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荀子(約公元前313-公元前313),
荀子
,字卿,漢族,因避西漢宣帝劉詢諱,因“荀”與“孫”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稱孫卿。周朝戰國末期趙國人。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時人尊稱“荀卿”。曾三次出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後為楚蘭陵(今山東蘭陵)令。荀子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提倡性惡論,常被與孟子的性善論比較。對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當的貢獻。
荀子於五十歲(有學者認為傳抄時誤將十五改為五十)。始來遊學於齊國,到襄王時代“最為老師”,“三為祭酒”。後來被逸而適楚,春申君以為蘭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廢,家居蘭陵,韓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
荀子·王制
原文
請問為政?曰:賢能不待次而舉,罷不能不待須而廢,元惡不待教而誅,中庸民不待政而化。分未定也則有昭繆。雖王公士大夫之子孫,不能屬於禮義,則歸之庶人。雖庶人之子孫也,積文學,正身行,能屬於禮義,而歸之卿相士大夫。故奸言、奸說、奸事、奸能、遁逃反側之民,職而教之,須而待之,勉之以慶賞,懲之以刑罰,安職則畜,不安職而棄。五疾,上收而養之,材而事之,官施而衣食之,兼覆無遺。才行反時者死無赦。夫是之謂天德,王者之政也。
聽政之大分:以善至者待之以禮,以不善至者待之以刑。兩者分別則賢不肖不雜,是非不亂。賢不肖不雜則英傑至,是非不亂則國家治。若是,名聲日聞,天下願,令行禁止,王者之事畢矣。凡聽,威嚴猛厲而不好假道人,則下畏恐而不親,周閉而不竭,若是,則大事殆乎馳,小事殆乎遂。和解調通,好假道人而無所凝止之,則奸言並至,嘗試之說鋒起,若是,則聽大事煩,是又傷之也。
故法法而不議,則法之所不至者必廢。職而不通,則職之所不及者必墜。故法而議,職而通,無隱謀,無遺善,而百事無過,非君子莫能。故公平者,職之衡也;中和者,聽之繩也;其有法者以法行,無法者以類舉,聽之盡也;偏黨而無經,聽之辟也。故有良法而亂者有之矣;有君子而亂者,自古及今,未嘗聞也。傳曰:“治生乎君子,亂生乎小人。”此之謂也。
分均則不偏,勢齊則不壹,眾齊則不使。有天有地而上下有差,明王始立而處國有制。夫兩貴之不能相事,兩賤之不能相使,是天數也。勢位齊而欲惡同,物不能澹則必爭,爭則必亂,亂則窮矣。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使有貧富貴賤之等,足以相兼臨者,是養天下之本也。《書》曰:“維齊非齊。”此之謂也。
馬駭輿則君子不安輿,庶人駭政則君子不安位。馬駭輿則莫若靜之,庶人駭政則莫若惠之。選賢良,舉篤敬,興孝弟,收孤寡,補貧窮,如是,則庶人安政矣。庶人安政,然後君子安位。傳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此之謂也。故君人者欲安則莫若平政愛民矣。欲榮則莫若隆禮敬士矣,欲立功名則莫若尚賢使能矣,是君人者之大節也。三節者當,則其餘莫不當矣;三節者不當,則其餘雖曲當,猶將無益也。孔子曰:“大節是也,小節是也,上君也。大節是也,小節一出焉,一入焉,中君也。大節非也,小節雖是也,吾無觀其餘矣。”
成侯、嗣公,聚斂計數之君也,未及取民也;子產,取民者也,未及為政也;管仲,為政者也,未及修禮也。故修禮者王,為政者強,取民者安,聚斂者亡。故王者富民,霸者富士,僅存之國富大夫,亡國富筐篋,實府庫。筐篋已富,府庫已實,而百姓貧,夫是之謂上溢而下漏,入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戰,則傾覆滅亡可立而待也。故我聚之以亡,敵得之以強。聚斂者,召冠、肥敵、亡國、危身之道也,故明君不蹈也。
