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quèbēi簡介
中國古代淮河流域水利工程,又稱安豐塘。位於今安徽壽縣南。芍陂引淠入白芍亭東成湖,東漢至唐可灌田萬頃。隋唐時屬安豐縣境,後萎廢。1949年後經過整治,現蓄水約7300萬立方米,灌溉面積4.2萬公頃。古代水利工程:
![芍陂](/img/c/925/nBnauM3XwQjN3QTOxcDO4IDMwMTMwIDOyIDOwADMwAzMxAzL3gzLyg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芍陂始見《漢書·地理志》,西漢設陂官專管灌溉維修。東漢建初八年(公元83),王景修芍陂稻田。1959年,安徽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曾在安豐塘越水壩地方,發掘出一座漢代水利工程(草土堰)遺址,伴隨出土的有漢代都水官鐵錘等文物。芍陂主要水源是淠河。芍陂灌區面積,在4~13世紀常見記載,有灌田萬頃、灌田五千餘頃等說法。《水經·肥水注》詳述芍陂源流,工程規模,並指出陂有五門(水口),吐納川流。發展到隋代,經整修增闢為36門。延續到宋代,這36水口仍可起到按照水量出入增減、調節灌溉用水先後次序的作用。明嘉靖《壽州志》詳記當時36門的具體名稱及其經流地點,灌渠總長達783里。清代芍陂水門迭有興廢增減,乾隆至光緒間均為28門。關於芍陂工程的人為破壞,三國、南北朝時曾多次受到戰爭波及,唐宋以來,則多為地主土豪占墾和盜決。以芍陂陂區為例,到明代,被占塘面約長50里,變塘為田達56967畝多。芍陂設定減水閘,明成化十九年(1483)始見記載。系因地主土豪占陂為田,蓄水面積縮小,雨季汛漲時,地主為避免私田被淹,便盜決陂堤泄水,涸出塘底,續行占墾。為防止盜決和占墾,故設定減水閘進行控制。清乾隆二年(1737)始在眾興集以南,建築滾水石壩。
創建
創建者
![孫叔敖](/img/4/79d/nBnauM3XxgzM0MDNzMzMzIzM2MTM1YzMzkTMwADMwAjMxAzLzMzL0E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孫叔敖十分熱心水利事業,主張採取各種工程措施,“宣導川谷,陂障源泉,灌溉沃澤,堤防湖浦以為池沼,鍾天地之愛,收九澤之利,以殷潤國家,家富人喜。”他帶領人民大興水利,修堤築堰,開溝通渠,發展農業生產和航運事業,為楚國的政治穩定和經濟繁榮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親自主持興辦了期思雩婁灌區和芍陂等重要水利工程。楚莊王九年(公元前605年)前許,孫叔敖主持興建了我國最早的大型引水灌溉工程——期思雩婁灌區。在史河東岸鑿開石嘴頭,引水向北,稱為清河;又在史河下游東岸開渠,向東引水,稱為堪河。利用這兩條引水河渠,灌溉史河、泉河之間的土地。因清河長90里,堪河長40里,共100里,灌溉有保障,後世又稱“百里不求天灌區”。經過後世不斷續建、擴建,灌區內有渠有陂,引水入渠,由渠入陂,開陂灌田,形成了一個“長藤結瓜”式的灌溉體系。這一灌區的興建,大大改善了當地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糧食產量,滿足了楚莊王開拓疆土對軍糧的需求。因此,《淮南子》稱:“孫叔敖決期思之水,而灌雩婁之野,莊王知其可以為令尹也。”楚莊王知人善任,深知水利對於治理國家的重要,任命治水專家孫叔敖擔任令尹(相當於宰相)的職務。孫叔敖當上了楚國的令尹之後,繼續推進楚國的水利建設,發動人民“於楚之境內,下膏澤,興水利”。在楚莊王十七年(公元前597年)左右,又主持興辦了我國最早的蓄水灌溉工程——芍陂。芍陂因水流經過芍亭而得名。工程在安豐城(今安徽省壽縣境內)附近,位於大別山的北麓余脈,東、南、西三面地勢較高,北面地勢低洼,向淮河傾斜。每逢夏秋雨季,山洪暴發,形成澇災;雨少時又常常出現旱災。當時這裡是楚國的北疆的農業區,糧食生產的好壞,對當地的軍需民用關係極大。孫叔敖根據當地的地形特點,組織當地人民修建工程,將東面的積石山、東南面龍池山和西面六安龍穴山流下來的溪水匯集於低洼的芍陂之中。修建五個水門,以石質閘門控制水量,“水漲則開門以疏之,水消則閉門以蓄之”,不僅天旱有水灌田,又避免水多洪澇成災。後來又在西南開了一道子午渠,上通淠河,擴大芍陂的灌溉水源,使芍陂達到“灌田萬頃”的規模。
