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胺的工業生產始於1857年,最初採用的是硝基苯鐵粉還原法,因存在設備龐大,腐蝕嚴重,鐵粉耗用量大,“三廢”污染嚴重等不足之處,20世紀50年代後逐漸被先進的硝基苯催化加氫法所取代。其生產能力約占苯胺
總生產能力的85% , 苯胺氨化法約占10%, 硝基苯鐵粉還原法約占5% 。硝基苯催化加氫生產苯胺的催化體系主要有銅負載在二氧化矽載體上的Cu/ SiO體系。
Cu/ SiO催化劑具有原料便宜易得、製備方法簡單可行、造價低、選擇性好的優點。缺點是抗毒性差、微量有機硫化物及易使催化劑中毒。從文獻報導的情況看, 採用Cu/ SiO催化劑屬於氣相催化加氫。用於硝基苯加氫制苯胺反應的Cu/ SiO2 系列催化劑主要包括Cu - Cr/ SiO催化劑、Cu- Cr- Mo/SiO催化劑。Cu- Cr/ SiO催化劑中, 鉻作為助催化劑, 使催化劑性能有所提高, 但催化劑的穩定性仍較差 。南昌大學現代套用化學研究所研究的硝苯加氫Cu- Cr- Mo/ SiO催化劑, 性能較工業上使用的改性銅催化劑有很大提高, 其方法大致如下 : 將一定量的
鉻酸銨( AR) 和鉬酸銨(AR) 配成溶液, 投入乾燥後的矽膠, 浸漬、乾燥、冷卻後放入定量飽和銅氨溶液, 控制所得催化劑含銅量在12% ~ 18%, 過濾、乾燥、焙燒即得催化劑母體。研究表明Cu- Cr- Mo/ SiO加氫催化劑較改性單銅催化劑性能有很大提高, 改性使得催化劑負荷量有較大提高, 在工業上可提高設備的生產能力, 並可降低生產成本, 而且, 通過進一步催化機理研究表明, Cu- Cr - Mo/ SiO催化劑的活性與CuO 有關。通過對該催化劑的TPR 研究表明, 催化劑對於H的吸附具有兩個活性位(1 ) 、( 2) , 兩活性位具有各自的能量特徵。(1) 具有較強的H吸附能力。在改性後的催化劑上存在有兩種形態鉬, 即MoO3 和MoO。伏路儀等。 認為在SiO載體上鉬的存在形態與MoO含量有關, 體相MoO3 易與含硫毒物形成較穩定的MoS微晶 , 因而延長了催化劑的壽命, 催化劑的活性評價結果說明了低鉬含量的催化劑的性能較佳。XRD 實驗表明, 加入助劑後在催化劑還原時提高了微晶的分散度, 即助劑在催化劑上的存在阻止了新生銅微晶的遷移及燒結。助劑CrO、MoO提高了催化劑活性,Cu 在Cu- Cr- Mo/ SiO催化劑上的分散度, 提高了催化劑活性組分Cu 的抗聚結能力, 使催化劑穩定性增大。
特性
本品無毒無味,不易燃易爆,屬非危險化學品。
用途
本品用於硝基苯沸騰床氣相加氫制苯胺和鄰硝基甲苯沸騰床氣相加氫制鄰甲苯胺。
儲運條件
儲存時避免觸及其它化學物質,應保持通風和乾燥,並避免陽光直接照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