題解
本文是荀子對政治的看法。荀子認為王者之政是一種用賢罷廢、誅惡化民的政治,賞罰分明,可以使人人歸於禮義。處理政事要用禮和法兩手。君王不要事必躬親,要靠君子治國。另外必須明確尊卑等級,使之相互制約。荀子提出,良好的統治者應具備平政愛民、隆禮敬士、尚賢使能的品格和手段,這是他所應做的三件大事。
原文
王奪之人,霸奪之與,強奪之地。奪之人者臣諸侯,奪之與者友諸侯,奪之地者敵諸侯。臣諸侯者王,友諸侯者霸,敵諸侯者危。
用強者,人之城守,人之出戰,而我以力勝之也,則傷人之民必甚矣。傷人之民甚,則人之民惡我必甚矣。人之民惡我甚,則日欲與我斗。人之城守,人之出戰,而我以力勝之,則傷吾民必甚矣。傷吾民甚,則吾民之惡我必甚矣。吾民之惡我甚,
則日不欲為我斗,人之民日欲與我斗,吾民日不欲為我斗,是強者之所以反弱也。地來而民去,累多而功少,雖守者益,所以守者損,是以大者之所以反削也。諸侯莫不懷交接怨而不忘其敵,伺強大之間,承強大之敝,此強大之殆時也。
知強大者不務強也,慮以王命全其力,凝其德。力全則諸侯不能弱也,德凝則諸侯不削也,天下無王霸主則常勝矣。是知強道者也。
彼霸者不然,闢田野,實倉廩,便備用,案謹募選閱材伎之士,然後漸慶賞以先之,嚴刑罰以糾之。存亡繼絕,衛弱禁暴,而無兼併之心,則諸侯親之矣;修友敵之道以敬接諸侯,則諸侯說之矣。所以親之者,以不並也,並之見則諸侯疏矣;
所以說之者,以友敵也,臣之見則諸侯離矣。故明其不並之行,信其友敵之道,天下無王霸主,則常勝矣。是知霸道者也。
閔王毀於五國,桓公劫於魯莊,無它故焉,非其道而慮之以王也。
彼王者不然,仁眇天下,義眇天下,威眇天下。仁眇天下,故天下莫不親也。義眇天下,故天下莫不貴也。威眇天下,故天下莫敢敵也。以不敵之威,輔服人之道,故不戰而勝,不攻而得,甲兵不勞而天下服。是知王道者也。知此三具者,欲王而王,欲霸而霸,欲強而強矣。
題解
本文對王、霸、強加以闡述。指出王者能取得人心,壓服諸侯;霸者能結好諸侯,而強者能取得土地,卻成為諸侯的敵人。王者征服天下的手段是用仁、義、威三者,這三者就是所謂的王道。
原文
王者之人:飾動以禮義,聽斷以類,明振毫末,舉措應變而不窮,夫是之謂有原。是王者之人也。
王者之制:道不過三代,法不貳後王。道過三代謂之盪,法貳後王謂之不雅。衣服有制,宮室有度,人徒有數,喪祭械用皆有等宜,聲則凡非雅聲者舉廢,色則凡非舊文者舉息,械用則凡非舊器者舉毀。夫是之謂復古。是王者之制也。王者之論:無德不貴,無能不官,無功不賞,無罪不罰,朝無幸位,民無幸生,尚賢使能而等位不遺,析願禁悍而刑罰不過,百姓曉然皆知夫為善於家而取賞於朝也,為不善於幽而蒙刑於顯也。夫是之謂定論。是王者之論也。
王者之等賦、政事,財萬物,所以養萬民也。田野什一,關市幾而不征,山林澤梁以時禁發而不稅。相地而衰政,理道之遠近而致貢,通流財物粟米,無有滯留,使相歸移也。四海之內若一家,故近者不隱其能,遠者不疾其勞,無幽閒隱僻之國莫不趨使而安樂之。夫是之謂人師,是王者之法也。
題解
本文對王者的情況作了具體描述:王者之人以禮義約束自己,王者之制以後王為準則,王者之論尚賢使能,王者之法可以養萬民。
原文
北海則有走馬吠犬焉,然而中國得而畜使之;南海則有羽翮、齒革、曾青、丹乾焉,然而中國得而財之;東海則有紫魚鹽焉,然而中國得而衣食之;西海則有皮革、文旄焉,然而中國得而用之。故澤人足乎木,山人足乎魚,農夫不斫削、不陶冶而足械用,工賈不耕田而足菽粟。故虎豹為猛矣,然君子剝而用之。故天之所覆,地之所載,莫不盡其美、致其用,上以飾賢良,下以養百姓而安樂之。夫是之謂大神。曰:“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彼作矣,文王康之。”此之謂也。
