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荷蘭凡·高美術館舉辦史上最大型凡·高書信展 圖書、網站同時推出阿姆斯特丹一家美術館的整整四層樓面、6冊總計2164頁的宏偉巨著、免費的iPhone體驗,以及一個網站上數以千計的圖片——這一切是15年的成果,也是一項特別的計畫——向一位生活當中徹底的失敗者致敬。這位失敗者便是文森特·凡·高。
開放
在凡·高37歲那年,他走入了前幾天剛畫過的法國田間,把子彈射入了自己的胸膛。“這是一個關於不切實際的承諾的浪漫故事,”凡·高美術館館長Axel Ruger說,“也許是藝術史上最偉大的故事之一。”
10月9日起,在凡·高美術館的努力下,全世界將首次親眼見到藝術家留存下來的每幅油畫和素描——甚至得以更深入地了解到這些作品是如何創作出來的。此次展覽展出了120封信件及數百幅油畫和素描。展覽的副題是“藝術家有話說”。然而,凡·高不只在訴說,他沉醉於自己的迷思中。在信中,他常顯得悲慘、驚恐、自怨自艾,但更多時候,他饒舌、沉思、聰明,乃至興奮。他情緒化,但不像好萊塢所描繪的那樣是個瘋子,語無倫次、暴風驟雨般向畫布上塗抹濃墨重彩。
展品
該展覽將信件聚在一起,把生動的勾勒圖、素描草圖和最終完成的油畫並置。這些真品脆弱易損,展覽結束後將被精心放回原處,只有學者預約,才會偶爾展露真容。
但凡·高美術館深知,這些作品應永久向更廣泛的觀眾開放。展覽開幕的同時,六卷本的《凡·高書信》以荷蘭文、法文和英文一起發行,其中囊括了819封藝術家手寫的書信——其中大部分是給其弟弟、摯友和資助者提奧的——以及83封寫給凡·高的信件。同時還配有凡·高的作品,他在信中涉及的每件印刷品、油畫和素描,他所遇見和提到的每位藝術家,他引用(或引錯)的圖書、詩句和聖經段落,全部都將得到呈現。與展覽同時推出的還有一個網站(www.vangoghletters.org),讀者可以在網站上瀏覽每封信件的副本。
書信
展覽開幕後,一張骯髒、折皺的紙片前總是排著長隊,這封信是藝術家在生命的最後時刻草就的。信紙上有六個污點,觀眾們通過朦朧的燈光,凝視著昏暗的展櫃。在網站上,這封信的副本可以被放大,但依然無法解答那個陰魂不散又無法迴避的問題:顏料,油墨,還是——血跡?
這封最後的書信以“謝謝你善良的來信和附帶的50法郎”開頭,卻再也沒有機會完成。在提奧所稱的“可怕的那天”,凡·高帶著致命傷,蹣跚地回到棲居的小旅店。其後,這封信在藝術家的屍體上被發現。
而在阿爾時期,他畫下著名的《星夜》前不久,在一封寫給弟弟的信中,他寫道:“我們可以搭乘死亡抵達星星,正如我們搭乘火車抵達塔拉斯孔或魯昂。”
當博物館的職員開始信件整理工作時,他們以為要不了五年,結果整理工作持續了15年。其中最艱難的工作是追溯這位熱衷於宗教的藝術家經常引用的——有時候是引錯的——聖經經文。儘管Axel Ruger對於整個計畫的專業性非常驕傲,但他似乎更對成果登錄iPhone暗暗興奮。“任何人,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可以在口袋裡裝滿這些信件,”他說,微笑著,“太酷了。”
人物介紹
簡介
凡•高,1853年3月30日誕生於荷蘭克羅特珍杜特小村莊,家中有兄妹六人,父親是該村教師。凡•高曾做過畫店服務員、私立學校的教員、書店的店員和礦區的傳教士,最後成為職業畫家。1890年7月27日,凡•高走進一片麥田,朝著自己的胸部開了一槍,兩天后離開人世。
尼采曾說:“在人世間遭受最深的苦惱、吃過最多痛苦的人才算偉人。”那么凡•高一生與苦惱抗爭不懈,而且總是在超越身心最大承受極限之上痛苦地掙扎,為藝術燃燒了自己的一切。這樣的一生,無疑是充實和偉大的一生。www.findart.com.cn
