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苗家胡同是直接以人名姓氏命名的胡同。直接以人名姓氏命名的胡同既有以民族英雄名字命名的,也有幾個朝代的歷史人物、達官貴人,數量最多的還是以平民百姓、小商販、小手工業者名字命名的等。
由來
“胡同”之稱由來已久。據專家考證,胡同二字源於蒙古語,意指“水井”。當年,有水井的地方為居民聚集之地。因此,胡同的本意應為居民聚集之地。還有一種說法:元建都北京後,將居民住房按片分開,由蒙古人分管,各片之間由通道分開。通道除供人們行走外,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是在發生火災時作為隔離帶。雖然有種種說法,但胡同的出現始於元代已為一共識。13世紀初,蒙古族首領成吉思汗率兵占領金中都,燒毀了城內金朝的宮闕,使中都城變為一片廢墟。之後新興的元朝重建都城,稱為大都。大都城分為50個居民區,稱作坊,如福田坊、保大坊、金城坊等。坊與坊之間為平直而寬度不等的街巷胡同。全城街巷胡同總計有400餘條。明滅元後,在元大都基礎上重建都城,稱為北京。北京城分為36坊,街巷胡同增至1100多條。清朝建都後,沿用北京舊城,改稱京師。內城街巷胡同增至1400多條,加上外城600多條,總計2000餘條。辛亥革命後,北京的街道胡同仍在不斷的增加,至北京解放前夕,已有3000多條胡同。北京解放後,城市建設迅猛發展,建立了許多新的居民區,街巷胡同最多時有6000多條。近年來,隨著城市現代化建設的深入,北京的高樓大廈越來越多,而街巷胡同卻越來越少。為了使“胡同”這一北京的古老文化現象延續下去,北京市政府將一些特色胡同確定為歷史文化保護區,這對保護古都風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苗家胡同是直接以人名姓氏命名的胡同。
相關內容
清康熙賜給德州城呂家街苗家胡同(現金谷園1#—3#樓)戶部侍郎田雯(1635-1704)日“寒綠堂”匾額,卻意外地發現了田氏族人至今仍保存完好的“進士第”匾,大概它是德州城現存的最後一塊進第匾(很遺憾沒有實物照)這塊木質橫匾長1960mm、寬790mm、厚70mm,中部刻有大字“進士第”字型剛柔並舉、骨力雄健,具神來之韻,余字均為仿宋刻寫。右上為“大總裁”三個字,下面豎排有“戶部大臣王鼎,太子少保體仁堂大學士蔣筱銛,經筵講官(為皇帝講經)陸以莊,戶部左侍郎上行走(教皇子學習)湯金釗”。左下方豎刻:道光六年丙午科殿試二甲第四十名田元春立。
《安德田氏家譜》載:田元春(1785-1834),字寅卿,號槿籬,田雯六世孫,體魄修長,聰敏多才能,清嘉慶十八年(1813)科拔貢、二十一年(1816)科舉人,選為右鑲紅旗(兵籍編制)教習官,能循循善誘,學生均能熟習禮法,卓有成績,被選為候補知縣,道光六年(1826)科進士二甲第四十名,隨即分發甘肅、補授平羅縣(今屬寧夏回族自治區平羅縣,位於黃河西岸)知縣,在任三月,政譽乍起,訟事漸平,民以歌舞頌其德政。
時值青海西寧調軍西征,後繼糧草,調撥困難,田元春被調青海,任西征軍路糧台(調糧官),任事六年,功勳出眾,生任直隸州知州,升任時,按例應到京城,由皇帝接見,因途中辛苦疲倦,積勞成疾,筋肉萎縮,步履艱難,遂呈明請假,回籍德州城家中醫治,漸次有所恢復,但已自覺體力難支,以加家務纏身,遂以教授兒孫為由,不再復出。
田元春回家兩載,正著手續修田氏家譜,突病離開人間,終年五十一歲,葬於城南周李莊田氏祖塋。
北京以人名姓氏命名的胡同
北京胡同文化歷史悠久,直接以人名姓氏命名的胡同就有百十來條。既有以民族英雄名字命名的,也有幾個朝代的歷史人物、達官貴人,數量最多的還是以平民百姓、小商販、小手工業者名字命名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