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荀子所處的時代,是一個充滿戰爭的時代。在這種戰爭的背後,有一種更隱秘的“戰爭”,即諸子之間的激烈論爭。從戰國儒家的角度來看,論爭主要表現為他們對其它學說的批駁。而荀子對諸子的批評更加廣泛。由於其批評更具體且富於理性,因而更像是論辯(尤其對墨家)。在論辯中,他建立了一個低於儒家立場的價值平台,試圖從這個非獨斷性的平台出發,通過一種更為對等的“討論”,最終達成在觀念上維護日漸衰落的傳統生活方式(禮)的目的。
荀子的特別之處在於,他不再信任理想化的說教方式,不相信人們會出於對“善”的渴望而自願服從“好”的生活原則。正是這種對現實人性頗具悲觀色彩的理解,使得荀子認為:較之直接灌輸“真理”,勸導或誘導是遠為有效的方式。正是因此,不可能將《荀子》一書理解為純粹意義上的思想著作。這部作品具有勸說的性質,其著者特殊的寫作目的,也使得它不大可能是一部思想獨白,而明顯是一種辯說。
目錄
第1章引言:荀子的問題及荀書的性質
第2章“解蔽”:對異端的回應
2.1辟“禨祥”
2.2排異說
第3章“修辭立其誠”:禮的正當性問題
3.1一種可能的理解:“起源”的進路
3.2禮的“自然”基礎
第4章“接人用抴”:勸說的方式及其層次
4.1談說之術
4.2動之以“名”
4.3昭之以災禍
4.4國之命在禮
第5章“遵王之道”:師法之用
5.1“性惡”說的目的
5.2官師合一的傾向
第6章結語:地上的教育
後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