我們都心動不已,都感到不到馬莊投資就會錯失良機。
馬莊繁華
今年48歲的馬宏強,是馬莊鎮黨委組織委員。1984年,22歲的馬宏強就來到馬莊工作,一乾就是34年。這位馬莊鎮目前資格最老的公務員,用他的話說,他見證了馬莊的一切。1997年以前,在馬宏強的印像中,這裡似乎一直人氣不旺,在寂靜中打發著日子。讓人激動的日子,就是一周兩次的廟會。
1998年春節後,馬宏強突然發現一夜之間,馬莊變得讓他有點認不出來了。一個個娛樂場所星羅棋布大街小巷,操著南北口音,各種各樣的人滿街穿梭。 馬宏強說,那時候,簡直是天天過廟會,特別是一到晚上,車如流,人如潮。最多的一個晚上,竟有400輛小轎車,從西安、鹹陽甚至外省方向趕來,其場面令人目不暇接。
據當地人講,最興盛時,馬莊大大小小的娛樂場所達到200多家,從業的人員達到1100多人,來者幾乎遍及全國各地。許多人稱馬莊是個 “小香港”。馬莊的知名度,也在鄰近省份中以核裂變的速度擴散,當時有這樣一種說法,如果你不知道馬莊,證明你落伍。馬莊,竟牽動了省委黨校縣處級以上領導培訓學員們的神經,到馬莊去考察、參觀,也成了當時省委黨校的一項學習內容。
只有4平方公里的鎮中心,一時湧來幾千人,急速帶動相關產業。據當地民眾回憶,那段時間,馬莊是“漲”聲一片,幾乎什麼都在飛漲。像樣一點的招待所、旅社天天爆滿,民眾的門面房由每間每月30元,漲到200多元,地價也扶搖直上,臨街的二層門面房1997年時,一年的租金還只是一兩萬元,幾個月後,一下就漲到了七八萬。就這,許多人還千方百計想辦法找房子租。農轉非戶口的標價也由一個2000元漲到3000元,一個暫住人口證也由300元漲到了500元。
當地民眾馬中發說,當時遍地是歌廳,處處有歌聲,生意火得不得了。有個投資者來得晚了,眼看黃金地段,都讓別人占完了,就和鎮政府達成協定,把政府大院的一排平房租了下來,開辦了歌舞廳。政府大院裡也開了歌舞廳。這訊息,引起極大轟動。十年之後,已是53歲的馬中發手指著鎮政府大院前一排房說:“你看這門現在還是那么結實,這都是當時用上等材料做的,質量好得很。”
馬莊現象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爭議。馬莊歷史文化深厚,馬莊人自古就注重傳統禮儀。清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劉古愚就出生於此。當年,許多上了年歲的人指著一個個打扮妖嬈的女子穿街而過,心裡很不舒服,認為,馬莊把人丟扎了。然而,稱讚者卻說,馬莊超前思維,搶抓機遇,解放思想,加快發展,值得肯定,尤其是敢於摸著石頭過河的舉措,為封閉落後的馬莊打開了一扇視窗,其衝擊力影響力,有待時間檢驗。
在一片爭論聲中,馬莊走著自己的路。
馬莊衰敗
1999年下半年,在經歷了一年多的繁華之後,似乎又是在一夜之間,一些在馬莊的經營者,突然發現情勢有些不妙。當年在馬莊開辦紅綠藍歌舞廳的經營者趙桂芳說,開辦之初,生意十分火爆,每天晚上顧客盈門,有時候到凌晨兩三點才歌盡人散。1999年後,生意明顯不如從前。特別是國慶過後,客人越來越少,平時旺季的周末,到了晚上11點,就沒有人來了,整條街顯得冷冷清清。
更令許多經營者擔心的是公安機關開始 “插手”馬莊。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在鹹陽,馬莊算得上是一個特區。由於開辦之初,政府部門青睞有加,各種保護政策都罩在頭上。許多投資馬莊的客商正是看中了保護性的優惠政策,才蜂擁而至。在各種保護政策中,“公安機關不得隨意檢查”這一條,最令投資者放心。
做過娛樂行業的人都清楚,在圈子內有個不成文的“潛規則”,如果和當地公安機關處不好“關係”,別說是發展,就是生存也會舉步維艱。馬莊開辦之初,政府部門為了遏制公安機關亂罰款的衝動,用政策拴住了“龍頭”。
短短一年時間,馬莊的發展越來越偏離當初設定之時的軌道,政府支持,政策保護,發展娛樂業,打造西安後花園,然而,許多人卻將政策念歪了經,打起了擦邊球,很多經營者甚至明目張胆地搞起色情業。到後來,馬莊魚龍混雜,沉渣泛起,似乎成了“紅燈區”的代名詞。許多當地人都羞於提及自己是馬莊人。
