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南濟源思禮鎮范寺村
范寺村位於河南省濟源市思禮鎮渠馬線沿線,北與克井鎮南樊村搭界,村莊總面積255.9公頃。全村現有399戶,1469人,10個居民組,耕地面積1534.8畝,村兩委幹部6人,黨員37人。2007年集體收入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409元。村黨支部、村委會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緊圍繞“美村、富民、強經濟”的要求,對照“建設小康示範村”的標準,加大投入力度,狠抓軟硬體建設,整治村容、村貌,以“生態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為目標,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2甘肅隴南范寺村
范寺村,山峰聳峙,溪流縱橫。“開門見山”是范寺村的真實寫照。山,阻礙了范寺人投向外界的視線,也阻礙了外界投向范寺的目光。肩挑背馱日子苦,爬坡上坎路難行,公路承載了范寺人的全部希望。有道是,山區行路難,修路更難!這種難,讓范寺人苦苦掙扎了八年,然而,八年未磨成一劍。但在2010年,范寺人卻圓了公路夢,這一切讓范寺人倒感覺有點突然。范寺村支部書記郭正奎興奮地說:過去我們村沒有公路,信息閉塞,本地出產的核桃、花椒等土特產受交通制約價格很低。村民們自發修了八年路,因為資金、技術等因素,始終沒有修通。現在好了,一條長12.5公里、寬4.5米的公路通向了家門口,土特產可以“北上南下”了,村民的“錢袋子”會鼓起來的。行訪於范寺的農舍山谷間,這裡的幹部民眾無不滿懷喜悅地細數著交通給當地經濟社會帶來的巨大變化。范寺村地處長壩鎮邊緣地帶,與豆坪、望關接壤,全村139戶538人散居於方圓16公里的大山中,交通不便衍生的觀念落後使該村成為長壩鎮典型的貧困村。長期以來,范寺人就自力更生,用愚公移山的精神鑿岩掘壁,但處在遠山深處的范寺村要修通這條公路,須經過不在同一村莊的花橋村溝門社、卯家溝社、四河壩社和劉家灣社,修路與外村百姓之間並無直接因果關係,牽涉到的征地問題和外村民眾眼前利益產生衝擊,征地難度不斷加大,占地成為范寺村公路建設無法化解的矛盾。60多萬元的投資也讓貧困的民眾飽嘗了“差錢”的滋味。
2010年初,長壩鎮將范寺村公路建設列為為民辦實事的重點工程,成立了范寺村公路建設領導小組,多方籌措資金,在縣財政局的支持下,爭取建設資金26萬元,採取“一事一議”的辦法,動員民眾集資10萬元,基本解決了工程建設資金問題。
農村公路建設,關鍵在發動民眾。要讓民眾“自己議、自己定、自己乾”,找到政府惠民政策與自身利益和願望的一致性和契合點,要變“要我修路”為“我要修路”。因此,長壩鎮不斷加大公路建設的宣傳力度,把農村公路建設與新農村建設、扶貧開發和農業產業化發展、實施富民惠民和改善民生結合起來。明確鎮村做好包組織發動、包民眾工作、包質量進度、包資金籌集和監管、包安全穩定的“五包”工作;各級幹部盡職盡責,自覺當好政策宣傳員、修路組織員、銜接聯絡員、矛盾糾紛調解員、資金使用監督員、施工質量指導員、安全施工監管員,切實解決建設過程中的矛盾和困難;范寺村五個社的200多個勞力全員上陣,揮鋤掄鏟,挖土掀石,揮汗如雨,機器聲、號子聲此起彼伏。廣大民眾傾其所有,積極把從牙縫裡省出來的錢交給公路建設領導小組。經過艱苦努力,終於在7月份建成了一條長12.5公里、寬4.5米的通村公路。
一條綿延起伏、高低錯落的通村路,猶如一道飄落在崇山峻岭之間的彩帶,托起了農民致富的夢想;一輛輛嶄新的農用車見證著農村公路建設帶來的山鄉巨變。道路暢通,百業俱興,路基夯實,發展提速。四通八達的通村公路已成為范寺村經濟發展的大動脈。村民郭偉說:以前沒有公路,全村光每年的1400多袋化肥,就得1000多個工,現在好了,化肥拉在了家門口。公路才通了十來天,就有7戶買了三輪車,9戶買了機車,方便極了。
總有一種感動讓我們眼含淚水。范寺人質樸的語言發自內心深處,那些在工地上燒水倒茶白髮蒼蒼的大爺奶奶們,那些光著膀子在烈日下揮汗如雨的兄弟們,更讓我們讀懂了餘熱和思變的真正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