此類行雜,以一行萬,始則終,終則始,若環之無端也,舍是而天下以衰矣。天地者,生之始也;禮義者,治之始也;君子者,禮義之始也。為之,貫之,積重之,致好之者,君子之始也。故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君子者,天地之參也,萬物之總也,民之父母也。無君子則天地不理,禮義無統,上無君師,下無父子,夫是之謂至亂。君臣、父子、兄弟、夫婦,始則終,終則始,與天地同理,與萬世同久,夫是之謂大本。故喪祭、朝聘、師旅一也。貴賤、殺生、與奪一也。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一也。農農、士士、工工、商商一也。
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力不若牛,走不若馬,而牛馬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義。故義以分則和,和則一,一則多力,多力則強,強則勝物,故宮室可得而居也。故序四時,裁萬物,兼利天下,無它故焉,得之分義也。
故人生不能無群,群而無分則爭,爭則亂,亂則離,離則弱,弱則不能勝物,故宮室不可得而居也,不可少頃舍禮義之謂也。能以事親謂之孝,能以事兄為之弟,能以事上謂之順,能以使下謂之君。君者,善群也。群道當則萬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長,群生皆得其命。故養長時則六畜育,殺生時則草木殖,政令時則百姓一,賢良服。
聖王之制也,草木榮華滋碩之時則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黿鼉、魚、鱉、鰍鱔孕別之時,罔罟毒藥不入澤,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時,故五穀不絕而百姓有餘食也;污池淵沼川澤謹其時禁,故魚鱉優多而百姓有餘用也;斬伐養長不失其時,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餘材也。
聖王之用也,上察於天,下錯於地,塞備天地之間,加施萬物之上;微而明,短而長,狹而廣,神明博大以至約。故曰:一與一是為人者,謂之聖人。
題解
本段文字論述人與人之間相互依存的關係。治理百姓要依靠君子禮義,“人生不能無群”。因為合則一,一則多力。用禮義等級,協調百姓,就可以使他們各守其職。
原文
序官:宰爵知賓客、祭祀、饗食、犧牲、之牢數。司徒知百宗、城郭、立器、之數。司馬知師旅、甲兵、乘白之數。修憲命,審詩商,禁淫聲,以時順修,使夷俗邪音不敢亂雅,大師之事也。修堤梁,通溝澮,行水潦,安水臧,以時決塞,歲雖凶敗水旱,使民有所耘艾,司空之事也。相高下,視肥?,序五種,省農功,謹蓄藏,以時順修,使農夫朴力而寡能,治田之事也。修火憲,養山林藪澤草木魚鱉百索,以時禁發,使國家足用而財物不屈,虞師之事也。順州里,定廛宅,養六畜,閒樹藝,勸教化,趨孝弟,以時順修,使百姓順命,安樂處鄉,鄉師之事也。論百工,審時事,辨功苦,尚完利,便備用,使雕琢文采不敢專造於家,工師之事也。相陰陽,占祲兆,鑽龜陳卦,主攮擇五卜,知其吉凶妖祥,傴巫跛擊之事也。修采清,易道路,謹盜賊,平室律,以時順修,使商旅安而貨財通,治市之事也。析願禁悍,防淫除邪,戮之以五刑,使暴悍以變,奸邪不作,司寇之事也。本政教,正法則,兼聽而時稽之,度其功勞,論其慶賞,以時慎修,使百吏免盡而眾庶不偷,冢宰之事也。論禮樂,正身行,廣教化,美風俗,兼覆而調一之,辟公之事也。全道德,致隆高,綦文理,一天下,振毫末,使天下莫不順比從服,天王之事也。故政事亂,則冢宰之罪也;國家失俗,則辟公之過也;天下不一,諸侯俗反,則天王非其人也。
題解
這段本字是對官員職守的論述。官員們(包括天王)要分工明確,各盡其責。天下國家一旦出現問題,根據情況,就可以知道是誰的責任。
原文
具具而王,具具而霸,具具而存,具具而亡。用萬乘之國者,威強之所以立也,名聲之所以美也,敵人之所以屈也,國之所以安危臧否也,制與在此,亡乎人。王、霸、安存、危殆、滅亡,制與在我,亡乎人。夫威強未足以殆鄰敵也,名聲未足下縣天下也,則是國未能獨立也,豈渠得免夫累乎!天下脅於暴國,而黨為吾所不欲於是者,日與桀同事同行,無害為堯,是非功名之所就也,非存亡安危之所隨也。功名之所就,存亡安危之所隨,必將於愉殷赤心之所。誠以其國為王者之所,亦王,以其國為危殆滅亡之所,亦危殆滅亡。
