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雲南省保山市施甸縣太平鎮位於施甸縣北部,怒江東岸,鎮政府所在地太平鎮距施甸縣城53公里,東與由旺鎮、水長鄉相連,西與龍陵縣隔江相望,南與何元鄉相毗鄰,北與隆陽區蒲縹鎮接壤。全鎮擁有國土面積242.85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40. 7%,山區面積約占96.35%,壩區面積約占3.65%。總耕地面積40077畝,其中:水田9362畝,旱地21027畝。境內地形山高坡陡,海拔高差較大,最高海拔2320米,最低海拔700米。
太平鎮屬典型的山區農業鎮, “立體型”氣候明顯,給農業的發展帶來了便利。全鎮民眾生活主要依靠種植業與養殖業,種植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大麥、小麥、黃豆、豌豆、紅薯、烤菸、甘蔗、油菜、香蕉、核桃等,養殖業以家庭養殖生豬為主。
經濟概況
鎮內人民民眾生產生活來源主要以種植業和養殖業為主,是一個典型的山區農業鎮。
全鎮轄18個村委會,196個村民小組,208個自然村,總人口31499人,其中:農業人口30255人,總戶數7709戶,其中農業戶7223戶。人口自然增長率為2.98‰,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30人。2005年末,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完成6627.35萬元,其中:農業收入完成3490.25萬元,林業收入完成265.34萬元,畜牧業收入完成2308.9萬元,其他手工業、服務業等完成271.2萬元。本級財政收入完成568.6萬元,其中,一般預算收入334.7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270元。尚有絕對貧困人口1343戶5347人(667元以下),低收入人口3040戶12854人(924元以下)。大牲畜存欄1032頭,出欄757頭,牲豬存欄48372頭,出欄30303頭,肉類總產2575噸。
2005年,全年糧食作物總播種面積為53472畝,糧食實現社會產量11562噸,人均生產糧食382公斤,人均占有糧367公斤。
2006年,按照“控量、挖潛、提質、增效”的總體要求,繼續深化對“雙控、兩提高”的認識,以菸農增收、增效為目的,切實抓好了“五項”科技措施的落實與推廣;
2006年種植烤菸10000畝,其中:紅大項目6000畝,省優項目2000畝,預計產量250萬斤,預計可實現產值1375萬元,可望實現單項稅收275萬元.
2006年全鎮累計種植甘蔗面積8329畝,其中當年新植3789畝,預計06—07榨季可望實現產量2.5萬噸,實現單項產值約500萬元。
2005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698.66萬元(其中上級補助112.5萬元,民眾自籌586.16萬元)。
歷史文化
太平境內谷地幽深,群山連綿,原滇緬公路穿境而過,交通便利,自然資源豐富,歷史文化厚重,有震憾山河的滇西抗戰江防遺址惠通橋,有清綺秀麗的石瓢碳酸溫泉,有田疇綿延的人文、自然奇觀月亮田,蘭花資源豐富,龍獅文化底蘊深厚,素有“名蘭之鎮”、“龍獅之鄉”的美譽。
石瓢溫泉
石瓢溫泉位於太平鎮原等子鄉境內一丘田以南5.03公里處,溫泉占地總面積119.366畝,海拔1204.92米,北緯24°48′,東徑99°01′,鑲嵌在怒江東岸半山凹內,三面環山,西臨怒江,地勢西低東高,自然縱坡達50度左右,屬亞熱帶沿江河谷地區,既有遠近聞名的石瓢碳酸泉,又有攀枝花、鮮羊角、香樵等亞熱帶經濟作物。溫泉有出水口4個,因主泉眼有一巨石形如瓢而得名,屬天然碳酸泉,以洗浴醫治風濕病療效較好而聞名於外。泉水總流量為62.21m3/小時,平均水溫達50度左右,溫泉水既可洗澡治病,又可飲用,含有對人體有益的多種微量元素。在溫泉附近還有豐富的冷水資源,總流量為80m3/小時,既可灌溉農田、澆灌經濟林木,又可供建設和生活用水。其內曲徑通幽,綠樹成蔭,鳥語花香,風景優美,每年都吸引著大批療養、旅遊者前來休閒度假。