如果說“藝術不論在何時何地,都必須要跟時代形成對立狀態”的話,那我們就很容易去理解凡•高了,凡•高不僅在藝術實踐上與時代形成對立,就是生活上也是如此。
童年經歷
童年的凡•高就體現出了強烈的孤獨與任性。他不喜歡家裡爐火的溫暖,而喜歡徘徊在荷蘭荒蕪的原野間;他對生活的感受是超乎常理的,甚至使家人“感到驚奇和可怕”。比如當他看到黃昏時沉入地平線的太陽,總說這個深紅色的太陽是黃色的;當他看到閃爍在夜空的星星時,卻認為晚上比白天還明亮……這還不算,凡•高成人以後,作為美術商店的服務人員,看到從年輕畫家手中廉價買來的畫作,竟以幾倍的價錢賣給顧客,他認為是投機取巧,不能忍受。在一位顧客表示要買一幅客廳掛的畫時,凡•高立刻頂撞顧客說:“畫雖然有好有壞,卻沒有什麼掛客廳、掛餐廳之分。”當客人認為有一幅畫稍微大了一些時,凡•高很不客氣地大聲嚷道:“你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根據大小來買畫的?”當凡•高成為一名私立學校的臨時教員時,經常和校長發生衝突。除了最後從事的繪畫,他幾乎所有的事情都一事無成。如他做了四個月的書店店員便開始痴迷宗教並愈來愈虔誠,幾乎對所有的工作都失去了熱情,整天在筆記本上摘錄《聖經》的句子,由於沒有機會進入大學的神學院學習,只是在牧師養成所里學了很短的時間,便主動請求到伯雷那琪的煤礦區當傳教士。他經常在宿舍點起蠟燭祈禱直至通宵,而白天總是在半睡眠狀態下呆呆地坐著,樣子很可怕。
傳教過程
凡•高也在他傳教過程中體會到了人世間的美好,諸如在看到礦工的生活條件惡劣、缺吃少穿並有疾病纏身的情況下,相互之間還非常友善,他就把自己的衣服脫下來施捨給礦工,甚至把自己的床位借給病人而使自己沒有住的地方。凡•高同樣也是在傳教過程中體會到了人世間隱藏在美好背後的醜惡。那就是凡•高對人民所有的慈善友好的行為都被教會視為過分、過火併不能忍受而對其提起申訴。從這時起,一顆熾熱可燃的心靈仿佛被澆了一盆涼水。凡•高這時對宗教的信仰開始動搖,對基督開始懷疑,他發現宗教是富人的宗教,適合於有錢人,而與貧苦人並沒有太大的聯繫。凡•高性格孤僻內向,但內心對生命有火一樣的熱情。在沒有明確是為什麼的時候,燃燒生命對於凡•高來說也是最為痛快的事情,因為他明白這會使自己的生命成為橫空出世的一道光芒而永存於太空之中。對於個體來說,這可能是一閃即逝的,卻太空留痕。這時凡•高醒悟到以宗教解決人間的問題有很大的矛盾並且絕非他本人能夠解決的事情,最後他還是選定了繪畫,他認為繪畫可以施展自己的才華和遠大的抱負,從對美的表現上可以尋求精神上的解脫與安慰。於是“凡•高從眼睛的神色到喉嚨的聲音都變了”,他開始向自己新開闢的美的世界勇往直前。
凡•高沒有一點繪畫基礎,沒有進過美術學院。當受過嚴格學院派教學訓練的畫家表哥毛佛勸說凡•高“應該畫些石膏素描之類的畫”時,凡•高反駁道:“這種沒有生命的東西根本沒有畫的價值。”並將石膏像砸碎丟到垃圾堆里。所以凡•高剛開始畫就把目光投向了窮苦勞作的庶民而非王侯貴族、大富翁和貴夫人等。他說:“我在拚命地畫畫,畫那些雪地里挖人參的女人,這是為了表現農夫的工作狀態。我反覆不停地畫,專畫這些本質上現代的人物畫,至於希臘時代的人、文藝復興時代的人或荷蘭的古畫等等,我都不曾畫。”這恰恰使凡•高沒有受到任何畫家對他的影響,所以才能夠以區別他人的方式接近生活、以完全個性化的內心感受去認識生活,以自己獨特的語言去表現生活。這表現在凡•高自始至終沒有把注意力放在技能技巧的提高上,而是要充分表達情感和意志;沒有把目標放在畫匠的標準上,而是要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藝術家。這就是成就凡•高極端個性的最主要的原因。我們可以想像一下,如果說凡•高有著雷諾瓦那樣嫻熟的技巧,有著莫奈對色彩的理性理解和認識,有著諸多大師的紮實造型能力的話,這個世界還會有凡•高的存在嗎?
