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民俗地理

色彩民俗地理

色彩民俗地理(法文:La Geographe de La Couleur)是法國色彩學家、色彩設計大師讓·菲力普·郎科羅(Jean-Philippe Lenclos)在1960年代創立的實踐套用型色彩理論學說。

基本簡介

甜美氣息的色彩甜美氣息的色彩

色彩地理學(La Geographe de La Couleur)是法國現代著名的色彩學家、色彩設計大師讓•菲力普•郎科羅(Jean-Philippe Lenclos)在1960年代創立的實踐套用型色彩理論學說。

色彩民俗地理以調查、測色記錄、取證、歸納、編譜、總結色彩地域性特質等實踐方法為主要研究形式,並在城市規劃、建築與環境景觀、現代工業產品等設計實踐領域裡發揮著非常重要的配色指導作用。

其理論主張和實踐成果受到社會文化學、城市規劃、國際流行色等領域裡許多專家的肯定。色彩地理學主張對某個區域的綜合色彩表現方式(主要是民居)做調查與編譜、歸納的工作,目的在於確認這個區域的“景觀色彩特質”、闡述這個區域居民的色彩審美心理。這項研究的創立與郎科羅教授本人社會實踐的成功促進了跨專業操作的色彩設計方法在色彩學、色彩設計界的推廣,使得職業化的色彩設計師日益同專業設計師的隊伍里分化出來。在色彩設計的過程中,自然、人文環境因素對區域人群色彩審美心理的影響越來越受到關注。

突出的特點

強烈視覺民俗色彩系長裙強烈視覺民俗色彩系長裙

第一,以實踐經驗引導理論研究,他長期居住在滇西南的民族村寨,用艱苦的行走來保證學問的根底,難能可貴;

第二,他多年堅持學科之間的橫向交叉研究,廣泛閱讀相關文獻,綜合了美術學民族學、旅遊規劃設計等許多學科的研究成果,形成了他獨特的理論框架;

第三,他將自己多年在繪畫中積累起來的色彩設計能力巧妙地運用在景觀設計的實踐工作中,不僅重視民族色彩符號的確立,也完成了一批具有實踐套用價值的設計作品。他的研究是緊扣當前少數民族地區建設發展需要的大課題進行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法研究,而這個大課題實際上也包括非常多的若干子課題,就是在當前“全球一體化”、“現代化”、“民族旅遊資源的開發”、“民族傳統文化的劇烈變遷”、“民族地區生態環境保護”與“堅持可持續性發展”的時代背景下,現代少數民族族群文化的建構與民族經濟的發展問題。他所提倡的區域形象塑造,是在深入研究少數民族地區傳統文化藝術的基礎上以保護民族傳統文化遺產為本位的開發,構成了現代少數民族族群發展理論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設計特徵

色彩作為區域整體視覺形象中的一個重要要素,首先必須能凝練地代表該地區的形象主體特徵,這是一份設計方案能否成立的先決條件。區域色彩民俗地理研究首先解決的就是對該區域色彩文化特質的描述。

即找到最能代表該地區典型形象的色彩方案,既要相對於其他區域構成其“特”點,還要在區域內部構成整體的概括性。

其次,區域色彩民俗地理研究著重色彩的審美效果序列整理,從純粹的理論角度來看,區域色彩特質原型不會是區域色彩形象中最完美的一個組合方案。區域色彩民俗地理研究應當承擔這樣的工作:即在區域色彩特質原型調查、研究的結果上再設定一個可選擇的調整範圍,這樣就為接下來的設計——從視覺審美感受出發進行的色彩搭配組。

難度主要表現

富有地方色彩民俗的群龍舞富有地方色彩民俗的群龍舞

(一) 搜尋典型文本的難度
單就服飾而言,目前我國真正的少數民族系統化的服飾文化調查一直沒有進行,現有的只是一些簡單的“斷章取義”式的以民族名體為分類需要的概括,這種做法顯然是錯誤的。服飾式樣的產生和演變與現代劃分民族的根據不同,並不是有一個民族就有一個類似的服飾體系,實際情況遠比此要複雜的多。2000年出版的由街順寶撰文,程志方、李安泰主編的《雲南民族服飾》 一書是近年來唯一一部從民族服飾分布的規律來系統介紹民族服飾情況的專著,雖然在系統分類上還存在著粗略和資料匱乏。