殷之日,案以中立無有所偏而為縱橫之事,偃然案兵無動,以觀夫暴國之相卒也。案平政教,審節奏,砥礪百姓,為是之日,而兵?天下勁矣;案然修仁義,伉隆高,正法則,選賢良,養百姓,為是之日,而名聲?天下之美矣。權者重之,兵者勁之,名聲者美之。夫堯、舜者,一天下也,不能加毫末於是矣。
權謀傾覆之人退,則賢良知聖之士案自進矣。刑政平,百姓和,國俗節,則兵勁城固,敵國案自詘矣。務本事,積財物,而勿忘棲遲薛越也,是使群臣百姓皆以制度行,則財物積,國家案自富矣。三者體此而天下服,暴國之君案自不能用其兵矣。何則?彼無與至也。彼其所與至者,必其民也;其民之親我也歡若父母,好我芳若芝蘭,反顧其上則若灼黥,若仇讎;彼人之情性也雖桀、跖,豈有肯為其所惡賊其所好者哉!彼以奪矣。故古之人有以一國取天下者,非往行之也,修政其所莫不願,如是而可以誅暴禁悍矣。故周公南征而北國怨,曰:何獨不來也?東征而西國怨,曰:何獨後我也?孰能有與是斗者與?安以其國為是者王。
殷之日,安以靜兵息民,慈愛百姓,闢田野,實倉廩,便備用,安謹募選閱材伎之士;然後漸賞慶以先之,嚴刑罰以防之,擇士之知事者使相率貫也,是以厭然畜積修飾而物用之足也。兵革器械者,彼將日日暴露毀折之中原,我今將修飾之,拊循之,掩蓋之於府庫。貨財粟米者,彼將日日棲遲薛越之中野,我今將畜積並聚之於倉廩。材技股肱、健勇爪牙之士,彼將日日挫頓竭之於仇敵,我今將來致之,並閱之,砥礪之於朝廷。如是,則彼日積敝,我日積完;彼日積貧,我日積富;彼日積勞,我日積佚。君臣上下之間者,彼將厲厲焉日日相離疾也,我今將頓頓焉日日相親愛也,以是待其敝。安以其國為是者霸。
立身則從庸俗,事行則從庸故,進退貴賤則舉庸士,之所以接下之人百姓者則庸寬惠,如是者則安存。立身則輕楛,事行則蠲疑,進退貴賤則舉佞說,之所以接下之人百姓者,則好取侵奪,如是者危殆。立身則暴,事行則傾覆,進退貴賤則舉幽險詐故,之所以接下之人百姓者,則好用其死力矣,而慢其功勞,好用其籍斂矣,而忘其本務,如是者滅亡。此五等者,不可不善擇也,王、霸、安存、危殆、滅亡之具也。善擇者制人,不善擇者人制之;善擇之者王,不善擇之者亡。夫王者之與亡者,制人之與人制之也,是其為相縣也亦遠矣。
題解
本段闡述國家存亡的條件。文中指出修仁義、正法則、選賢良、養百姓、闢田野、實倉廩是國家王天下、霸諸侯的條件,能做到者就可制人而不制於人。
帝術
《史記》記載李斯“乃從荀卿學帝王之術”,荀子的“帝王之術”,通過李斯後來的實踐,體現出來。北宋蘇軾在《荀卿論》中說:“荀卿明王道,述禮樂,而李斯以其學亂天下。”
傳世名言
•《勸學》
學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勸學》
大巧在所不為,大智在所不慮。——《天論》
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勸學》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勸學》
神莫大於化道,福莫大於無禍。——《勸學》
君子居必擇鄉,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勸學》[8]
物類之起,必有所始;榮辱之來,必象其德。——《勸學》
肉腐生蟲,魚枯生蠹。怠慢忘身,禍災乃作。——《勸學》
言有召禍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勸學》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勸學》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勸學》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勸學》
跬步而不休,跛鱉千里;累土而不輟,丘山崇成。——《勸學》
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勸學》
為善不積邪,安有不聞者乎?——《勸學》
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勸學》