社會評價
不可否認,在藝術上的高度自我是成就凡•高最主要的原因,但也曾經有一段時期他的藝術創作確實受到了來自生活中的喜悅心情的影響。這段時間,由於客觀環境的影響,凡•高在生活中經常出現的極端主義做法得到了很好遏制。那就是生活在位於歐洲南部的阿爾鄉村小鎮的那些日子。那裡與他長期生活的荷蘭完全不同,下雪的時候透過寒冷的天氣仍然會有溫暖的陽光照在身上,在這裡他總是忘卻寒冷而漫步在明朗的山野之中,長期以來一直遭受打擊的身心得到了從未有過的舒展,精神也分外清新爽朗,這時的凡•高像復活了一樣。在這個小鎮子上,他有三個朋友,其中一位是鎮上的妓女,這個女人給凡•高的生活增添了很多的愉悅。這段時間是凡•高創造力最旺盛、作品數量最多的時期。他這時的作品多以明亮、華麗、富貴的黃色、紅色、橙色為主調,充分體現了對生命的讚美、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凡•高在這段日子裡完成了著名的《阿爾附近的吊橋》《盛開的桃花》《向日葵》和最具代表性的那幅《戴麥桿帽的自畫像》。《社會的自殺者》一書的作者安東尼•亞爾特通過這幅畫給予了凡•高極高的評價。他說:“凡•高的眼睛是偉大的天才之眼,從畫布里發現的炯炯目光,好像在對我們進行解剖。在那一瞬間,我覺得這幅畫所表現的主人早已經不是畫家的凡•高,簡直就是永恆不朽的天才哲學家。連蘇格拉底也沒有這種眸子,大概在凡•高以前的偉大人物中只有悲劇性人物尼采表現過這種靈魂之窗,這是從精神的出口赤裸裸地來表現人間肉體的眼神。”我認為這段話與其說是對畫的評價,不如說是對人的評價,是對凡•高真正意義上的評價。
亞里士多德曾說過:“沒有一個天才不帶一點瘋狂。”約翰•德萊頓還說:“天才與瘋子比鄰,其間只有一紙屏風。”我認為這話似乎就是說給凡•高的。如果把成功的畫家分為兩類的話,一類如荊、關、董、巨、劉、李、馬、夏、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潘天壽、傅抱石、李可染、陸儼少等,他們都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大徹大悟的人生境界;另一類如張旭、懷素、米芾、徐渭、朱耷及當代的石魯等,他們都時而大喜大悲,時而痴癲瘋狂,時而喜怒無度。這兩類畫家在藝術上的成就可以放在一個平面上類比,但人格完善上則後者較之前者就無法相比了,凡•高應屬於後者。
看凡•高,如果以焦點透視的方法並且縱向延伸以藝術的標準觀其在藝術實踐中所取得的成就,凡•高取得了極大的成功。但如果用散點透視的方法,並且橫向擴展觀其一生,通過充分展示他的生活、行為以整體風貌來挖掘其文化內涵的話,凡•高顯然是失敗的。
對凡•高的評價與其說是向日葵因為一位畫家的摯愛而在繪畫史上享有無與倫比的地位,不如說一位畫家因為一種花而被無數普通人認識、理解和懷念。因為這種花是凡•高創造的偉大的藝術。“若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凡•高的藝術創造就是天然本真的生命,自高、自厚、自明。世俗形骸消亡之日,就是他的藝術走向永恆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