北京英倫服飾批發
的問題,但已屬罕見的寶貴資料集了。在調查實踐中我的體會是,該區域最早形成的祖寨輻射周圍的若干自然村構成一個親緣氏族集團,往往這些親緣氏族集團內的各寨在服飾上是屬於一個統一的系統的。這個系統可能產生跨族際的影響。服飾系統也存在著乾、支、流的區別,前面講過的淘金河與瀾滄縣北部的文東佤族服飾為同一支,而文東舊苦布朗族服飾也同屬此支的分流,其祖乾都在滄源、雙江地區。在如此複雜的服飾裝飾、造型藝術支幹縱橫的民族地區,需要有一個長期艱苦耐心的調查過程,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服飾研究的主要問題。但在短時間的調查取證當中,就要採取一些有效的方法以迅速得到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文本。就服飾而言,有如下要點:
1. 把握
韓國服裝搭配技巧
民族重要節日期間的資源
各個民族盛裝基本都是為重要的節日準備的,因此把握好調查的時間段最重要。僅就雲南地區而言有個規律,百濮族系目前最重要的民族傳統節日有漢族農曆新年、9~10月份的新米節;百越族系民族最重要的節日有4月中的潑水節,其他節日或集會也很多,但服飾現象不及潑水節;羌氐族系的節日主要以農曆新年和7~8月份的火把節為主。按照調查需要確定時間段,是抓住良好服飾資源的關鍵。
2. 本土民族服裝加工企業的資源
本土小型服裝企業一般都是建國以後由政府組織的國有企業轉制產生的,其主要生產的服裝款式一般經過當地民族民眾的討論和遴選,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當然多數款式單一、裝飾紋樣變遷嚴重,因此對這部分資源一定給予重視,以避免調查的失誤。
3. 民族歌舞團與文化局、文物單位的
中國的少數民族服飾
資源
一般當地歌舞團的演出服裝是根據民間傳統服飾改造而成的,其中對於色彩的借鑑是值得參考的,同時文物、文化部門各單位還都有一批重要的服飾收藏,可以從中得到一些獨特的資料。
4. 圈定歷史最久、距離中心城市30公里以上的古鎮為調查點,確定調查地點是很重要的規劃工作。多數少數民族地區交通不發達,調查地區的圈定以及路線的設計很關鍵,決定調查的效率和質量。一般情況下,距離中心城市越遠的荒僻之地,其傳統文化的成分越單純,受現代文明衝擊就越少,傳統面貌受干擾也越少。但也往往是這樣的地區由於技術水平的落後,沒有能力製作精緻的服裝和裝飾品。因此我主張將第一站圈定一個距離中心城市30公里以上的鄉鎮,這樣的地方一般也是古代的交通要道,往往在近代已經形成了自給自足的生產技韓國服裝圖片術系統,原始手工業比較發達,傳統根系比較深,又具有一定的經濟實力。就造型藝術而言,也有一些要點需要注意的:
1. 注意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資源的調查
包括縣文物單位保存的重要的民族文物,例如在調查中我們在瀾滄縣文化局記錄了重要的佤族西盟型銅鼓和門窗木刻彩繪,都是非常重要的民族造型藝術色彩素材。還有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以上的文物建築等,前邊提到過的芒洪八角塔即重要的一例。如在瀾滄下允佛寺和滄源廣允緬寺的調查,基本上概括了滇西南北部傣族佛教藝術文本的全部重要內容。
2. 注意對民間宗教場所內資源的調查
民族宗教場所往往是當地少數民族民眾精神生活最集中的地點,因此也就是造型藝術保留最完整的地點。與習見的物質文化中藝術性的造型不同,民間造型藝術是不具備實用性的
印度傳統服裝
,因此它本身也起源那些非物質生產過程中的需要,比如儀式、祭祀、符號性的紀念活動等。造型藝術品在民間宗教場所中往往比一般農民家庭中散落的要多的多,並且有可能形成一個系統形態,有助於我們繼續進行研究。例如在緬寺的雕刻、壁畫、建築彩繪當中,我們都可以系統地了解到色彩習慣的形態。
3. 注意對民間藝術傳習者的調查
民間傳統藝術究竟依靠什麼樣的方式傳習到現在?這一點必須在調查中有如實的反映。比如在瀾滄雪林鄉的左都村的服飾圖案藝術調查中,我們了解到其許多的新式樣圖案是少數婦女從城裡購買了服裝圖案的參考書籍,學著自己編織而成的。那么這部分圖案和色彩搭配方式就不能作為民族色彩素材來使用。而在兩年來的調查中,我們發現了三位當地重要的民族民間藝術家,一位是瀾滄下
青島外貿服裝批發
允村的刀老二,據緬寺中的佛爺和村中老人介紹,現在緬寺里的全部壁畫和建築木雕都是依靠他來設計和製作的。刀老二講,他所畫的壁畫,無論色彩還是形象都是原來緬寺中的老樣式,但每隔十幾年的翻修,每次重新繪畫可能有所變化,但基本面貌是沒有改變的。第二位重要的人物是瀾滄糯福鄉龍竹棚村的佛爺“卓八”李老大,他是個能工巧匠,繼承了前代佛爺教給他的全部木刻的手藝,目前保存的唯一的拉祜族祖神木架“牡卡密卡”就是由他製作的。第三位重要的人物是瀾滄糯福鄉南波底的大佛爺,目前保留再來的唯一的一面拉祜族大神鼓也是主要由他保存在來的,並帶領村民傳習著與神鼓有關的傳統祭祖歌舞等民間藝術。