1999年下半年,馬莊的消費環境日漸趨緊。從省上,到鄰近的涇陽、西安等地的公安機關都頻頻到馬莊突擊檢查過,每次都會處理一批人,罰一些錢,而且檢查的頻率越來越快。
10年前的一個夜晚,記者也曾隨省公安廳、鹹陽市公安局治安部門的民警夜查到馬莊,當時的情景,也的確令人擔憂,那就是馬莊太脆弱,一有風吹草動,就會崩盤。
突然的“寒流”讓許多投資馬莊的人頓時愕然,有的已花了大本錢將原來的陳舊的歌廳改造裝修;有的剛剛從外地花大價錢招募了一批新人。據馬宏強說:“當年,有一個投資者,花了8萬多元,剛簽了15年的房租契約,可只經營了一個多月,就關門了。”
一夜之間,馬莊冷落了,衰落了。
據知情人介紹,當時馬莊衰落表面原因是鹹陽、秦都修路,加上公安部門檢查,深層次原因卻是馬莊的發展偏離了方向,與文化大省的陝西和千年帝都鹹陽的美譽格格不入。用馬宏強的話說是撞了道德這條底線。
上世紀九十年代,陝西在外地人眼中,還是一個思想保守的內陸省份,馬莊的發展與陝西對外形象反差太大了,就如同一個傳統家庭出了一個紅塵之女。這種強烈的反差,引起了極大的爭議。
這位知情人還說,1999年,西部大開發啟動之後,各級政府把區域經濟的發展,聚焦在能源、化工、房地產以及基礎性建設等高效能產業上來,以項目帶動投資,以投資來拉動經濟成長,而對消費性的產業,政府關注的目光已不是很強,特別是像馬莊這樣一個具有頗多爭議的地方,關注度更弱了。
一位曾經數次光臨馬莊的人說,第一次去馬莊是新鮮和好奇,但當第二次去馬莊時,你就會覺得失望,歌還是老歌,房子又髒又舊,人員素質低下。第三次再去時,就感到這條路走不了多長了,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背離科學發展觀,違反了農村改革的規律。
1999年,隨著中國新一輪經濟成長周期的到來,檔次更高,設施更新,服務更周到,更便利的文化娛樂產業在西安、鹹陽等地如雨後春筍般成長起來。相比之下,馬莊漸漸失去了光澤。
1999年,注定載入了馬莊的歷史。隨著外界大環境的轉變,馬莊的氣候逐漸多雲轉陰,甚至陰雲密布。1999年初,隨著第一家歌舞廳撤出馬莊,第一張多米諾骨牌在馬莊倒下,曾經大紅燈籠高高掛,霓紅燈光夜夜閃的馬莊,已是門庭冷落,車馬稀。到年底,200多家歌舞場所,已撤走了85%以上,只有少數還在堅守著。
2002年,國務院下發通知,清理臨設機構,馬莊管委會被撤。2003年3月,時年40歲的鹹陽經營者張成崗將自己開了4年擁有200多平方米的歌舞廳正式關門,至此,馬莊告別了曾經興盛一時的那個年代,也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張成崗說,我也是馬莊最後一個守望者,時至今日,馬莊沒有一家歌舞、娛樂場所。
馬莊又恢復了往日的古樸和寧靜。
馬莊變革
從1999年起,馬莊漸漸淡出新聞媒體的視野,也淡出了公眾的視線,關於馬莊的各種爭論也漸漸平息。喧鬧之後,當一切歸於平靜,以新的目光重新打量馬莊或許更加有歷史和現實意義。重提馬莊,省社會科學院一位專家說:“現在看來,當年決策者敢於人先的勇氣和魅力是值得稱道的。30年前的改革開放,尤其是農村的改革開放,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我們是在沒有一個可借鑑的經驗和方法的基礎上,摸著石頭過河,經過無數險灘和激流,最終闖出了一條市場化之路。當年的馬莊窮則思變,創新提出一條發展之路,雖經數載而失敗,但突破了傳統思維的窠臼,解放思想的勇氣和膽量是令人敬重的。馬莊的發展雖失敗了,但留給人們特別是馬莊人的開拓精神和創新意識,以及商品觀念,市場意識,卻日顯彌足珍貴。所以,我們在紀念改革開放30年的時候,回憶我們陝西人改革開放的歷程,尤其農村改革開放的成敗,我們不應迴避馬莊,不應冷落馬莊,應正視馬莊,因為任何改革都是需要成本的。”
專家的觀點在馬莊得到了佐證。
