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毛令方尉游西菩寺·推擠不去已三年

《與毛令方尉游西菩寺》共有兩首,這是其中的第一首。

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與毛令方尉游西菩寺·推擠不去已三年

創作年代:宋代

作者:蘇軾

作品體裁:七言律詩

作品原文

推擠不去已三年,魚鳥依然笑我頑。

人未放歸江北路,天教看盡浙西山。

尚書清節衣冠後,處士風流水石間。

一笑相逢那易得,數詩狂語不須刪。

作品賞析

《與毛令方尉游西菩寺》共有兩首,這是其中的第一首。這組詩寫於1074年(熙寧七年)杭州通判任上,時年詩人三十九歲。“西菩寺”一作“西菩提寺”。寺在於潛(今浙江臨安)西的西菩山,始建於唐代天祐年間(904-907),宋代時易名為“明智寺”。毛令,於潛縣令毛國華。方尉,於潛縣尉方武。這一年蘇軾因察看蝗災,過於潛,八月二十七日與毛、方二人同游西菩寺,作此二詩。

蘇軾生性愛好登山臨水,對祖國山河具有濃厚的興致。政治上的失意,使他更加縱情于山水之間,以領略人生的另一種樂趣。這組七律,即既寫其遊山玩水之樂,又抒其心中感慨。

這首詩的前二聯,詩人的萬端感慨已湧現於筆端了。詩人自1071年(熙寧四年)十一月到杭州任職,至此時已屆三年。三年來,雖與知州陳述古唱酬往還,交誼頗深,但仍遭人排擠,故說:“推擠不去已三年。”仕途既艱,則該稍斂鋒芒。熙寧(1068-1077)初期,因為詩人數次上書論新法不便於民,退而亦多與賓客譏誚時政,其表兄文同就極不以為然,故在他出為杭州通判時,就有《送行詩》相贈:“北客若來休問事,西湖雖好莫吟詩。”可是詩人不聽,繼續不斷作詩譏刺新政,諸如《山村五絕》《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絕》等等,不一而足。所以詩人自己也覺得好笑:“這就怪不得連那魚鳥也要嘲笑我的頑固不化了。”首聯詩人慨嘆自己過於“賦性剛拙,議論不隨”(見《乞罷學士除閒慢差遣札子》),便也怨不得自己不能“放歸江北路”了。江北路,指回京師汴京(今河南開封)之路,汴京在長江以北,故說。詩人杭州之任,雖屬自願請行,但也形同放逐(那是由於政敵的攻擊,不使他安於朝廷),他說:放逐南來,既未蒙賜還,我也就樂得任性逍遙,這可是天教我“看盡浙西山”了。浙西,據李吉甫《元和郡縣誌》,浙西有六州:潤州、常州、蘇州、杭州、湖州、秀州,這一帶是山明水秀之區,能讓詩人盡興游賞。頷聯在達觀之言的後面,強抑著內心的憤懣。

詩人為首,一行三人,迤邐而行,儘管感慨叢生,然而去游寺,卻是令人高興的事,故而下面二聯便轉筆寫同游者,寫他自己隨興賦詩的心情。尚書,指曹魏尚書僕射毛玠。毛價選用人才,所用的都是清正之士,故太祖(曹操)曾說:“用人如此,使天下人自治,吾復何為哉!”(《三國志·魏志·毛玠傳》)衣冠,指士大夫階級。處士,古時稱有才德而隱居不仕的人,此處則指唐末詩人方乾。方乾字雄飛,終身不仕,隱居於會稽(今浙江紹興)鑑湖之濱,以漁釣為樂,時號“逸士”(義同“處士”)。頸聯先讚美縣令毛國華是有清風亮節的毛尚書之後(這是讚美之詞,實際上毛國華並非毛玠後人),又將縣尉方武比作“風流水石間”的處士方乾。同游者既然都是清流雅望之士,詩人就覺得十分難得:“一笑相逢那易得。”於是興致勃勃起來。詩人興來必要賦詩,又自以為“數詩狂語不須刪”——這幾句詩是他率真狂放的本色之言。

錢基博曾說,蘇軾“好為嘻笑,雖羈愁之文,亦出以嘻笑,蕭然物外,逸趣橫生,栩栩焉神愉而體輕,令人慾棄百事而從之游焉”。用他的話來品評此詩情調,也頗恰當。然而這是蘇軾的胸懷使然,他人難以學到。在藝術上,這首詩於隨意吐屬、一氣奔放之中,又屬對精妙,格律精嚴,用毛玠、方乾兩位古人的典故以切合毛令、方尉之姓,毫無著力的痕跡,是揮灑自如與匠心獨運融合無跡的佳構。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之子。嘉祐年間(1056—1063)進士。曾上書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後因作詩諷刺新法而下御史獄,貶黃州。宋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穎州,官至禮部尚書。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在各地均有惠政。卒後追諡文忠。學識淵博,喜好獎勵後進。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文縱橫恣肆,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又工書畫。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書傳》、《東坡樂府》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