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與神對話:雲南茶馬古道之行》講述了為了尋找神秘的香格里拉,作家兼電影攝製者龍安志踏上了中國雲南的茶馬古道,途中穿越昆明、大理、麗江、瀘沽、中甸和卡瓦格博(現被人們稱為梅里雪山)。在那些已發展為備受歡迎的旅遊景點的城市裡,他了解了日漸衰微的少數民族文化(如白族、傣族、彝族、納露族裡的摩梭人),遇到了許多為保留本民族的文化和特質而與現代化發展的衝擊進行抗爭的人,其中包括中國著名的舞蹈家楊麗萍。他們與他一起分享屹立在“雲之贏”這塊土地上的神山的故事。對居住在雲南地區的各少數民族來說,這些神山是多么的神聖啊!
目錄
前言
昆明
幻滅般的失落
閣樓夢想
大理
湖上的玻璃屋
大山的夢
麗江
尋找約瑟夫·洛克
尋找宣科
無夢
最後的夢想
瀘沽
虎民
馬會說話
中甸
茶馬古道上的街道
白馬佛
卡瓦格博
看到神山
尋找鑰匙
飄動的雲
走進大山
攀登神山
盲人和寺廟
與石頭對話
與空行母對話
到達冰河
作者簡介
龍安志(Laurence J.Brahm)是一位律師和政治經濟學家,上世紀八十和九十年代曾為來華投資的跨國公司提供諮詢。他是北京文化遺產保護及可持續發展的開拓者,曾幫助保存過長城周邊具有歷史意義的地區及
長城的部分地段。龍安志寫過許多關於中國和亞洲的書籍,還是香港《南華早報》(South China Morning Post)和《亞洲月刊》(Review Asia)的專欄作者,被很多人視為中國政治經濟環境的氣壓計。
自2002年以來,龍安志投入大量的時間編導、製作西藏題材的系列文獻紀錄片。在此期間,他撰寫了《尋找香格里拉》、《香巴拉之路》、《與神山對話》和《現代經文》等旅遊見聞叢書。2005年,他設立了新紅資工作室和香巴拉工作室,旨在開發促進民族的多樣性,支持各類文化項目的可持續發展。
社會影響
編輯推薦
《與神對話:雲南茶馬古道之行》編輯推薦:跟隨龍安志旅行你可以認識到,只有與神山對話才能真正發現它們的神聖所在。
媒體推薦
請告訴我,什麼是香格里拉?通往香格里拉的路在何方?
要想找到香格里拉,就要沿著茶馬古道走,它將指引你從大理到麗江,穿越虎跳峽抵達中旬。沿途有許多神山。如果你想聽到靈魂的話語,那么我建議你去尋找那座山。
——舞蹈家 楊麗萍
香格里拉不僅是從哲學角度來看的理想,而且是人與環境和諧相處、精神超越物質的地方。
香格里拉在心中。實際上,香格里拉就是香巴拉。在藏傳佛教中,香巴拉王居住在人們心中日月之間的王國。
——貝魯欽哲活佛
書摘
幻滅般的失落
我出生在紐約。我猜,你一定會說我是在紐約長大的。其實,我在那裡只待到10歲,後來便搬到了康乃狄克(美國東北部的一個州——譯者注)。
我最早的記憶就是:坐在紐約公寓鋪有地毯的地板上,翻閱著《國家地理》雜誌。那時我還是個孩子,
對那些圖片格外著迷,情不自禁地就想翻看它們。最讓我著迷的是那些放聲大笑的孩童、頭包印花手帕的婦女、以古銀幣點綴的部落頭飾,以及在亞洲某山建在高樁上的岌岌可危的木屋。這些木屋隱藏在薄霧繚繞的山谷里,依山腰而建。不知為何,我竟對那些地方滿懷憧憬,嚮往能夠住在其中的一間房子裡。
這些地方看起來十分遙遠。有時,我能在下午五點由沃爾特·克朗凱特(原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新聞台柱——譯者注)主播的晚間新聞里看見它們,在綠色貝雷帽巡查村落時看見它們,或是在沙沙作響的一個電影鏡頭中,撥開灌木叢看見它們。我不明白為什麼這么多的士兵想炸掉建在高樁上的房屋,人們告訴我這是為了拯救那些裹著頭帕的婦女和兒童。
從孩提時,我記得自己就流連於紐約自然歷史博物館,在巨型恐龍骨骼、巨足以及熊和藏羚羊的標本面前感覺自身的藐小。我曾幾個小時地盯著美洲印第安人長形的獨木舟。那裡還有身穿熊皮、頭戴薩滿面具的人物展,整座屋子都充斥著他們的力量。我可以連續幾個小時地凝視這些薩滿面具,想弄清它們到底像什麼。
這家博物館令我著迷。巨穴形的走廊通往一間屋子,那裡擺設著許多身著愛斯基摩人、非洲人、阿拉伯人和玻里尼西亞人傳統服裝的模特。年幼的我凝視著這些模特,很想知道真正身穿這些服飾的人們究竟是怎樣生活的。後來有一天,博物館開放了亞洲屋,於是我前去參觀。
山地部落的影像又回來了:從無人攀登的群山中的融化冰川里流淌出一條河流,幽谷用這條河流切斷層層梯田。我無法將它們從記憶中抹去。我再次想知道,在山腰上的木屋裡居住會是什麼情形。這樣的木屋周圍一無所有,除了風中搖曳的罌粟花和深谷中迴蕩的縹緲回聲。我想要攀登那些群山。
後來,我搬到了康乃狄克州。
在高中時,我曾上過一堂有關印度和東南亞的課程。十分有趣的是,關於兩個土地遼闊、人口眾多、有千年歷史的國家的內容被縮略為僅僅半學期的課程,而且是以“印度和東南亞”的科目教授美國高中生。這聽起來有點像拉拉隊長在足球場上講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