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芳草渡·別恨
昨夜裡,又再宿桃源 ,醉邀仙侶 。聽碧窗風快 ,疏簾半卷愁雨 。多少離恨苦,方留連啼訴。鳳帳曉 ,又是匆匆,獨自歸去。
愁睹。滿懷淚粉 ,瘦馬沖泥尋去路 。謾回首、煙迷望眼 ,依稀見朱戶 。似痴似醉,暗惱損、憑欄情緒 。澹暮色,看盡棲鴉亂舞 。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桃源:南朝宋劉義慶《幽明錄》中記載劉晨、阮肇入天台山遇仙結為夫婦之事,因其中有“遙望山上,有一桃樹,大有子實”的描述,因此遇仙處也被稱為“桃源”。此處指與情人幽會之所。
②仙侶:神仙眷侶,這裡指情人。
③碧窗:綠色的紗窗。風快:風緊。
④疏簾:指稀疏的竹織窗簾。
⑤鳳帳:繡著鳳凰的帳幄。
⑥淚粉:即“粉淚”,乃女子之淚。
⑦沖泥:踏泥。
⑧謾:同“漫”,空,徒然。
⑨依稀:隱約。朱戶:富貴人家的紅漆大門,此處指戀人家門。以上回憶當時相見與相別情景。
⑩暗惱損:意為暗暗產生離別的煩惱,破壞了憑欄遠眺的好情緒。全詞均為憑欄回憶。
⑪澹(dàn):恬靜、安然的樣子。棲鴉:歸巢的烏鴉。暗寓群鴉歸巢,而人無歸宿。
白話譯文
昨夜,桃源。良夜沉沉,再宿桃源,與佳人聚首,舉觴痛飲。碧紗窗外,風聲簌簌,珠簾半卷,疏雨淅瀝。二人把酒言歡、共赴醉鄉的快樂,舉杯暢飲,情緒歡愉。此時我與所愛之人聽颯風瀟雨,感情轉為蕭疏悽惋。絕望的離別總會來臨,為離恨所苦的人們只能不斷地徘徊流連,執手啼哭。有千言萬語想要傾訴,感覺好像方才開口,卻已到別時。鳳賬明,天已曉,不得不匆匆作別,獨自歸去。
清晨的微風吹動了幔帳,又一次,匆匆起身更衣,踱步離去。還是忍不住回頭凝望,見她早已淚流滿面,亂了一臉妝容。跨上瘦馬,落荒而逃,馬蹄濺起泥點,奔向注定要踏上的歸途。已經走得很遠了,依舊難以忘懷她的淚眼,再次遠遠回眸。清晨的薄暮迷亂了眼睛,但那曾留下無數美好回憶的地方仍舊映入眼帘。獨倚斜欄,憑欄遠眺,暮色早已悄悄降臨,烏鴉爭相尋找棲息的枝梢,頓時叫聲一片。
創作背景
《芳草渡·別恨》是中國宋朝詞人周邦彥的早期作品,在其早期作品裡也抒寫了一些哀艷的情事。這首《芳草渡》或是其中的一個動人片斷,含蓄而富有詩意,為周邦彥青在汴京時期的作品。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周邦彥是宋代詞壇上的大師。其詞富麗精工,尤以表現離愁別恨的羈旅行役與男女戀情誦而著稱。這首詞描寫男女戀情與別恨,曲折鋪敘,迴環往復,抒情細膩工巧,很能代表清真詞的特色。
這首詞是雙調,通篇賦別恨,以憶昨思今的敘述方式,鋪敘心曲。上片以逆挽筆法寫昨夜的歡聚與拂曉痛別的情景。
“昨夜裡,又再宿桃源,醉邀仙侶。”這是以回憶方式重溫昨夜與情人歡聚的甜蜜生活。桃源、仙侶是用典:東漢永平年間劉晨、阮肇去天台山採藥迷路,山中逢仙女,同居半年。後歸家,已是七代子孫了,再返山中,仙境渺然。這裡是用神秘仙境、仙女比喻昨夜宿處與吠愛的女子。同時又暗示與美女的情愛關係,亦蘊涵著別意。昨夜是點明時間,桃源代替難以名狀的地點,再宿是說已是多次來這裡幽會。醉邀,表現相愛情深,相會不易,盡靜相歡。愉悅、讚美、戀情達到極致。對下文寫別恨起到反襯作用,是別恨之因。
“聽碧窗風快,疏簾半卷愁雨。”則是對二人交歡的描寫,詞人並沒有渲染這一過程的歡樂,而是神遊其外,是以聽覺的感知方式,調轉彩筆寫窗外環境驟變,急風疏雨,吹打著碧窗珠簾,暗示著驚破了甜密繾綣的幽會,令人憂鬱痛苦的分離即將到來。
