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利崇拜

舍利崇拜,舍利崇拜熱是近年來佛教界、學術界和社會上出現的一種特殊文化現象。舍利信仰起源很早,早期的佛教反對偶像崇拜,佛弟子對佛的信仰主要表現為對佛舍利的崇拜,因為舍利既有真身的親切感和神聖感,半個世紀以來舍利不斷被大量發現,事實上舍利引發的“強大震憾力”不是偶然的,而是人們有意識地維修、發掘、保護佛塔過程中,在與傳統文化碰撞時暴露出的精神世界的空洞。舍利研究是社會科學研究的範疇,全面深入認識佛教和舍利文化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概述

佛頂骨舍利佛頂骨舍利
舍利崇拜,舍利崇拜熱是近年來佛教界、學術界和社會上出現的一種特殊文化現象。半個世紀以來,舍利不斷被大量發現,而且每一次發現都引發“世人震驚”,這與我們崇尚“科學精神”的時代形成較大的心理落差。事實上舍利引發的“強大震憾力”不是偶然的,而是在物質文明迅速提高的今天,人們有意識地維修、發掘、保護佛塔過程中,在與傳統文化碰撞時暴露出的精神世界的空洞。舍利研究是社會科學研究的範疇,全面深入認識佛教和舍利文化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歷史說法

“舍利”是梵語音譯。《佛學大辭典》:舍利,佛之骨也,是依戒定慧之熏修所成者。真身佛舍利特指釋迦牟尼佛荼毗後的舍利,有“焚之不毀、擊之不碎”之特性。《秘藏記》上說:天竺呼“米粒”為“舍利”,佛舍利似米粒,是故稱舍利。《法苑珠林》記,舍利一般有三種顏色:白色骨舍利,黑色發舍利,赤色血肉舍利。高僧焚身後時有遺骨如珠,光瑩堅固,亦稱“舍利”。狹義的舍利指佛陀火化後的遺骨,廣義的舍利泛指佛陀和高僧的遺物和感得物,如佛缽、佛發、佛爪、佛影跡及感生珠狀物、影代物等,也包括佛的說法--佛經。
應該說佛舍利信仰起源很早,早期的佛教反對偶像崇拜,佛弟子對佛的信仰主要表現為對佛舍利的崇拜,因為舍利既有真身的親切感和神聖感,也有攜帶和流傳的方便等優勢,所以後世的舍利信仰日益發展。據《阿育王經》卷一記載,佛滅度百年後,阿育王蒐集佛舍利,建八萬四千塔供養,由此開始佛舍利信仰在全世界佛教界流傳開來影響至今。

重要發現

感應舍利感應舍利
佛教史上,舍利崇拜熱潮出現在很多時期,著名的事件有:“八王分舍利”、“阿育王分舍利”、“康僧會感得舍利”、“隋文帝分發舍利”、“唐皇迎請佛骨”、“宋帝佛牙贊”等等。 1898年,法國考古學家佩普(W。C。Peppe)在迦毗羅衛城[位於印度和尼泊爾邊境附近的畢波羅瓦(Piprawa)]遺址,在一個直徑約35米崩毀的磚佛塔中,發現了五個裝有骨灰的滑石質地的舍利容器。其中一個容器上,用古老的菠羅密文字刻著:“這是釋迦族佛陀世尊的舍利容器,乃是有名的釋迦族兄弟與其姊妹、其妻子等共同奉祀之處。”
在佛陀入滅火化後,釋迦族人也分得了八分之一的佛舍利,然後在這裡建塔供奉。這個發現很快震驚了世界,不但肯定了喬達摩o悉達多及其弟子等的真實存在,同時開啟了西方學術界對東方文明的深入探索研究。由此可證實其中的佛骨是佛荼毗後,八王分舍利中的一份,也就是佛經記載“迦毗羅衛國諸釋種民眾得舍利分已,歸其國起塔廟供養”中的那一部分。畢波羅瓦當時在英屬印度境內,離佛陀誕生地藍毗尼園西南五里余。發掘者將全部發掘物捐贈英國政府。英政府依其所願,將其中的三分之一贈印度的博物館,另三分之一收藏於英國倫敦博物館,最後三分之一交給發掘者保存。由於諸多因緣,佛舍利現分布在泰國、斯里蘭卡緬甸及日本等國供奉。基於這一事件,舍利為崇尚科學的西方學者普遍關注,舍利崇拜從此有了所謂科學的依據。

舍利成因

舍利是形成對於尋常百姓無疑是個不解之迷。也許出於俗世的好奇,近代以來人們不斷提出各種質疑和猜測,試圖通過現代手段,從“唯物論”和“實驗科學”的角度分析解讀舍利形成。目前有三種比較流行的說法:
舍利崇拜舍利成因

