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莊起源
寺西,古稱青丘,亦稱青丘寺,開元18年,唐玄宗邀請諸禪師共推神會為七祖,明正統1368年至1644年擴建大原寶殿,逐步發展至今天,形成如今在魯西南小有名聲的寺西范村 。
寺西范村村名的由來,是由於寺西范村的村東頭100米處有一座古遺址青丘寺(又名青丘堌堆遺址)。
寺西村人口1000餘人,有范、李、楊三姓,耕地面積1500餘畝,盛產棉花、大蒜、小麥、玉米等農作物,村中居民多以種地及外出打工為生計。
村莊歷史
1、開元18年,唐玄宗邀請諸禪師共推神會為七祖;
2、明正統1368年至1644年擴建大原寶殿;
3、2001年1月前歸原二郎廟鄉下轄;
4、2001年1月二郎廟鄉取消建制,劃歸馬嶺崗鎮至今。
地理環境
寺西范位於黃河沖積平原上,地勢比較平坦,地面坡度約為1/5000。主幹河流呈東西走向,主要有南河、東頭河溝以及北地河溝等河流。土壤以輕壤為主,適宜種植糧食作物。
行政區劃
全村共有三條街,兩條主街(前街、后街)東西貫穿全村,將全村村民分為南、中、北三塊居住。
村莊概況
1、村里目前沒有專門的衛生室,在疾病治療方面有待提高;
2、村內部原設有幼稚園及國小(一、二)年紀各一座,由於教育規劃已取消,國小及國中的入學率基本達到100%。
3、村內有自發組織的秧歌隊,豐富了村里中老年人的業餘生活;
4、村東廟前設有鍛鍊設施,滿足了廣大人民民眾的身體鍛鍊需求。
經濟
以農業為主的經濟體制注定了寺西范村在經濟上的不發達,離一線城市的生活水平還有一定的差距,但本地淳樸的民風及物產的豐富,使村民的生活倒也富足。村中的青壯年勞動力多以外出打工掙錢為主,這也極大的提高的寺西范村的收入,另外部分村民種植些如大蒜、大蔥、棉花等經濟作物,每年也有不錯的收入。
文化
1、居民全部是漢族,崇尚我國傳統文化,戲曲等古老文化在中老年民眾中擁有很大的市場。
2、村中每年都會出現幾個名牌大學的大學生,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的寺西范的知名度。
3、村東頭有很多歷史遺留的古碑等文物。
交通
寺西范村交通便利,村中公路四通八達,東接許莊直通220國道,北通崗上可去龍王廟學校,南達張樓去王浩屯鎮趕集很方便,北到范海可去通古集。交通的便利,極大的促進了本村的發展,也為外出人員的返鄉帶來了便利。
旅遊
村東頭擁有山東省省級文物遺產-青邱堌堆遺址,每年的廟會都會吸引周圍甚至是十里外的居民來參加廟會,是寺西范村每年的一大盛事。
考古工作者曾在此進行過多次調查。堌堆現呈覆斗狀,上部長、寬各有40米,下部邊長各為50米,高達7米。北、西、東呈三級台階狀,南壁陡直。堌堆北半部灰褐土、質軟,可採集到龍山、商、周時代的陶片,為文化堆積層。南壁土質硬,有夯築痕跡,無包含物。據此,此堌堆是因某種需要依文化遺址而築起的大台子,稱為古遺蹟更為確切,原面積要比現在大得多 。
地方志有關“清邱”記載甚多。《曹南文獻錄·古蹟考》:“宣公十二年,晉人、宋人、衛人、曹人同盟於清邱。”《菏澤縣誌·輿地誌五》:“清邱山在縣西南三十里,春秋晉宋盟於清邱,即此。”《新修菏澤縣誌、古蹟》:清邱“在城西南三十里,即宋、齊會盟處。重要的是,堌堆上有一重修青丘寺碑記載:”春秋魯僖公元年,齊桓公率諸侯同盟於葵丘。宣公十二年,齊人、宋人、曹人、衛人盟於青邱。青邱生即葵丘也。“這些文字把青邱的位置、作用做了一個極好的說明。又據文獻資料,東周時,這裡是齊、魏、曹、宋等國交界處。當時戰爭頻繁,他們為了各自的利益,要時常進行會盟。清邱地處商談中心位置,自然是理想之地,因而此堌堆是為會盟而築。
“清邱煙柳”,是曹州八大景之首,文人墨客常以此吟詩誦句,或謳歌、或感嘆,發思古之幽情。清人蘇毓眉在《曹州八景·清丘煙柳》中寫到:“猶是古清邱,殘陽幾樹秋。風鳴疑鼓角,野曠想族矛。枝瘦寒煙掛,林疏曉霧收。高台留夕陽,短草臥耕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