強烈視覺民俗色彩系長裙強烈視覺民俗色彩系長裙

(二) 文化變遷的干擾
強勢文化如何觀看民族傳統給予了民族族群另一個自我審美審視的角度,這韓國服裝店裝修圖片。
個角度的影響力是很大的。少數民族的服裝為什麼會丟棄本民族自己的真正傳統樣式?實際上是政府和國家的部分宣傳單位對民族文化的變異起到了關鍵的推動作用。建國以後的民族分類和民族政策的推行,使得少數民族民眾對自身的民族性做了重新的認同定位,他們已經普遍地認識到自己是全國少數民族中的一員。但做為民族某一支系的民眾,他們在多數的宣傳媒體上見到的往往是與自己服裝、語言有很大不同的另一個支系,發現另一個族群的文化被定位為本民族的“標準”。於是,他們也需要讓自己更靠近這個標準,因為這個“標準”,可以滿足民族的凝聚力和族群的關係認同。規避文化變遷干擾的方法,是在調查之前必須對該民族的支系分布情況、社會歷史發展狀況有一個深入的文獻了解,其次在具體調查過程中
少數民族節日的來歷
不能輕易相信當地接待幹部提供的信息,因為在他們的頭腦中經常是早已形成了“標準”的概念,這個概念會對調查、研究產生極大的誤導。
(三) 製作技術鏈條的斷裂
民族傳統文化的消逝造成今天重新開展系統的少數民族地區的服飾工藝和造型藝術的調查研究肯定存在一些困難,尤其是傳統技術的鏈條斷裂問題,原來傳統的手工生產產品逐漸被新型產品所取代,傳統手工作坊受到了極大的衝擊,這裡面包括傳統的染料製作等手工藝。
無論條件是否允許,必須進行對第二批次調查類項的調查和研究,只是完成的質量比第一批次中的類項允許降低標準,第二批次的調查類項均為必要性分析★★★者:
(1)儀式民俗
(2)全年光照度、氣象環境條件
(3)地表土壤素材
(4)民間文學
在這一批次的調查類項中,日照氣象和地表土壤的可確定性都達到了
北京動物園服裝批發
★★★★★,表示在實際調查中不會耽誤調查的進度,研究中也比較容易從縣誌、縣地理文獻中獲得關於氣象和土壤的資料,不會成為增加研究負擔的因素,也較少出現更多的意外。而儀式民俗和民間文學的調查和研究比較有偶然性,因此在不確定性分析中都達到了★★★。為了提高調查質量,要求在調查之前必須對當地或該民族的儀式、民間文學文獻做一個基本的閱讀了解,以便加速調查中的理解。
其他類項都屬於第三批次的調查對象,在調查時間和成本允許的情況下,適當做調查記錄,如果條件有限,可以放棄。總的來說,植物色彩素材和飲食習俗因為可確定性比較高,也屬於比較容易完成的調查類項。通過三個批次的調查類項分割,明確了調查、研究中的重點和難點,就容易分清調查進度的層次了,便於在實踐中控制時間成本。而第一批次。
舞蹈服裝
就是調查、研究工作必須予以解答的問題,只有完整、系統化地解決了調查所提出的這些題目,我們才有可能描述區域文化的色彩特質。我們可以這樣簡要的概括,第一批次的建築、服飾、裝飾色彩民俗與素材和色彩審美意識四項就構成了描述區域色彩文化特質的主要支點,而第二批次的類項所代表的都是一些必不可少的條件和重要的反映。其在整體描述中各自所占的結構組成數據比例可用如下方式表示:
如果在研究中能夠充分考慮到這個數據圖表中所表示的主次層級關係,那么在任何一個具體的調查、研究工作中就易於規避一些難題和不確定性因素的干擾,便於控制實際的工作成本,提高調查效率、保證研究結論的質量。區域色彩特質所要描述的就是在區域傳。
北魏是哪個少數民族
統文化中具有典型性的色彩套用模式,同時在這個典型性的基礎上尋找其與周邊區域、其他區域的區別性——即獨特性,在設計時予以突出表現。按照該數據圖表的顯示,典型性的遴選最終需要從前四項內容中同類色彩套用模式的重複和類似比例來最終確定。例如:在瀾滄縣地區內,拉祜族佤族哈尼族服飾和傣族、拉祜族、佤族、布朗族的漆器工藝中反覆高頻率出現了以黑色為底色,以紅色、黃色(金色)為裝飾色的色彩搭配模式,那么這組搭配組合可以被描述為區域色彩特質的一組重要關係。這組關係中的裝飾性紅色具體色相有許多種,其中屬玫瑰冷紅的出現在同類區域(滇西南地區)出現的頻次比較少,僅多見於本區,故突出其獨特性。根據以上描述,確立區域色彩特質的描述譜系,再經過一定的色彩審美篩選,制訂一組設計中可
上海舞台服裝租賃
套用的色彩方案,即“瀾滄縣城市建築色彩規劃設計方案/民居住宅、公共建築/拉祜衣裝”所表示的色彩關係。
圖3 “拉祜衣裝”民居住宅公寓建築的色彩設計效果局部