•《榮辱》
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也;諂諛我者,吾賊也。——《榮辱》
諂諛者親,諫爭者疏,修正為笑,至忠為賊,雖欲無滅亡,得乎哉?——《榮辱》
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榮辱》
志意修則驕富貴,道義重則輕王公。——《榮辱》
君子役物,小人役於物。——《榮辱》
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榮辱》
禮者,所以正身也……無禮,何以正身?——《榮辱》
•《不苟》
小人能,則倨傲僻違以驕溢人;不能,則妒嫉怨誹以傾覆人。——《不苟》
誠者,君子之所守業,而政事之本也。——《不苟》
言無常信,行無常貞,唯利所在,無所不傾,若是則可謂小人矣。——《不苟》
公生明,偏生暗;端愨生通,詐偽生塞;誠信生神,誇誕生盛。此六生者,君子慎之,而禹、桀所以分也。——《不苟》
驕泄者,人之殃也;恭儉者,摒五兵也。雖有戈矛之刺,不如恭儉之利也。故與人善言,暖於布帛;傷人以言,深於矛戟。——《不苟》
怏怏而亡者,怒也;察察而殘者,忮也;博而窮者,譬也……廉而不見貴者,劌也;勇而不見憚者,貪也;信而不見敬者,好剸行也。——《不苟》
有狗彘之勇者,有賈盜之勇者,有小人之勇者,有士君子之勇者。——《不苟》
掛於患而欲謹,則無益矣。——《不苟》
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窮,怨天者無志。——《不苟》
材愨者常安利,盪悍者常危害;安利者常樂易,危害者常憂險;樂易者常壽長,憂險者常夭折:是安危利害之常體也。——《不苟》
仁義德行,常安之術也,然而未必不危也;污僈突盜,常危之術也,然而未必不安也。——《不苟》
飢而欲食,寒而欲暖,勞而欲息,好利而惡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不苟》
人之情:食,欲有芻豢;衣,欲有文繡;行,欲有輿馬;又欲夫余財蓄積之富也;然而窮年累世不知不足。——《不苟》
陋也者,天下之公患也,人之大殃大害也。——《不苟》
湯、武存,則天下從而治;桀、紂存,則天下從而亂。——《不苟》
短綆不可以汲深井之泉,知不幾者不可以與及聖人之言。——《不苟》
•《非相》
相形不如論心,論心不如擇術。形不勝心,心部勝術。術正而心順之,則形相雖惡而心術善,無害為君子也;形相雖善而心術惡,無害為小人也。——《非相》
人有三不祥:幼而不肯事長,賤而不肯事貴,不肖而不肯事賢,是人之三不詳也。人有三必窮:為上則不能愛下,為下則好非其上,是人之一必窮也;鄉則不若,偝則謾之,是人之二必窮也;知行淺薄,曲直有相縣矣,然而仁人不能推,知士不能明,是人之三必窮也。人有此三數行者,以為上則必危,為下則必滅。——《非相》
欲觀千歲,則數今日;欲知億萬,則審一二……以近知遠,以一知萬,以微知明。——《非相》
贈人以言,重於金石珠玉;觀人以言,美於黼黻文章;聽人以言,樂於鐘鼓琴瑟。——《非相》
君子之度己則以繩,接人則用抴(yi)。——《非相》
•其他
行辟而堅,飾非而好,玩奸而澤,言辯而逆,古之大禁也。知而無法,勇而無憚,察辯而操僻,淫大而用乏,好奸而與眾,利足而迷,負石而墜,是天下之所棄也。——《非十二子》
君子恥不修,不恥見污;恥不信,不恥不見信;恥不能,不恥不見用。——《非十二子》
人主不務得道而廣有其勢,是其所以危也。——《仲尼》
巧而好度,必節;勇而好聞,必勝;知而好謙,必賢。——《仲尼》
少事長,賤事貴,不肖事賢,是天下之通義也。——《仲尼》
君子時詘則詘,時伸則伸也。——《仲尼》
儒者在本朝則美政,在下位則美俗。——《儒效》
言必當理,事必當務,是然後君子之所長也。——《儒效》
凡事行,有益於理者立之,無益於理者廢之。——《儒效》
事行失中謂之奸事,知說失中謂之奸道。奸事、奸道,治世之所棄而亂世之所從服也。——《儒效》
我欲賤而貴,愚而智,貧而富,可乎?曰:其唯學乎。——《儒效》
君子無爵而貴,無祿而富,不言而信,不怒而威,窮處而榮,獨居而樂。——《儒效》
