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背景
安豐塘始建於公元前613年,楚莊王時,由於當時圍坡內有一白芍亭,故名芍陂,亦名期思陂,龍泉陂。芍陂之名,始見於《塘書·地理志》“廬江郡,潛(縣)……沘水所出,北至壽春入芍陂”。東晉在此地僑置安豐縣,芍陂改稱“安豐塘”。安豐塘之名,則始見於《唐書·地理志》“壽州……安豐……縣界有芍陂,灌田萬頃,號安豐塘。該塘為楚莊王時令尹孫叔敖組織興建。
建築格局
芍陂遺址周長24.6公里。堤頂海拔31米,塘底海拔26.5至27.8米,堤頂寬度:北堤10米,鋪有油渣路面,其它三堤均為8米的土路面。環塘用石塊護坡,堤壩上築起一道1.5米高的防浪石牆,面積34平方千米,塘岸四周高程27至29.5米,塘堤綠柳成蔭,植被護坡較好,環堤共開設28個閘口,建有一條長87.5千米的乾渠,4條各長77.5千米的分乾渠及7000多條支渠、毛渠,各類建築物700餘座。蓄水量1億立方米,灌溉面積63萬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