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族服飾

布朗族服飾

布朗族服飾的特點是布朗族穿著簡樸。婦女的衣裙和傣族類似,上穿緊身短衣,頭頂挽髻,用頭巾纏頭,喜歡戴大耳環、銀手鐲等裝飾。姑娘愛戴野花或自編的彩花,將雙頰染紅。

布朗族服飾布朗族服飾

布朗族簡介

布朗族分布在雲南省西部沿瀾滄江中下游兩側的山嶽地帶。其中近3萬人較集中地聚居於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海縣邊沿一線的布朗山、西定、巴達、打洛等山區,景洪市、勐臘縣的山區亦有少數分布。其餘分布在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以及保山、鎮康、雲縣、永德、耿馬、瀾滄、墨江等市縣。雙江縣的布朗族主要聚居在大文鄉大忙蚌、胖品,邦丙鄉大南直、令地、忙應,沙河鄉的小邦協,勐庫鎮有少量散居。布朗族約85000人,主要居住在中國西部的西雙版納地區,與傣族人民親密相處,因此,住房和服飾都與傣族相似。

服飾歷史

唐宋時期,布朗族就有編織、紡織,染色工藝水平也較高。布朗族婦女織的“青婆羅緞”為瀾滄江兩岸民眾所喜愛。而怒江兩岸的布朗先民用木棉紡織的“桐華布”則以潔白柔軟聞名。明清以後,布朗族男女皆束髮為髻。婦女著花短衫,下身著黑色長裙;小腿扎數道藤蔑條製成的黑藤圈;頭戴篾帽,雙耳戴大銀環或銅圈,手戴銅鐲,用藍色或綠色的珠串套在脖子上,而項鍊則掛滿五色燒珠與海貝,長達臍部。臨滄一帶布朗族男裝簡陋,衣衫僅兩塊布縫合而成,衣無襟無袖,兩臂裸露於外。現代布朗族的服飾,其形式基本相同,但也略有一些差異。臨滄、思茅地區布朗人的服飾,男子穿黑色大面襟短上衣,下穿肥大長褲,頭纏青色或黑色包頭,有的還戴手鐲,赤足。婦女頭纏一丈多長的青布包頭。施甸縣婦女還把包頭摺疊成三角形,接近額頭處繫著用線串成的各色玻璃珠,上身穿藍布高領大襟上衣,領邊繡以花

布朗族服飾布朗族服飾
紋,左襟鑲有三條各色花紋,袖口用紅、黑、綠色布條鑲邊,上衣外還套一件對襟短褂,釘上十五對或二十對布扭扣。婦女下身穿著統裙,腰間拴腰帶,小腿上纏護腿布,戴銀環和銀手鐲,牙齒染成黑色,赤中。西雙版納地區的布朗族男子,上身穿黑色或青色圓領長袖對襟短衫,用布扭扣於胸前;下身著黑色寬襠褲;頭纏白、黑色或青色包頭巾;普遍還有文身的習俗;下穿黑色統裙,裙上部織有紅、白、黑三色線條,也有的年輕姑娘穿著白、紅、綠等色上衣;小腿纏白色護腿布;頭黑色、青色包頭巾,耳戴銀耳環,下垂至肩,手戴銀手鐲;年輕婦女喜歡佩戴各色玻璃珠,牙齒染成黑色,以黑為美。

服飾特點

布朗族穿著簡樸,男女皆喜歡穿青色和黑色衣服,婦女的衣裙與傣族相似,上穿緊身短衣,頭頂挽髻,用頭巾纏頭,喜歡戴大耳環、銀手鐲等裝飾。姑娘愛戴野花或自編的彩花,將雙頰染紅。男子一般穿黑色或青色寬大長褲和對襟無領上衣纏頭巾。成年男子喜愛紋身。無論男女都喜歡飲酒、染齒、吸菸。布朗族有一獨特的風俗“染齒”。他們認為只有染黑的牙齒才最堅固、最美觀。經過染齒的男女青年才有權談戀愛。布朗族男子有文身的習俗,四肢、胸部、腹部皆刺以各種幾何圖形和飛禽走獸,然後塗上碳灰和蛇膽汁,使其不消失。臨滄、思茅地區