君子隱而顯,微而明,辭讓而勝。——《儒效》
民之無良,相怨一方。受爵不讓,至於己斯亡。——《詩經 》
能小而事大,辟之是猶力之少而任重也,舍粹折無適也。身不肖而誣賢,是猶傴身而好升高也,指其頂者愈眾。——《儒效》
不學問,無正義,以富利為隆,是俗人者也。——《儒效》
人主用俗人,則萬乘之國亡。——《儒效》
人無師無法而知則必為盜;勇則必為賊;雲能則必為亂;察則必為怪;辯則必為誕。……有師法者,人之大寶也;無師法者,人之大殃也。——《儒效》
習俗移志,安久移質。——《儒效》
人積耨耕而為農夫,積斫削而為工匠,積反貨而為商賈,積禮義而為君子。——《儒效》
縱情性而不足問學,則為小人矣。——《儒效》
賢不肖不雜,則英傑至;是非不亂,則國家治。——《王制》
公平者,職之衡也;中和者,聽之繩也。——《王制》
治生乎君子,亂生乎小人。——《王制》
兩貴之不能相事,兩賤之不能相使,是天數也。——《王制》
馬駭輿,則君子不安輿;庶人駭政,則君子不安位。——《王制》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王制》
君人者,欲安,則莫若平政愛民矣;欲榮,則莫若隆禮敬士矣;欲立功名,則莫若尚賢使能矣。是君人者之大節也。——《王制》
聚斂者,召寇、肥敵、亡國、危身之道也,故明君不蹈也。——《王制》
王者者論:無德不貴,無能不官,無功不賞,無罪不罰。——《王制》
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王制》
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王制》
政事亂,冢宰之罪也;國家失俗,則辟公之過也;天下不一,諸侯俗反,則天王非其人也。——《王制》
無分者,人之大害也;有分者,天下之本利也。——《富國》
垂事養譽,不可;以遂功而忘民,亦不可。皆奸道也。——《富國》
國者,天下之制利用也;人主者,天下之利勢也。得道以持之,則大安也,大榮也,積美之源也;不得道以持之,則大危也,大累也,有之不如無之,及其綦也,索為匹夫不可得也。——《王霸》
國者,天下之大器也,重任也。——《王霸》
國無禮則不正。——《王霸》
百樂者,生於治國者也;憂患者,生於亂國者也。——《王霸》
不能治近,又務治遠;不能察明,又務見幽;不能當一,又務正百,是悖者也。——《王霸》
用國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強,得百姓之譽者榮。——《王霸》
以小人尙民而威,以非所取於民而巧,是傷國之大災也。——《王霸》
君人者,愛民而安,好士而榮,兩者無一焉而亡。——《君道》
善生養人者,人親之;善班治人者,人安之;善顯設人者,人樂之;善藩飾人者,人榮之。……不能生養人者,人不親也;不能班治人者,人不安也;不能顯設人者,人不樂也;不能藩飾人者,人不榮業。——《君道》
道存則國存,道亡則國亡。——《君道》
治則衍及百姓,亂則不足及王公。——《君道》
為人主者莫不欲強而惡弱,欲安而惡危,欲榮而惡辱,是禹、桀之所同也。——《君道》
人主有六患:使賢者為之,則與不肖者規之;使知者慮之,則與愚者論之;使修士行之,則與污邪之人疑之。雖欲成功,得乎哉?——《君道》
好女之色,惡者之孽也。公正之士,眾人之痤也。循乎道之人,污邪之賊也。——《君道》
明主有私人以金玉珠石,無私人以官職事業。——《君道》
主暗於上,臣詐於下,滅亡無日。——《君道》
唯明主為能愛其所愛,暗主則必危其所愛。——《君道》
卿相輔佐,人主之基仗也。——《君道》
用聖臣者王,用功臣者強,用篡臣者危,用態臣者亡。態臣用,則必死;篡臣用,則必危;功臣用,則必榮;聖臣用,則必尊。——《臣道》
諫、爭、輔、拂之人,社稷之臣也,國君之寶也,明君所尊后也。——《臣道》
明君之所賞,暗君之所罰也;暗君之所賞,明君之所殺也。——《臣道》
正義之臣設,則朝廷不頗;諫、爭、輔、拂之人信,則君過不遠;爪牙之士施,則仇讎不作;邊境之臣處,則疆垂不喪。——《臣道》
罰其忠,賞其賊,夫是之謂至暗,桀、紂所以滅也。——《臣道》
不恤君之榮辱,不恤國之臧否,偷合苟容,以之持祿養交而已耳,國賊也。——《臣道》