龍獅文化
太平的龍獅文化歷史悠久,底蘊深厚,相傳已有百餘年的歷史。2004年被市命名為首批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名錄“民族民間藝術之鄉”(太平龍獅文化之鄉)。太平鎮耍龍舞獅主要是歡度當地民間傳統文化節日“羊皮會”,自娛自樂,豐富文化生活。除東別寨、陳家、董家灣、松林、太平街、彌勒希、地理自然村有大龍或小滾龍,其它部分村寨只有獅子或麒麟,藝人團體或以自然村組織,或以村民小組單獨組織。
羊皮會俗稱二月十一,系當地民間自發性組織的傳統文化節日,其歷史悠久,富有濃郁的鄉土色彩。每年農曆的二月十一,鑼鼓喧天,龍騰獅舞,沸沸揚揚。羊皮會期間,人們載歌載舞,耍龍、舞獅、踩高蹺、唱八仙、游抬閣及進行耍刀、棍、棒等民間武術表演。
大龍有青和黃兩種顏色,即青為母龍,黃為公龍,白布縫製龍衣,經彩繪而成,由龍頭、龍身、龍尾三部分組成,長短不一,有三十六節、三十節、二十六節、十六節,各節用木料製成框架,用金竹篾紮成筒形籠子,各配以木柄,舞龍人手持木柄耍玩,並以青黃相配成雙出會。耍龍時,步調一致,動作協調,隨著珠寶的動作,龍頭、龍身、龍尾密切配合,形成宛若遊動的活龍;耍龍形式有結盤、反回盤、龍吃水、龍擺尾和倒回龍等。耍龍表演時,三十六節和三十節的需60人,二十六節的需40人,十六節的需30人。小滾龍,有七節的,也有九節的,特點小巧玲瓏,靈活敏捷,龍頭隨著龍寶舞動線路翻滾,龍身龍尾隨之舞動,左右翻滾,表演時,七節的需15人,九節的需20人。龍頭的扎制沒有固定的尺寸,根據造型需要而定。
舞獅由六人耍一架,一人戴喜頭面具,身穿翻毛皮衣,手持蚊帚,在獅前逗引獅子,一個“行者”手持蚊帚在獅後攆獅。開場時,喜頭引獅子上場,表演各種打鬥和戲耍動作,如上板凳、上桌子、滾繡球等,喜頭和行者則表演各種拳術和刀、槍、劍、戟等。
耍龍、舞獅、舞麒麟時,並配以打擊樂,採用滇戲武場戲譜,一般用《燕登鰲》、《大出場》、《雙三疊》、《金銀課》、《小波雲》、《董八一》、《襄陽倒板》、《急急風》、《四季頭》等。
耍龍舞獅以男性為主。正式出會前,各村寨還要組織游龍,並在人員來往比較集中的地方展貼“海報”,以告四面八方鄉民,羊皮會如期舉行,便於互相轉告,屆時好邀約結伴看會。所以說,每年的羊皮會十分熱鬧,看會的觀眾達萬餘人。
太平羊皮會的形成始於何時難以考證,據當地藝人介紹,相傳已有百餘年。隨著歲月的流逝,時代的發展變化,羊皮會被賦予了新的內容,朝著先進文化的方向發展,不斷推陳出新,形成了一方獨特的地域文化——龍獅文化。太平村委會東別寨自然村轄4個村民小組,有農業人口233戶,977人,每年參加農曆“二月十一”出會,表演耍龍舞獅、踩高蹺及民間武術的老、中、青藝人達100餘人,其代表骨幹有蔣啟相、蔣秉福、蔣貴發等,藝人蔣位光先後為本村及鄰近村寨,扎制大龍5條、小滾龍1條、獅子3架。2000年,東別寨自然村還組織藝人進行培訓,統一著裝,參加施甸縣舉辦的春節文藝活動開幕式耍龍舞獅表演,被雲南電視台作了報導宣傳。除了一般的耍龍、舞獅、踩高蹺等傳統的民間藝術表演外,當地的太平街文化室每年還組織排練形式多樣,短小情悍的文藝節目演出,為羊皮會增添了新的內容,豐富了山區人民的文化生活。
風味特產
太平元紅乃選用施甸太平戈家山大型優質山楂果,削皮去籽,採用特殊工藝除澀,用優質冬蜂蜜裝罐密封,浸漬數日後製成,迄今為止已有一百多年歷史。太平元紅初為藥用,因食之可口,逐步演變為兩全其美的上等食品,後“蜚聲四夷”,暢銷全國各地及東南亞各國。其滋味特別,酸甜適度,蜜香誘人,有健胃消食、潤腸益肺、提神醒腦、防暑降溫之功效。它富含維生素C,胡蘿蔔素和鈣,具有豐富的營養及藥用價值,是饋贈親友的上等佳品。
基礎設施
全鎮有衛生院2所,計生服務站1所,村衛生室18個,基本保障了人民民眾的衛生醫療問題。全鎮廣電覆蓋率為98%
全鎮通電18個村委會,195個村民小組,通路18個村,189個村民小組,320國道老線穿越過境38公里。全鎮分布有小(Ⅰ)型水庫1件,小(Ⅱ)型水庫6件,壩塘22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