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層名稱:興隆山群
地層名稱(英文):Xinglongshan Gr
階代碼:Ch
地區代碼1:11
地區代碼1:0
命名:
1962年屈占儒命名。命名剖面位於甘肅蘭州市東南榆中縣興隆峽。
沿革:
本世紀上半葉,我國地質界人士曾先後將分布於興隆山的淺變質火山-碎屑岩系,統歸入“南山系”。屈占儒(1962)將其命名為興隆山組。甘肅省區測一隊(1965)在該組白雲岩發現疊層石,遂對比為“震旦系下統”,改稱興隆山群,並由下而上劃分為下火山岩、碎屑岩、上火山岩和碳酸鹽岩四組。錢家騏(1980)、張錄易(1981)在興隆山區小康營峽碳酸鹽岩組採獲微古植物和疊層石Tungussia等。甘肅省地礦局(1989)將含疊層石和微古植物的碳酸鹽岩組歸入薊縣系,同時根據綜合分析多重地層對比資料,認為當前的興隆山群僅限下火山岩組和碎屑岩組,時代歸中元古代,與長城系對比。甘肅省地層清理研究組(1993)將該群劃分上、下兩岩組,時代仍歸中元古代長城紀。
特徵:
為一套淺變質火山-碎屑岩系。按岩性組合特徵分兩個岩組,下岩組:由淺變質中基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碎屑岩夾少量灰岩組成,厚約1000m;上岩組:主要為千枚岩夾碎屑岩、變火山碎屑岩及少量鐵礦層,厚約800m。在區域上,本群與下伏葫蘆河組變質碎屑岩呈整合接觸。總厚約2000m。興隆山群主要分布於蘭州市東南之興隆山地區,呈北西—南東向展布。橫向上岩性和厚度都有較大變化。由東向西厚度增大,火山岩減少變薄,碎屑岩則增多變厚。
備考:
編撰者:張鵬遠
作者1:屈占儒
年份1:1962
作者2:甘肅省地質礦產局
年份2:1989
系名:中元古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