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城鄉[施甸縣]

舊城鄉[施甸縣]

舊城鄉位於施甸縣南部,東經99°05′05″—99°19′34″,北緯24°10′24″—24°30′33″,距縣城有62公里,成“S”形,東北與昌寧縣和姚關鎮接壤,東南與永德縣隔勐波羅河為鄰,南與龍陵縣隔怒江相望,西與酒房相連。

基本信息

基本概況

舊城全景舊城鄉舊城全景
舊城鄉轄區總面積為226.17平方公里。舊城,古名勐磨(傣語,意即出鹽水的地方),又名勐對(傣語,意即播螺),漢名勐波羅。1950年發現有一古城遺址,因而稱舊城。全鄉境內最高海拔2595.2m,最低海拔583.88m,年降雨量800mm左右,年平均氣溫22.9℃,最高氣溫42℃,日照時數1992小時, 全年有效積溫8358℃,屬典型的低熱河谷氣候,農作物可一年三熟。轄8個村民委員會,77個村民小組,69個自然村。

民族人口

舊城鄉境內共居住著13種民族,以漢族為主。總人口15980人,其中漢族13953人,占總人口的87%;少數民族2027人,占總人口的13%。

基礎設施

傣族文化建築舊城鄉傣族文化建築

舊城鄉2006年底全鄉8個村委會,69個自然村,77個村民小組全部通公路,其中四級柏油路面30公里(施孟公路),彈石路面10公里(舊城街至大山村); 44個村民小組架設自來水;2個村開通程控電話及寬頻信息網路和閉路電視;8個村完小配備開通了遠程教育系統;2332戶農戶實施了農村電網改造工程;1663戶農戶建有沼氣池;6個村委會7個村小組157戶農戶架設了廣播電視“村村通”6套,電視開路發射設備2套,廣播設備2套。

近年來,舊城鄉共實施了四期國債易地搬遷工程,共建成移民新村9個,搬遷農戶688戶,3488人。實施了災毀土地復墾項目工程,共恢復耕地面積357.33公頃,覆蓋耕地面積5300多畝,共修築五道攔河大壩,新建溝渠19條全長9.19公里,新建機耕路、田間道路、生產用路22條,全長19.7公里。實施了二期茅草房改造、重點扶持村建設項目,完善和加強了5個村民小組的水、路、住、廚、廁、圈等方面的基礎設施。

經濟概貌

2008年舊城鄉農村經濟穩定增長,運行平穩,全年完成農業生產總值6946萬元,比2007年6170萬元增12%;農村經濟總收入6661萬元,比2007年5783萬元增15.2%;農民人均純收入完成2446元,比2007年2220元增10.2%。

資源條件

熱區資源舊城鄉熱區資源
舊城鄉農作物總播面積84553畝,其中糧食作物面積27240畝,甘蔗種植面積53044畝,蔬菜面積3839畝,其它面積430畝。
森林資源以華南松、思茅松和雜木林為主,全鄉共有林業用地23.45萬畝,占全鄉國土面積的64%,其中:有林地12.4萬畝,經濟林地0.76萬畝,灌木林地6.78萬畝,荒山3.47萬畝;森林 覆蓋率34.3%,活立木總蓄積量58.58萬立方米。
水利資源有龍坎河、樟腦河、蘆子園河等自然河流,有庫存量為60000立方米的三丘田水庫和全長68公里的引水灌渠——舊城二號大溝,勐波羅大河和怒江流經境內。

特色產業

近幾年來,舊城鄉黨委政府圍繞舊城熱區這一優勢,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在穩定糧食產業的基礎上,把甘蔗產業逐步做大、做強,到2006年底,甘蔗種植面積已達5.5萬畝。與此同時,不斷的加快反季蔬菜、林果、畜牧業三大特色產業的發展。

歷史沿革

一角舊城鄉一角
舊城元代設勐波羅寨,火頭統領,隸施甸長官司,明代相沿。清代隸屬靖邊鄉,乾隆三十五年(1770),設勐波鄉。民國10年(1921)屬隸姚關。民國29年(1940),劃歸關南鄉,隸第六區。1952年設舊城鄉,隸姚關區。1962年,隸酒房區。1965年9月5日,境內由酒房劃出設舊城區。1966年設舊城公社。1967年設舊城區。1974年復設舊城公社,1984年復設舊城區。1987年12月改為舊城鄉。

新農村建設

舊城鄉按照新農村建設的“二十字’方針,分別在新街村、舊城村、芒別村實施新農村建設試點工作,有力地促進了試點村的生產發展,完善了基礎設施建設,改善了村容村貌,縮小了城鄉差距,新農村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