對區域色彩特質原型的視覺審美提升設計
區域色彩民俗地理研究的調查、研究工作結束,就意味著該區域色彩民俗、地理文化的“特質”已經描述完成,這時期所描述的區域色彩特質叫做“原型”,進行色彩設計時所依據的色彩特質譜系就是根據原型進行最後一步加工完成的。這最後一步即“視覺審美提升”。
(一) 原型審美感受的綜合評價
首先,我們要做的是對這些原型材料進行視覺審美評價,即好看不好看的問題。
在實際進行評價之中,我們發現,少數民族地區的視覺材料和美術事項中並不缺乏色彩美,無論服飾、工藝品、建築裝飾……我們不難找到優美色彩的表現,而真正缺
舞蹈服飾
乏的是色彩審美關係的整體序列性組合。例如在景谷縣的勐臥緬寺,門口的樹包塔、塔包樹雙石刻砌塔,其菩提樹的樹葉與塔身的紅砂岩以及僧侶的橘黃色僧袍色彩交織在一起,是一組非常漂亮的色彩關係。但是這些局部非常精彩的色彩組合被雜處於一個序列感混亂的佛寺環境裡:紅砂岩塔身與菩提樹構成一組協調的關係組;新修繕的主殿建築和佛像、彩繪色調對比強烈構成另一組協調的關係組;戒堂建築和門樓由於未經修整,還保存著紅砂岩石刻的基座,與塔身達到一定程度的協調;佛殿內部的陳設由高純度、高明度的彩色組成,以黃色為主色調,構成另一組關係。
景谷勐臥緬寺樹包塔景觀(左),漢族工匠正在製作殿頂彩繪(中),
未進行修繕的戒堂建築——紅砂岩的底座(右)
如果純粹從視覺形式的角度進行評價,則紅砂岩石
56個民族名稱
刻塔身與菩提樹的關係最佳,戒堂次之,新修繕的大殿最差。並不是因為喜舊厭新的情緒從中作怪,而是色彩關係的自然規律。郎科羅在從事色彩地理學和色彩設計研究的過程中總結了一種解釋色彩和諧規律的理論學說——“色彩家族學說”,他將色彩按照不同的對比量關係劃分為“同類色”、“同明度”、“同艷度”、“同強度”等家族,以家族屬性的遠近來形容色彩之間的和諧規律,並將這種和諧與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聯繫起來,捕捉色彩和諧的內在規律 [②]。“色彩家族學說”與色彩調和理論都揭示了色彩的視覺形式規律,即以色彩的調和為色彩關係協調的基礎,以色彩的對比為色彩關係中的興奮點來把握色彩美感的形態。大殿內的色彩組合之所以評價降低,就因為缺少色彩之間的同類調和,人為製造的興奮點過多:大殿內至少包含了泰國進口。民族舞蹈視頻下載的白石佛像色彩角色、本土傣族的陳設裝飾系統、北部漢族與白族的現代建築裝飾色彩系統以及傳統的建築紅砂岩基座色彩系統。例如在進行大殿修繕時重新粉飾的殿頂彩繪,多用冷對比色調,與門口的塔身色彩極不協調。
(二) 原型色彩角色的重新組合