仁者必敬人。……人賢而不敬,則是禽獸也;人不肖而不敬,則是狎虎也。禽獸則亂,狎虎則危,災及其身矣。——《臣道》
敬人有道:賢者則貴而敬之,不肖者則畏而敬之;賢者則親而敬之,不肖者則疏而敬之。——《臣道》
君子安於禮、樂、利,謹慎而無斗怒,是以百舉不過也。——《臣道》
弓矢不調,則羿不能以中微;六馬不和,則造父不能致遠;士民不親附,則湯、武不能以必勝也。故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故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議兵》
君賢者其國治,君不能者其國亂;隆禮、貴義者其國治,簡禮、賤義者其國亂。治者強,亂者弱:是強弱之本也。——《議兵》
好士者強,不好士者弱;愛民者強,不愛民者弱; 政令信者強,政令不信者弱; 民齊者強,民不齊者弱;賞重者強,賞輕者弱;刑威者強,刑侮者弱; 械用兵革攻完便利者強,械用兵革寙楛不便利者弱;重用兵者強,輕用兵者弱;權出一者強,權出二者弱:是強弱之常也。——《議兵》
知莫大乎棄疑,行莫大乎無過,事莫大乎無悔。——《議兵》
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敗也必在慢之,故敬勝怠則吉,怠勝敬則滅,計勝欲則從,欲勝計則凶。——《議兵》
仁者愛人,義者循理。——《議兵》
堅甲利兵不足以為勝,高城深池不足以為固,嚴令繁刑不足以為威,由其道則行,不由其道則廢。——《議兵》
凝士以禮,凝民以政。禮修而士服,政平而民安。士服民安,夫是之謂大凝。——《議兵》
天行有常,不以堯存,不以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凶。——《天論》
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循道而不忒,則天不能禍。——《天論》
倍道而妄行,則天不能使之吉。——《天論》
天不為人之惡寒也輟冬,地不為人之惡遼也輟廣,君子不為小人之匈匈也輟行。——《天論》
在天者莫明於日月,在地者莫明於水火,在物者莫明於珠玉,在人者莫買與禮義。——《天論》
人之命在天,國之命在禮。——《天論》
主道明,則下安;主道幽,則下危。故下安,則貴上;下危,則賤上。——《正論》
下親上,則上安;下畏上,則上危。故主道莫惡乎難知,莫危乎使下畏己。傳曰:惡之者眾則危。——《正論》
天下者,大具也,不可以小人有也,不可以小道得也,不可以小力持也。——《正論》
罪至重而刑至輕,庸人不知惡矣,亂莫大焉。——《正論》
一物失稱,亂之端也。夫德不稱位,能不稱官,賞不稱功,罰不稱罪,不詳莫大焉。——《正論》
刑稱罪責治,不稱罪則亂。——《正論》
淺不足與測深,愚不足與謀知,坎井之蛙不可與語東海之樂。——《正論》
禮,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是禮之三本也。——《禮論》
天下從之(禮)者治,不從之者亂;從之者暗,不從之者危;從之者存,不從之者亡。——《禮論》
禮者,人道之極也。然而不法禮,不足禮,謂之無方之民;法禮,足禮,謂之有方之士。——《禮論》
君子耳不聽淫聲,目不視女色,口不出惡言。——《樂論》
君子以鐘鼓道志,以琴瑟樂心。——《樂論》
賤禮義而貴勇力,貧則為盜,富則為賊。——《樂論》
凡人之患,蔽於義曲而暗於大理。——《解蔽》
知賢之謂明,輔賢之謂能。勉之強之,其福必長。——《樂論》
人無師法,則偏險而不正;無禮義,則悖亂而不治。——《性惡》
人無禮義則亂,不知禮義則悖。——《性惡》
不知其子視其友,不知其君視其左右。——《性惡》
凡人之欲為善者,為性惡也。--《性惡》
君謹守之,下皆平正,國乃昌。--《成相》
臣下職,莫游食,務本節用財無極。--《成相》
孝子所不從命有三:從命則親危,不從命則親安,孝子不從命乃衷;從命則親辱,不從命則親榮,孝子不從命乃義;從命則禽獸,不從命則修飾,孝子不從命乃敬。--《子道[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