“多少離恨苦,方留連啼訴。”中“多少離恨苦”,點出題旨,“多少”是偏義複詞,用多義,多到無法估量,用來形容離恨之苦。由開端憶昨歡聚到此刻拂曉痛別,陡轉下跌,一落千丈。物極必反,悲歡相續,是生活中的常理,況且這種艷遇生活,暮來朝去呢。於是下面三句轉入鋪敘悲情。
“鳳帳曉,又是匆匆,獨自歸去。”中“鳳帳曉”是催別的無聲命令,於兩人留連難捨、偎抱啼訴中,匆匆離去,獨自踏上了歸途。“又”是表明同往常一樣痛別,今昔別情一齊湧上心頭,心裡的壓力難以負荷。匆匆,足匆忙之意,而這暄更有時限已到,不走不行,故而匆匆忙忙的離去。蘊涵著恨別之情。結尾的獨去與開端的雙聚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詞情由歡極到悲苦。至於什麼原因使兩人必在拂曉時分別,難以說實。恐是周邦彥在京城為官,受朝事所致,不得延誤時間吧。獨自歸玉,開啟下片,寫歸去途中別恨之情。
“愁睹。滿懷淚粉,瘦馬沖泥尋去路。”以愁苦的眼光看自己,滿懷都是戀人的淚水脂粉;騎著瘦馬,在泥濘的路上,衝起泥水,尋找著歸去的道路。照應上片風快疏雨與拂曉告別。天未大亮,故尋找道路,沖水崩泥,以景襯愁情,瘦馬狀其寒酸;踏泥沖水,一幅狼狽不堪的相。
“謾回首、煙迷望眼,依稀見朱戶。”回頭遠望,本擬可見戀人,不見倩人,願望化為泡影。只在煙霧中略現朱戶,聊以自慰。謾,有漫不經心之意。表示動作的習慣性,多次分別都是如此,而深情就凝聚在這“謾回首”中。煙迷是早霧的實景描寫,又暗喻內心愁緒。依稀又有窮盡目力辨識之意。傾刻一望之間的複雜心理活動,希望、失望、茫然無緒之情,接踵而來。朱戶回應上片桃源,表明這位女子居住環境如仙境,房舍富麗華貴。可能這位女子是一位歌妓,是周邦彥的一位知心戀人。以綺麗的語畜描寫她的居住環境,正是襯托人物之美,表現自己鍾愛之情。詞由上片昨夜雨宿桃源,拂曉分別,到下片歸途恨別,結束了追憶。
“似痴似醉,暗惱損、憑欄情緒。”回筆寫現實的處境與追憶後的心境,詞至此點出回憶的地點與情態。寫出詞人回憶往事所帶來的暗自神傷。痴與醉既刻畫他憑欄凝神呆望遐想的形象,又描繪歡極至痛極的心態,這種由憶昨帶來的無盡的煩惱,正暗暗的損害自已的形體與心神。詞情推向了高潮。
“澹暮色,看盡棲鴉亂舞。”兩句,使得全篇情感得以升華。以薄暮憑欄、看盡烏鴉忙亂歸巢的景象,收束全詞,寓恨別之情於景色中。暮色降臨,烏鴉亂飛,爭歸日巢,是實景。然而出現在詞中,卻有著詞人自己情感的寄託。烏鴉有歸,而自己歸向何處,望桃源而不能再宿,此情可待成追憶。慌亂茫然之情不能自已。情與景匯,水乳交融,自然渾成。
這首寫恨別之詞,構思工巧,章法多變,意脈銜接自然。基本上是歷時性的結構,但以憶昨恩今的方式結構,就無平淡乏昧之感,又有詞情發展的內在邏輯性。迴環往復的抒情特點與曲折鋪敘,不僅有力地突出題旨,而更增添了詞的感染力。詞語綺麗,寫戀情別恨,真摯情深。無雕飾痕跡, 沁人肌骨。含蓄和雅,極富詩意。
名家點評
近現代文學家、詞人夏孫桐:“最後,從獨自憑欄,悵望傷懷寫足無法排遣的離愁。景語作結,最為“生色”。
作者簡介
周邦彥(1056-1121)北宋詞人。字美成,號清真居士,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官曆太學正、廬州教授、知溧水縣等。少年時期個性比較疏散,但相當喜歡讀書,宋神宗時,寫《汴都賦》讚揚新法。徽宗時為徽猷閣待制,提舉大晟府(最高音樂機關)。精通音律,曾創作不少新詞調。作品多寫閨情、羈旅,也有詠物之作。格律謹嚴,語言曲麗精雅,長調尤善鋪敘。為後來格律派詞人所宗。作品在婉約詞人中長期被尊為“正宗”。舊時詞論稱他為“詞家之冠”或“詞中老杜”。有《清真居士集》,已佚,今存《片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