傳統的色彩模式具有天然的協調性,染色材料的生態條件導致材料色之間都存在著一定的環境聯繫,如砂岩材料自然形成同類色關係。同時文化傳統支持著這樣一種相對固定的搭配方式,也獲得了一種文化心理上的調和感,即色彩的家族關係。但現代裝飾修整的過程打破了這種傳統的家族關係,融入的新成員無法與保守勢力協作,造成了色彩體系的衝突。為了彌合這種衝突,我們在調查中必須首先給不同色彩組合單元分配角色,通過角色的分配和前面做的審美評價對民族服裝租賃素材做必要的取捨。

在具體設計方案中採用素材譜系的時候,就要考慮到這種家族的關係,目的就是化解設計方案中的衝突性,讓家族中的傾向性更為明顯。當然,主要傾向就是讓代表傳統模式的勢力具有權威性、獲得決定權。比如在“瀾滄縣城市建築色彩規劃設計方案/風情餐廳/粉牆木掌樓”的設計中,主要參考了瀾滄縣上允鎮老街村和下允河邊寨、城子寨以及謙六古鎮中的傣族、拉祜族傳統民居的木掌樓模式。這種木掌樓中最古老的樣式就是完全採用土基牆、木結構無漆飾的“祖型”。發展到近代,一些富裕家庭給前庭的木結構塗暗紅漆,牆面做粉刷,即為“父型”。最近二十年當地由於經濟發展普遍開始邀請外地工匠來建造二層白瓷磚面的別墅式小樓,與傳統景觀發生了比較激烈的衝突,即“子型”。將這些同屬於一類色彩素材群中。
民族服飾
的單元分類以後,明確關係,重新進行素材組合的時候調整其間的關係。我把“父型”與“祖型”進行了融合,只是縮小了土基色的面積,使白色粉牆占了比較大的面積,明確了這個設計方案適合現代街區風情餐廳的實用功能,並通過色調的微妙調整削弱“子型”因素在整體景觀中的影響。
瀾滄縣城市建築色彩規劃設計方案/風情餐廳/粉牆木掌樓效果
(三) 原型調性設計方法
色彩的審美設計最後還需要在符合區域文化特質的基礎上具有相當的美感效果。通過色彩民俗地理調查與研究,實際上就是從區域色彩景觀特質的角度確認了色彩表現的基本色,一般以主塊面色為基礎色表現。當主色確定後,完全可以根據主色色相和一些傳統色彩模式的方向重新自由設計色彩的關係,選取色調效果更好的方案。有的時候還可以參考其他色彩作品的色調關係,只要基礎色不變就是允許的。我的經驗是在平時逐漸積累一個色彩資料庫,按照色調關係進行分類建檔,比如赭灰色調,日本的浮世繪、中國的敦煌壁畫中都有可供選擇的很好的色彩關係。當具體設計方案需要參考赭灰色調的成功案例時,就可以調出素材庫里的同類色調作品,從中吸取一些靈感。學會使用參考素材還只是設計的初步,設計師必須通過一定的設計訓練提高自己對色調的敏感度,熟悉色調的變化,並善於想像色彩運用的效果。最佳的設計方法還是通過模型來做效果試驗,為了節省時間一開始可以在紙面上用水粉畫材料描繪環境效果來試驗,最後將色彩方案導入數字三維模型,給予適當的光線照射,檢驗色彩空間搭配的實際效果。

