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狀
江蘇、浙江、安徽、湖南、四川、廣東、台灣、雲南、貴州等省茶區均有分布。主要為害葉片,多從葉緣處開始現褐色小點,後擴展成圓形或半圓形至不規則形紫褐色至暗褐色病斑,上生灰褐色小粒點,病健部分界不大明顯,但病斑紫黑色邊緣較寬(別於茶圓赤星病)。有時葉緣上產生多個病斑融合在一起,很似凍害狀,濕度大時病斑上生灰色霉層,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可與凍害區別。
病原
Cercospora sp.稱一種茶尾孢菌,與茶圓赤星病病原菌同屬不同種,屬半知菌亞門真菌。病斑上的霉點,是病原菌子座和分生孢子梗叢。子座球形至近球形,直徑40一100um。分生孢子梗叢長在表皮下的子座上,分生孢子梗單條,直或稍彎曲,大小12—75×2—3(um)。分生孢子鞭狀,基部粗,頂端漸細,無色至淺灰色,大小40一92×3—5(um),具隔4—10個,孢子成熟後分隔明顯。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病菌以菌絲塊(菌絲體或子座)在病樹的病葉及落在土表的病落葉上越冬,翌春條件適宜時,病部產生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侵染葉片後經5天左右潛育開始發病,以後經反覆再侵染,致病害不斷擴展蔓延。該病屬低溫高濕型病害。每年早春和晚秋,即3—5月和9—11月發生居多。安徽秋季比春季發生多。遭受凍害、缺肥或採摘過度,茶樹樹勢衰弱易發病。茶園排水不良、濕氣滯留髮病重。品種間抗病性有差異。
防治方法
(1)選用抗病品種。(2)提倡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增施有機肥;加強茶園管理,做到合理採摘,采養結合;做好清溝排漬工作,雨後及時排水,防止濕氣滯留;做好防寒工作,防止凍害發生,以減輕發病。(3)春季採摘前或早春、晚秋發病初期及時噴灑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700倍液。也可用0.6%一0.7%石灰半量式波爾多液或12%綠乳銅乳油6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