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肓

膏肓

膏肓:中醫學中人體部位的名稱,膏指心下部分,肓指心臟和橫隔膜之間。舊說膏與肓是藥力達不到的地方。後來用:“病入膏肓”指病情非常嚴重,已沒有辦法醫治。後人也用以指事態非常嚴重,已無再造之功。

基本信息

釋義

左傳·成公十年》中:公疾病。求醫於秦,秦伯使醫緩為之。未至,公夢疾為二豎子,曰:“彼良醫也,懼傷我,焉逃之?”其一日:“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醫至,曰:“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焉.不可為也。”公曰:“良醫也!”厚為之禮而歸之。

典故

春秋時期,晉景公有一次生病,十分嚴重,國內所有的名醫,都沒有辦法醫治,便只好向臨國請求名醫。那時秦國有一位很高明的醫生,姓秦名緩.字越人,又稱扁鵲先生(今滄州任丘人)。於是景公派使者去請他,使者到了秦國,和秦伯商量,秦、晉兩國,因為有婚姻上的關係,所以秦伯就讓扁鵲去醫治景公。
在扁鵲到達晉國之前,景公做了一個夢,夢中見他的病,變化成兩個小孩。其中一個小孩對另一個說:“扁鵲是著名的良醫.如果他到來,恐怕會傷害我們,我看我們還是逃跑吧。”另一個小孩回答說:“我和你分別躲在肓的上面和膏的下面,他就沒辦法奈何我們。”
景公醒來以後,覺得很奇怪。扁鵲到了晉國,給景公診視了一番後,對景公說:“你的病已經很重,沒有辦法醫治了,因為你患的毛病有兩處:一處在肓的上面,一處在膏的下面。這兩個地方是藥物所不能達到的,所以沒有辦法了.”景公聽扁鵲說出病的根源,恰恰和夢中兩個小孩所說一樣,不禁讚嘆道:“唉!你真是一位好醫生呀!”於是叫人送了很厚的禮品給扁鵲,送他回去。
膏肓:中醫學中人體部位的名稱,膏指心下部分,肓指心臟和橫隔膜之間。舊說膏與肓是藥力達不到的地方。後來用:“病入膏肓”指病情非常嚴重,已沒有辦法醫治。後人也用以指事態非常嚴重,已無再造之功。

穴位名稱

膏肓 (BL 43)

穴位概述

【穴義】肓膜中的脂類物質由此外輸膀胱經。
【名解】膏,膏脂油脂也。肓,心臟與膈膜之間也。膏肓名意指膜中的脂類物質由此外輸膀胱經。
穴外輸膀胱經的氣血物質為心臟與膈膜之間的膏脂(此膏肓由五穀精微所化),故名膏肓。(膏脂為提供心火燃燒之柴薪,在火熱作用下所處為液態,今心室燃燒後氣化蒸發的部分在胸腔內壓的作用下隨濕熱之氣外滲體表膀胱經,故名膏肓。)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較乾燥的濕熱之氣與不溶於水的膏脂。
【運行規律】熱氣循膀胱經上行,膏脂出體表後散熱降下行。
【功能作用】散熱排脂。
【治法】寒則補之或多灸,熱則瀉針出氣。
【注】膏盲穴對應的膀胱正經穴位為厥陰俞穴,它們的氣血物質皆來自心室之外衛心包之中。厥陰俞穴的氣血物質以較高溫度的水濕之氣為主要特徵,而膏盲穴的氣血物質則以乾熱的陽氣和脂類物質為主要特徵。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膏盲穴所處為外、為高,穴內環境的溫度比厥陰俞穴要低,膏脂之物在厥陰俞穴的較高溫度場中不會凝固,而到了本穴的較低溫度場中之後則會散熱冷卻凝固。脂類物質在本穴的散熱冷凝為本穴氣血變化的主要特徵,故名之為膏盲。

定位

在背部,當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膏肓(BL 43)膏肓(BL 43)

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斜方肌→菱形肌→豎脊肌。
淺層布有第四、五胸神經後支的皮支和伴行的動、靜脈。深層有肩胛背神經,肩胛背動、靜脈,第四、五胸神經後支的肌支和相應的肋間後動、靜脈背側支的分支或屬支。

主治

1.咳嗽,氣喘,肺癆,盜汗。
2.健忘遺精
3.羸瘦,虛勞

配穴

虛勞:百勞、膏肓俞
自汗:大椎、膏肓俞、復溜
久病體弱:膏肓俞、關元足三里

操作

斜刺0.5~0.8寸。

古代文獻摘錄

千金方》:“無所不治,主羸瘦虛損,夢中失精,上氣咳逆,狂或失志誤。”
《銅人》:“發狂健忘。”
《百症賦》:“癆瘵傳屍,趨魄戶、膏肓之路。”
《聚英》:“發狂,健忘,痰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