三、 區域色彩特質原型的形象符號性分類
每一塊顏色究竟,中國少數民族分布都代表著什麼意義?作為區域形象設計和旅遊形象設計方案,必須明確社會文化符號的象徵意義。前面一直在討論的“區域色彩特質原型”就是區域色彩社會文化符號的具體表現,本小節再對其中具體的符號性質分類做一個簡單的闡述。
(一) 原型的區域符號性
一個區域的整體形象設計和旅遊形象設計,首先需通過定位確認其最基本的形象描述,在色彩設計中首先選取最能代表區域整體特徵的元素。前面談到過的漆藝用色模式就是一種典型的區域性文化,在各民族中廣泛傳播。依據民族學研究的成果,形象符號的區域性由兩種原因形成,一種是民族文化的普通接觸、政治征服造成的交流、融合,構成這個區域中民族之間相似或相同的文化心理;另一種是遷徙民族為了適應區域生態條件向土著民族學習生存技能過程中的中國古代服裝圖片文化涵化以及土著民族向外來民族學習革新技術時受到的文化同化——具有一定流向的主動性。例如民居建築中的土基房技術,具有佤族、傣族、布朗族、拉祜族的族際共享性,因此土基色彩模式就是一種象徵本區域民居文化的一個形象符號。
(二) 原型的民族符號性
原型未必都具有明確的“民族性”,“民族性”特徵是在區域文化的細節差異中得以顯現的。“拉祜衣裝”的設計方案必須顯示出縣域行政主體民族拉祜族的色彩特質,因此選取了冷玫色作為點綴的框架色,既能明確體現拉祜族服飾色彩的特點也能夠感受到佤族、哈尼族服飾色彩的意象。但是,假如這個冷玫色變成大紅色看上去就更象佤族的服飾色彩,而如果添加一點淺青藍色就更傾向於哈尼族的服飾了。在處理這個關係時,色彩的民族性符號特徵起到關鍵的作用。
(三) 原型
雲南少數民族服飾,的歷史傳統符號性。並不是所有的民族色彩符號都是傳統模式,例如傣族現代服飾與區域植物、花卉之間的直觀對應色彩就兼有現代色彩和傳統色彩雙重關係,但仍然可以體現區域文化的整體特質和集體心理。但這些色彩並不能作為區域景觀色彩的整體色調使用,只能作為點綴色,我傾向於將傣族純度比較高的服飾、裝飾色使用在傳播媒介中。“歷史傳統符號性”色彩原型主要套用在區域色彩形象的整體定位上,比如前面談過的拉祜族以色彩區分族系的文化,即是一種最質樸的傳統色彩文化的體現,運用其原有關係設計區域形象宣傳品的色彩標識是再合適不過的素材了。傳統符號在設計運用中需要占有一定的比例,這個比例主要應套用在塊面色的設計上,即傳統符號性的色彩應占有最大景觀色彩面積,這樣的設計介紹一個少數民族就可以保證區域景觀色彩的基本屬性。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