結石說

結石說,這種說法認為,僧人常吃素食,植物纖維多,鈣質物沉澱為核,又長期修行,體內發生了一些化學變化,所以火化以後,留下一些鈣化物,容易形成人體內 “結石體”,如膽結石、腎結石、膀胱結石等。這些物質見火不化,且多呈顆粒狀。--這種認識的依據是現代病理學和解剖學:其成份有石灰石、炭酸石、碳、鐵、銅及少量的蛋白質,還有人體自然分泌的粘液、膠狀物;形狀則有蛋圓形、球形、多角形、桑椹形、洋梨形,形體小者如細砂,大的同雞卵;石色有白、黃、褐、綠、黑,質地或外硬內軟、或硬如石子,有不透明的、也有半透明的;其成因有屬於體質、有屬於遺傳的,但大多數是缺少運動的、膽汁鬱積或食無定時,釀成結石。數量從幾個、幾十個、幾百個到上千個不等。根據結石的解剖記錄,十個人就有一個體內有結石。此說有一定代表性,但佛教不是科學實驗的結果,是信仰的哲學,則此說不為佛家所接受。

玉箸說

玉箸說,持此說者認為:“舍利”系精液之凝固,修練佛法的人通過修行“玉箸”停留在腦間。按精液在體內,初以腦為發源地,由腦通過背脊而至腎囊。如果始終沒有排瀉則最後仍歸納至腦海,如此周而復始,循環不息。凡講究修練的僧道,他們主要目標就是防止精液外瀉以集結“舍利”,故舍利未結成前仍是一種液體,即精液。此說無法得到證明。

外物說

外物說,舍利形成有外在來源。一是燃燒材料中夾雜的,在火化過程中所用燃料夾雜的砂石、瑪瑙、玉石一類的東西和松脂與香灰的混合物;二是佛珠等隨身物品中夾雜的瑪瑙玉石等;三是人為因素導致的,如僧人去世後,其他僧人塞到其口中或者手裡的一些東西。甚至有些是專門為了取得“舍利”而特意加入的外物。

實際意義

舍利崇拜舍利崇拜
舍利一般為白色顆粒物,表面細膩光滑,也有五彩舍利出現。舍利的形成至今無一致結論,佛家認為:作為神聖的“心物合一體”的舍利,既不能以實驗的方法分析化驗,又無法以推理的邏輯忖度揣摩。同時,能被化驗者也許並非其神髓,能被思維者也許仍非其妙義。佛家對舍利非常崇敬,以能獲得供養舍利而感到自豪。有的地方佛舍利從不輕易示人,只有在重大佛教節日期間,才開放給眾人瞻拜。在佛教的歷史上,從古至今有許多有關舍利的記載和實物。舍利崇拜熱潮的興起未必是件壞事。舍利被認為是佛陀教法傳世的見證,是啟迪信心的聖物。在今天有時扮演著團結世界佛界、傳播友誼的和平使者的角色。

避免誤區

舍利研究的課題包括佛學、科學、社會學、歷史地理、民俗信仰、中外交流、文學藝術、考古文博、旅遊開發等等方面。但應該避免走入誤區,這是對學者良知的考驗。只要避免了誤區,“舍利熱”應該是一種健康的、有益的精神生活和正常的學術交流。
1、所謂“真”與“假”的研究;
2、所謂“你是我非”、“此重彼輕”的盲目判斷;
3、所謂“唯一”的說法;
4、所謂“權威”的認證;
5、所謂“科學”的鑑定。

專家剖析

舍利崇拜現象舍利崇拜現象
1、作為佛教信仰和精神寄託的佛頂骨舍利,如果只是為了滿足一下人們的好奇心,讓地方政府搭台炒作,提高城市人氣,那么宗教界和學術界都會有反對聲音。
2、隨著南京大報恩寺密藏千年的佛頂骨和感應舍利重見天日,近年各地的“舍利崇拜熱”至此達到一個新高潮,舍利不是文化遺產而是宗教信仰,如果為功利主義目的的炒作而開金棺,他並不贊同。
3、事實上舍利引發的“強大震撼力”不是偶然的,而是在物質文明迅速提高的今天,人們有意識地維修、發掘、保護佛塔過程中,在與傳統文化碰撞時暴露出的精神世界的空洞。
4、那么舍利對於現代社會的意義,在佛教的歷史上從古至今有許多有關舍利的記載和實物。舍利崇拜熱潮的興起未必是件壞事。舍利被認為是佛陀教法傳世的見證是啟迪信心的聖物。
5、舍利研究是社會科學研究的範疇,全面深入認識佛教和舍利文化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另外在今天有時扮演著團結世界佛界、傳播友誼的和平使者的角色。比如法門寺的佛舍利去台灣巡展就有典型意義。兩岸都存有這個信仰基礎,也有舍利崇拜的熱潮,通過文化交流的方式,以宗教為紐帶,可以讓兩岸關係良性發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