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雕和烏雕

草原雕又叫大花雕、角雕,體形比金雕、白肩雕略小,也是大型猛禽,體長為71—82厘米,體重2015—2900克。

草原雕又叫大花雕、角雕,體形比金雕、白肩雕略小,也是大型猛禽,體長為71—82厘米,體重2015—2900克。由於年齡以及個體之間的差異,體色變化較大,從淡灰褐色、褐色、棕褐色、土褐色到暗褐色都有,尾上覆羽為棕白色,尾羽為黑褐色,具有不明顯的淡色橫斑和淡色端斑。它在滑翔時也不象金雕那樣將兩翅上舉成“V”字形,而是兩翅平伸,略微向上抬起。它的虹膜為黃褐色或暗褐色,嘴為黑褐色,蠟膜為暗黃色,趾黃色,爪黑色。

草原雕在國外分布於歐洲東部,非洲,亞洲中部,印度,緬甸,越南等地,共分化為5個亞種,我國僅有東亞亞種,分布於我國大部分地區,但各地都比較罕見,在黑龍江、新疆、青海為夏候鳥,在吉林、遼寧、北京、河北、山西、寧夏、甘肅為旅鳥,浙江、海南、貴州、四川為冬候鳥。遷徙的時間在秋季為10—11月,春季為3—4月。

草原雕主要棲息於開闊平原、草地、荒漠和低山丘陵地帶的荒原草地。白天活動,或長時間地棲息於電線桿上、孤立的樹上和地面上,或翱翔於草原和荒地上空。主要以黃鼠、跳鼠、沙土鼠、鼠兔、旱獺、野兔、沙蜥、草蜥、蛇和鳥類等小型脊推動物和昆蟲為食,有時也吃動物屍體和腐肉。覓食方式主要是守在地上或等待在旱獺和鼠類的洞口等獵物出現時突然撲向獵物,有時也通過在空中飛翔來觀察和覓找獵物。

繁殖期4—6月。營巢於懸崖上或山頂岩石堆中,也營巢於地面上、土堆上、乾草堆或者小山坡上。巢主要由枯枝構成,裡面墊有枯草莖、草葉、羊毛和羽毛。巢的形狀為淺盤狀,每窩產卵1一3枚,通常為2枚,卵為白色,表面沒有斑或具有黃褐色斑點。產完第一枚卵後即開始孵卵,由親鳥輪流孵卵。孵化期大約為45天。雛鳥為晚成性,孵出後由親鳥共同餵養55—60天后離巢。

烏雕又叫花雕、小花皂雕,體形比草原雕還要略小一些,為中大型猛禽,體長61—74米,體重1310—2100克。通體為暗褐色,背部略微綴有紫色光澤,頦部、喉部和胸部為黑褐色,其餘下體稍淡。尾羽短而圓,基部有一個“V”字形白斑和白色的端斑,與草原雕不同。飛行時兩翅寬長而平直,兩翅不上舉。虹膜為褐色,嘴黑色,基部較淺淡;蠟膜和趾黃色,爪黑褐色。有趣的是,它的鼻孔為圓形,而其他雕類的鼻孔均為橢圓形。

烏雕沒有亞種分化,在國外分布於歐洲東部,非洲東北部,亞洲東部、中部、南部和東南部等地,在我國分布於大部分地區,但各地均較為罕見,其中在黑龍江、吉林、內蒙古為夏候鳥,在新疆為留鳥,在吉林有部分為留鳥,在遼寧、北京、河北、山西為旅鳥,在上海、浙江、台灣、雲南等地均為冬候鳥。春季遷到繁殖地的時間多在3月末4月初,秋季離開繁殖地的時間在10月末至11月中旬。

烏雕棲息於低山丘陵和開闊平原地區的森林中,特別是河流、湖泊和沼澤地帶的疏林和平原森林,也出現在水域附近的平原草地和林緣地帶,有時沿河谷進入到針葉林帶。白天活動,性情孤獨,常長時間地站立於樹梢上,有時在林緣和森林上空盤旋。叫聲音調較低而清晰。主要以野兔、鼠類、野鴨、蛙、蜥蜴、魚和鳥類等小型動物為食,有時也吃動物屍體和大的昆蟲。覓食多在林間空地、沼澤、河流和湖泊地區,常見在林間沼澤和河谷地區上空盤旋覓食,也通過長時間地守候在樹梢等高處,不斷地注視著地面,發現獵物時才突然出擊。

繁殖期為5—7月。營巢於森林中松樹、槲樹或其它高大的喬木樹上,距地面的高度為8—20米左右,有時甚至高達25米以上。巢的結構較為龐大,主要由枯樹枝構成,裡面墊有細枝和新鮮的小枝葉,結構較為簡陋,為平盤狀。每窩產卵1—3枚,通常為2枚。卵的顏色為白色,被有紅褐色的斑點。第一枚卵產出後即開始孵卵,由雌鳥單獨承擔,孵化期為42—44天。雛鳥為晚成性,被有污白色絨羽,大約經過60—65後離巢。離巢前期站在峭壁的平台處或凹處,時而伸頸蹬腿,時而展翅練飛,時而又將肛門朝向外面排泄糞便,更多的時候是在等候親鳥回來餵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