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問良渚有幾個中心
上世紀三十年代,良渚文化被發現,上世紀八十年代,餘杭反山大墓群的發掘同樣石破天驚。反山大墓被認為是良渚文化最高等級的“王陵”。反山出土的數千件文物,再次證明了餘杭良渚遺址已被認為是良渚文化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中心,宛如“一國之都”。統治中心被確認了,但良渚王國的次中心在哪裡?據王寧遠介紹,考古人員曾在江蘇江陰高城墩遺址、上海福泉山遺址發現過一批良渚大墓,那些遺址已被確認為次中心。但良渚文化還有多少次中心,還有待考古人員進一步發掘和研究。
王寧遠說,姚家山遺址可以說是一個次中心,填補了這一地區次中心的空白。從墓的大小和出土文物來看,墓主人應是浙北地區這一良渚文化次中心的首領。但其具體統治範圍現在還不能確定。王寧遠介紹,這個大墓長4.3米、寬2米。在墓中同時發現玉鉞、三叉形器、玉琮。從以往的發掘看,這三者同時出土,代表了良渚貴族中的較高等級,表明墓主人是一個顯赫的貴族。
首次出土玉耘田器
在姚家山遺址中,出土了包括玉耘田器、玉三叉形器、玉梳背、玉琮、玉鐲、玉鉞、玉柱形器、玉珠串等200多件文物,考古人員表示,通過研究,將破解多個良渚文化之謎。一個小型的玉耘田器首次被發掘出來。此前,也有一個玉耘田器,被收藏在台北故宮博物館,但一直未被考古證實,成了一個不解之謎。王寧遠說,此次發現,可以證明那個玉耘田器是真的。王寧遠說,在良渚時期,農業是社會生產的一個重要方面。玉耘田器,再加上發掘出的玉鐮,都是禮器,不能從事實際生產。考古人員認為,這表明當時生產工具已禮制化,也表明墓主人已脫離了最直接的農業生產。姚家山遺址距今約4000多年,屬良渚時期晚期。其規模和出土文物比不上反山,但仍十分難得。此次考古人員一共發掘了六個大墓,四個貴族大墓都朝南,而二個較低等級的墓面北,為何會這樣安放,還有待研究。每個墓還有多個小型祭坑,墓和祭坑的關係如何,王寧遠說以前從未研究過,這次希望能夠得到答案。
據了解,餘杭反山、瑤山因處於良渚遺址,已被嚴格保護起來,不再進行考古發掘。此次姚家山遺址的發現更顯得珍貴。姚家山遺址考古發掘還未結束,相信會有更多驚喜等著我們。
良渚文化是我國長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化, 因 1936年原西湖博物館施昕更先生首先發現於餘杭市良渚鎮而命名。 距今約5300-4000年。
經半個多世紀的考古調查和發掘,初步查明在餘杭市良渚、安溪、瓶窯三個鎮地域內,分布著以莫角山遺址為核心的50餘處 良渚文化遺址,有村落、墓地、祭壇等各種遺存,內涵豐富,範圍廣闊,遺址密集。八十年代以來,反山、瑤山、匯觀山等高台 土冢與祭壇遺址相複合,以大量殉葬精美玉禮器為特徵的顯貴者專用墓地的發現,莫角山大型建築基址的發現,顯示出良渚遺址 已成為實證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最具規模和水平的地區之一,並將成為東方文明聖地。
良渚文化所處的太湖地區是我國稻作農業的最早起源地之一,在眾多的良渚文化 遺址中,普遍發現較多的石制農具,如三角形石犁和V字形破土器等,表明良渚文化時期的農業已由耜耕農業發展到犁耕農業階段,這是古代農業發展的一大進步,由此帶動了當時生產力的高度發展,更促進了手工業的發展,因而,制陶、治玉、紡織等手工業部門從農業中分離出來,尤其是精緻的治玉工藝,表現了當時手工業高度發展的水平,其他諸如漆器、絲麻織品、象牙器等,均表現出當時生產力的一定程度的先進性及其所孕育的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