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1976年在日本的東北部地區首次爆發了腹瀉性貝毒中毒事件,研究發現這次事故起源於倒卵形鰭藻Dinophysis fortii,因此人們將這種藻毒素命名為鰭藻毒素(dinophysistoxin,DTX)。後來,人們又從一種海綿(Halichondria okadai)體中分離出一種具有相似毒性的酸性物質,將其稱為大田軟海綿酸(okadaic acid,OA)。隨後相繼分離出鰭藻毒素的衍生物DTX2、DTX3、DTX4、DTX5a 和DTX5b,其中OA和DTX2互為同分異構體,DTX3為7-O-acyl-DTX1。1989年,Norte等人從利瑪原甲藻(Prorocentrum lima)中分離出2種大田軟海綿酸的二醇酯衍生物(OA-1,OA-2),之後又從利瑪原甲藻和P.maculosum藻株中分離到4種新的二醇酯化合物(OA-3,OA-4,OA-5,OA-6)。由於這些毒素都可以引起人的胃腸部疾病,如腹瀉、嘔吐、腹疼等,人們將這類毒素統稱為腹瀉性貝毒。
毒源
能夠產生DSP 毒素的甲藻主要有鰭藻屬(Dinophysis),如倒卵形鰭藻、漸尖鰭藻(D.acuminata)、尖頭鰭藻(D.acuta)、具尾鰭藻(D.caudata)、D.norvegica、D.mitra、D.rotundata、D.tripos、D.hastata 和D.sacculus等;另外還有底棲甲藻利瑪原甲藻、P.concavum、P. redfieldi 也產生DSP 毒素。 中國沿海可產生DSP的有毒藻主要為具尾鰭藻(Dinophysis caudata)、漸尖鰭藻(D.acuminata )、三角鰭藻(D. tripos)、倒卵形鰭藻(D.fortii )、帽狀鰭藻(D.mitra)、波羅的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balticum)、墨西哥原甲藻(P.mexicanum )、利瑪原甲藻(P. lima)和微型原甲藻(P.minimum )等。同期調查發現,在南麂列島海域能產生DSP的赤潮生物主要是具尾鰭藻和漸尖鰭藻。
化學性質與結構
腹瀉性貝毒是一種脂溶性物質。其化學結構特徵是聚醚或大環內酯化合物。根據這些成分的碳骨架結構可以將它們分成三組:(l)酸性成分:軟海綿酸(OA)和其天然衍生物—鰭藻毒素(DTX-3)。(2)中性成分:聚醚內酯—蛤毒素(PTXI-Vn)。(3)其它成分: 磺化毒物、紫夷貝毒素(YTX)及其衍生物。它們是彼此相連的醚環組成的。

中毒特徵及毒理
腹瀉性貝毒中毒症狀主要有腹瀉、嘔吐、噁心、腹痛和頭疼。發病時間可在食後30min或14h不等,一般在48h內恢復健康。一般止瀉藥不能醫治。DSP不是一種可致命的毒素,通常只引起輕微的胃腸疾病,而症狀也會很快消滅,沒有強烈的急性毒性,但大田軟海綿酸(OA)是強烈的致癌因子。OA和DTXs毒素都高效、專一性地抑制PP1和PP2a型的蛋白磷酸酶,尤其是PP2a型,能夠劇烈地增強大多數蛋白質的磷酸化作用。OA 能夠誘導蛋白質的超磷酸化作用和增生基因的表達,從而促進腫瘤的形成。OA 對小鼠的半致死劑量為20μg/kg(i.p.),OA和DTX1對成人的最小致毒劑量分別為48μg和38.4μg,如果貝肝臟內DSP的含量分別超過2μgOA/g 和1.8 μg DTX1/g,對人來講就不宜食用。
檢測標準
