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林圍

茨林圍

茨林圍(葡萄牙文:Pátio do Espinho)位於澳門半島聖安多尼堂區,是該區僅有最大的一條圍村,橫跨高園街分成南北兩段。以北的一段為斜坡,在大三巴牌坊天主教藝術博物館後面,被高園街、同安街、新勝街和花王堂高園包圍,從高園街向新勝街斜落;而以南的一段則在大三巴旁邊,於舊城牆遺址與高園街之間。總占地約9000平方米。在17世紀時,是日本天主教徒聚居的地方。

沿革

圍內的水井 圍內的水井

此處原本是慶盛坊。在1596年明朝萬曆年間,日本於豐臣秀吉就任關白的時期,禁制天主教,並大舉捕捉當地天主教徒,以致很多日本天主教徒逃到澳門避居。後來日本在德川家康死後,更嚴禁流落海外的天主教徒返國,違者則會被處死,自此在澳避居的日本人不能回國,而欲到日本的傳教士亦被迫滯留,故逐漸的就在聖保祿教堂旁邊聚居,形成村落。及後該村被命名為“茨林”,據說是他們聚居時約在舊城牆下開闢土地種植馬鈴薯(茨)食用,因而得名。住在圍內的日本人又在圍內開鑿水井以供飲用和灌溉,也是當時澳門最大的一個水井。

1602年,耶穌會會士第三次重修聖保祿教堂,由於居住在茨林圍的日本人多為建築師和藝術家,而且人力物力非常便宜,故會士在修建教堂時就雇用了圍內不少日本人。至1835年,聖保祿教堂失火燒剩牌坊和背後少量土牆後,原先住在圍內的日本人也離去。後來聖保祿教堂遺址的後半部份地段被用作擴展茨林圍(即今天主教藝術博物館背後及以東北的一段),便漸漸有民眾遷入,並把斜坡段分築,分成上、二、三、底四層列巷,住有近百戶人家。在最底處殘留的聖保祿教堂土牆還留有後門,可通往新勝街,寬度僅容一人上落。

約在1940年代,大炮台山腳木屋區發生大火,災民被安置到台山巴波沙坊,少部份則移到茨林圍。同時澳葡政府計畫把大三巴一帶劃為旅遊風景區,遂在茨林圍上層修築圍牆作為屏障,並在圍牆與大三巴之間開闢馬路,命名為“高園街(Rua de D. Belchior Carneiro)”,以作區別。

景況

茨林圍裏的環境 茨林圍裏的環境

由於澳葡政府修建矮牆分隔大三巴和茨林圍北段,故建築風格上茨林圍與高園街以南的地方有著明顯差異,圍內多為木屋、石屋或鍍鋅鐵皮平房。20世紀中期,圍內還有果樹種植,部份住戶更有飼養家禽。後來環境變化,有關當局在圍內修建下水道,並在巷上的路面鋪上混凝土,自此樹木疏落。而圍內的水井,其中半邊已被樓房掩蓋,只剩一半井口;水井仍能取水,但已不宜飲用。至21世紀初,仍住有數十戶人家,部份更養有惡狗看門,故在一些圍牆的入口處貼有“圍內有狗”警告;加上不少澳門人都以為茨林圍是掘頭路,皆不知有後門直通新勝街,故鮮少會有人進入茨林圍,使圍內顯得僻靜。而內里也有不少樓房空置和塌陷,部份區域衛生環境差劣。

2003年,有關當局在計畫把大三巴牌坊周邊街道列為行人專用區時,就曾打算遷拆茨林圍,並興建為多層停車場,但因業權問題非常複雜而未能落實。而大三巴哪吒廟值理會則期望,茨林圍能被發展為一條特色圍村,成為旅遊景點。

附近街道

夜幕下從茨林圍眺看大三巴 夜幕下從茨林圍眺看大三巴

新勝街

同安街

高園街

聖方濟各斜巷

大三巴右街

耶穌會紀念廣場

重要地點

舊城牆遺址

大三巴哪吒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