十年之後,當記者再次探訪馬莊之時,看到的景象是,街頭寬闊整潔,人群熙熙攘攘,市場一片繁榮。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馬莊人在經歷了重痛之後,正在找回自己。
如今,曾經重土安遷的馬莊人,一年對外勞務輸出達到3000人,占到全鎮人口的三分之一。
今年53歲的馬莊民眾張風說:“過去馬莊人寧可讓房子空著、閒著也不出租。1998年那次衝擊,讓我們的觀念一下變了,商品意識就是在那時慢慢形成的。過去,我們馬莊人父母在不遠遊,1998年那場衝擊,讓我們敢於走出家門,去闖世界了。現在回想起來,真應了一句古話,好事連著壞事,壞事連著好事。”
在許多外地經商人的眼中,正是當年思想觀念劇烈的撞擊,才讓10年之後的馬莊,顯現出不同於周邊地區的商業特質。
當年,與馬莊處於同一發展起跑線的店張驛、雙照等鄰近幾鎮,如今,無論從知名度,還是人們的市場意識,都與馬莊相距甚遠。綿延數千公里的福州到銀川高速公路鹹陽段,只在馬莊設有一個出口,這或許是對馬莊知名度的一種認可。如今,馬莊憑著當年的知名度,影響力,逐漸聚集起人氣,打造出方圓50多公里的農資產品集散地和交易中心,年交易額2億多元。每逢廟會,吸引周邊2萬多人在這裡談品論價。
記者再見張成崗時,這位馬莊開辦娛樂場所的最後一個守望者是個外地人,他竟然沒有離開馬莊,辦起了在馬莊眾多餐飲行業中規模較大的一家梨花酒店,拉著記者看鎮黨委發給他的黨員聯繫戶牌匾,激動地說:“我是馬莊興盛的受益者,又是失敗者,儘管當年,我沒賺多少錢,但是我發現馬莊人的市場意識,商品觀念,比周邊的人都強烈,市場氛圍很好,所以我又選擇馬莊留了下來,辦起了酒店。我把全家人的戶口都落在了馬莊,因為我看重的是馬莊這個品牌,更看重馬莊人不怕外地人來掙錢的市場意識。一年前,我剛剛加入中國共產黨,這就是我對馬莊的情感。”
當年,隨著馬莊的淡出,一些悲觀者曾斷言:馬莊元氣大傷,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將難以有所作為。
時隔9年,馬莊在經歷了短暫的消沉之後,經濟發展又破繭而出,雖然經濟在鹹陽仍屬不發達,但縱向相比,已實現了很大跨越,農民人均收入已由1997年的600元,達到2007年的3500元。
馬莊鎮黨委書記董小社說:“這幾年馬莊的發展,得益於定位準確,措施得當。在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行農村經濟‘一村一品’的發展格局中,馬莊結合自身特點和優勢,瞅準產業項目,大膽引進、發展紅薯種植和相關配套產業,使得我鎮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紅薯鎮’,引得外地客商紛紛前來訂購。”
據了解,目前,馬莊鎮的紅薯種植面積已超過1萬畝,每畝產量達3000-3500公斤,畝產值接近3000元,高峰時日銷售量超過5萬公斤,農民種植紅薯的年產值超過2000萬元。馬莊逐漸走上了一條發展農業、物流和勞務輸出的致富之路。
馬莊的未來
省社科院專家指出,馬莊變革之路,深具標本意義。一個地區的發展,離不開科學的規劃,區域的特色,市場的規律,民眾的需求,當年,馬莊為了求快發展,結果水土不服。就像當年三原東周村冒進貸款建別墅的教訓一樣,發展經濟,尤其是發展農村經濟一定要因地制宜,充分考慮自身實力,消化吸收能力,與其踩著高蹺前行,不如一步一個腳印,踏實地走。儘管走得慢,因為它是沿著科學的軌道前行,最終也能到達勝利的彼岸。因此,回首改革開放30年走過的歷程,尤其是回望陝西農村改革開放30年所經歷的風風雨雨,我們重提馬莊,就是總結在前進中所走過的彎路。這就是馬莊的標本意義。安陽縣柏莊鎮馬莊村
基本情況馬莊村位於河南省安陽市安陽縣柏莊鎮東25里處,東臨京珠高速公路,全村有1300餘人,耕地面積2000畝,人均收入4500元,剩餘勞動力150人;黨員60人,其中50歲以上的45名,35歲以下的15人。主要從事紡織和農業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