興建經過
![淮河](/img/b/ff1/nBnauM3XzgDN5EDO0UTMwkTOzITM4ETN4cTMwADMwAzMxAzL1EzL3U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由於芍陂的軍事價值,三國時期,魏國和吳國曾多次交戰於此,有史記載的較為人知的兩次分別是魏·正始二年(公元241年)的一次和無確年份記載的一次。正始二年的一次,最終由魏將王淩大敗吳將全琮,而另一次則是吳國勝利。關於後者,歷史上記載不多,之所以記載它不是因為他的軍事影響,而是因為它在當時是一個導火索。因為吳將顧譚(顧雍之孫)與全氏兄弟(全端、全緒)爭功,觸動了孫權的長公主(全琮妻)的利益,最後顧譚被貶謫交州,而顧氏在東吳奪嫡的內斗中向來隸屬太子一派,而全氏則是魯王一派,這個時間最終致使東吳奪嫡內斗,進入了白熱化階段。
1959年,安徽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曾在安豐塘越水壩地方,發掘出一座漢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水利工程(草土堰)遺址,伴隨出土的有漢代時期鐵錘等文物。芍陂主要水源是淠河,芍陂灌區面積,在公元4世紀~公元13世紀常見記載,有灌田萬頃、灌田五千餘頃等說法。自古來芍陂工程的人為破壞嚴重,多次受到戰爭波及,以致到民國年間,芍陂灌溉效益越來越低,1949年實灌面積僅8萬多畝,現為淠史杭灌區的一個反調節水庫。
修治
![水經注](/img/5/cea/nBnauM3X2QzN3QzNzUDNzEDNyQTMxcjN2UDOyQTNwAzMwIzL1QzL0g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隋開皇年間(581--600年),趙軌為壽州長史,對芍陂再次修治。將原有的五個水門改為三十六個。這在排灌方面,是個很大的發展。宋明道中(1032--1033年),張旨知安豐縣(今壽縣),他對安豐塘作了較大規模修治,“浚淠河三十里,疏泄支流,注芍陂;為斗門,溉田數萬頃;外築堤,以備水患”。由於疏浚了水道,使灌溉面積達到歷史最高水平。
北魏酈道元在《水經注》中對芍陂有較詳的記載,芍陂當時有5個水門:淠水至西南一門入陂,其餘四門均供放水之用,其中經芍陂瀆與肥水相通的2個水門,可以“更相通注”,起著調節水量的作用。隋開皇年間(581年~600年),壽州總管長史趙軌修治芍陂,將水門改為36個。其後屢廢屢建,至清末尚有28個。宋明道年間(1032年~1033年),安豐知縣張旨對芍陂又作了較大規模的修治。明清兩代對芍陂的修治多達24次,但規模都不大。
元代以後,安豐塘水利日漸萎縮,除陂塘自然淤積外,主要因為豪強地主不斷占湖為田,使陂塘面積日益縮小,日趨湮廢。至近代,安豐塘僅長20餘里,東西寬不到10里,灌田僅800頃。
1988年1月國務院確定安豐塘(芍陂)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荒廢
![天下第一塘](/img/7/867/nBnauM3X3cTOxMjN3YDO4IDMwMTMwIDOyIDOwADMwAzMxAzL2gzL1U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