布朗族服飾布朗族服飾
布朗族的服飾:男子穿黑色大面襟短上衣,下穿寬大長統褲,頭纏青色或黑色包頭,有的還帶手鐲,赤足。婦女頭纏一丈多長的青布包頭。施甸縣婦女還把包頭摺疊成三角形,接近額頭處繫著用線串成的各色玻璃珠,上身著藍布高領大襟上衣,領邊繡以花紋,左襟鑲有三條各色花紋,袖口用紅、黑、綠色布條鑲邊,上身外套一件對襟短褂,釘上15對或20對布紐扣。婦女下身著統裙,拴腰帶,小腿上纏護腿布,戴銀環和銀手鐲,牙齒染成黑色,赤足。西雙版納地區的布朗族服飾:男子上身穿黑色或青色圓領長袖對襟短衫,用布鈕扣扣於胸前,下穿黑色寬襠褲;頭纏白、黑色或青色包頭巾。婦女上衣為左右兩衽的黑色無領緊身短衫,在左腋下打結,下穿黑色統裙,裙上部織有紅、白、黑三色線條,也有年輕姑娘穿白、紅、綠等色上衣;小腿纏白色護腿布,頭纏黑色、青色包頭巾,戴銀耳環,下垂至肩,戴銀手鐲。年輕婦女喜歡帶各色玻璃珠,牙齒染成黑色為美(染料用鐵鍋片燒取黑煙,或者用檳榔葉包上草煙、石灰、檳榔果放入口中細嚼)。此外,西雙版納的布朗族男子還有紋身的習俗。一般紋於兩手臂、兩腿、胸部、背部等處。花紋為各種幾何圖案、飛禽走獸和傣族文字。布朗族男子紋身主要是為了能順利地娶到妻子,但布朗族自己不會紋身,一般是請壩區的傣族前來紋剌,並付給一定報酬。布朗族穿著簡樸,姑娘愛戴野花或自編的彩花,將雙頰染紅。女子上著左右兩祚斜襟窄袖黑色小褂,小褂為圓領、緊腰、寬擺,短及臀部,在左肋下拴線打結,已婚婦女用黑色布料,未婚姑娘喜淺藍色或白色。里衫為無袖貼身夾衫,下穿兩條筒裙,內裙為白色,外裙有兩色,臀部以上為紅色橫條,腿下為綠色或黑色,用布條或花邊鑲飾。未婚婦女用黑或藍布包頭;已婚婦女梳髮髻,插銀簪,頂端鑲3顆棱形玻璃珠,下系銀鏈,纏包頭。婦女戴銀耳環、項圈、手鐲等飾品。

女性服飾

由於受其他民族文化的影響,在布朗族年輕一代中,有不少人改穿漢裝、傣裝等。但傳統民族服裝仍獨具特色。
女性服飾因年齡的不同而有差異。青年女子穿著艷麗。上身內穿鑲花邊小背心,對襟排滿花條,用不同的色布拼成,有的還在邊上綴滿細小的五彩金屬圓片,亮光閃閃。背心外穿窄袖短衫,一般用淨色鮮艷布料做成,左右大衽,斜襟,無領,鑲花邊,緊腰寬擺,腋下系帶,打結後下面的衣擺自然提起,成波浪狀。下穿自織的筒裙,長及腳背,內裙為白色,比外裙略長,露出一道花邊。外裙的上面三分之二是紅色織錦,下面三分之一由黑色或綠色布料拼縫而成,裙邊用多條花邊和彩色布條鑲飾。用一條方塊銀帶或多條銀鏈系裙。腳穿涼鞋或皮鞋。留長髮,挽髻,上綴彩色絨球並插很多色彩艷麗的鮮花,已婚婦女一般是彩色圍巾包頭,包頭兩端抽成須穗狀,墜在頭的左右兩側。戴銀釧,少則十幾圈,多則幾十圈。富裕人家的女子還戴銀鐲或玉鐲。中老年女性包黑色包頭,穿黑色上衣,下著鑲黑色或藍色腳邊的織錦筒裙。衣服上裝飾較少。

男性服飾

男子服飾較簡單,一般上著青色或黑色的圓領長袖對襟衣,口袋內貼,下著寬襠褲,多為深色。喜戴白色黑色粉紅色毛巾包頭,有紋身的習俗,紋的主要是各種圖案和經文咒語等

布朗族服飾布朗族服飾

獨樹一幟的染織

織布和染色在布朗族服飾文化中占據著重要位置。布朗族染色具有悠久的歷史,他們獨特的染色技術在我國民族染織業中獨樹一幟。布朗族不僅能用藍靛染布;而且懂得用“梅樹”的皮熬成紅汁染成紅色,用“黃花”的根,經石碓舂碎,用水泡數日得黃汁染成黃色等,其色彩具有大自然之風韻,耐洗不褪。

布朗族棉包錦囊

在布朗族服飾中,刺繡和銀飾也是不可缺少的裝飾品。刺繡圖案多為各種花草、鳥獸和幾何圖形。繡工獨特的要數“棉包錦囊”。在布朗族的婚禮習俗中,舉行婚禮時眾人要進行爬竿比賽,新娘必須拿出自己在婚前精心刺繡的“棉包錦囊”,內裝五穀、銀飾等物,掛在竹竿上,比賽結束將“囊”贈給勝利者,以示吉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