各國規定DSP檢測標準各不相同。已查到的有:聯合國糧農組織規定:每千克貝類組織不超過4000MU;聯合國食品衛生組織規定:100g貝類食用肉體含量不超過80μg;日本的規定比較詳細:對DSP,水產廳規定警戒值:扇貝中腸腺0.5MU/g,紫貽貝中腸腺0.3Mu/g,出廠限定值:可食部0.05Mu/g;衛生部規定:限定值:可食部0.05MU/g。澳洲規定:DSP/100g可食肉體含軟海綿酸小於20μg。1g中腸腺含軟海綿酸小於2μg。中國參考以上標準,定為DSP可食肉體1009不超過50MU,按IMU相當於5mg軟海綿酸計,應為2.5μg/g。檢測方法
因為DSP是一種潛在的毒物,在貝類中含量很少,因此測定方法需要十分靈敏可靠.在大多數可疑貝樣中OA是DSP的主要成分,所以檢測方法也主要集中在OA上.主要的檢測方法有:腹瀉性貝毒的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小白鼠生物試驗法、免疫分析(Immunoassays)、高效液相色譜(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液相色譜-質譜聯用(Liquidchromatography-massspectrometry,LC/MS)等。小白鼠分析法
小白鼠分析法由Yasumoto 等人建立,是美國官方分析化學師協會(AOAC)使用的標準方法,運用非常廣泛,其測量單位是鼠單位(MU)。先提取、分離出樣品中的DSP,用1%的吐溫-60 生理鹽水溶解。然後腹腔注射小白鼠,觀察小白鼠存活情況,計算毒力。具體檢驗方法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商品檢驗行業標準“出口貝類腹瀉性貝類毒素檢驗方法”(SN0294)。中國的商檢系統即使用此方法。免疫法
免疫法是利用抗原-抗體反應確定毒素類型及含量,包括ELISA、RIA、EIA及S-PIA法等。其中ELISA法中所採用的抗體僅與DTX-1和OA反應,不與其他毒物反應,因此專一性較強,而且靈敏度可達10-9。用於毒素檢測的免疫法為生物體外測試法,其敏感性要比相應的小白鼠生物法或HPLC法高得多,檢測級可以達到μg級。高效液相色譜法
HPLC-FLC法的基本原理是:毒素分子上的羧基官能團與某些螢光物質反應,生成的螢光性物質經反相色譜分離後在FLD檢測器上回響.現在比較成熟的檢測方法中套用螢光標記試劑有:9-亞甲基氮ADAM[5]、AE-OTF、4-溴甲基-7-甲氧工香豆素和1-溴乙醯芘等。其中HPLC-FLD靈敏度、準確性都極高,是比較完善的常規分析技術。但由於螢光標記試劑ADAM極不穩定,所以這些方法難以加以推廣。毛細管電泳法
N.Bouaicha首先用毛細管膠束電動電泳,紫外檢測器檢測貽貝中的OA與DTX-2,但由於緩衝液等問題,效果不是十分理想。分布區域
對各地區進行抽檢結果,青島地區對1994~1996年經青島口岸出口的貝類產品貝類毒素檢驗情況進行了分析,結果在3a中共檢驗雙殼類生物805批,有45批檢出腹瀉性貝毒,占5.6%。其中1994年檢驗308批有9批檢出腹瀉性貝毒,約占2.9%,1995年檢驗219批,17批被檢出腹瀉性貝毒,占7.7%,1996年檢驗278批,19批檢出腹瀉性貝毒,占6.8%。浙南地區採集15個樣品,有3個樣品檢測出含有腹瀉性貝毒,檢出率為20%,超標2個,超標率13.3%; 甌江口海域共採集13個樣品,有2個樣品檢測出含有腹瀉性貝毒且均超標,檢出率和超標率都為15.4%;南麂列島海域共採集12個樣品,有4個樣品檢測出含有腹瀉性貝毒,檢出率為33.3%,超標3個,超標率25%。檢測的10種貝類中, 只在紫貽貝、縊蟶、泥蚶和青蛤中檢測到腹瀉性貝毒,而其他幾種貝類均未檢出毒,這說明紫貽貝、縊蟶、泥蚶和青蛤是腹瀉性貝毒敏感種,較其他種類易富集腹瀉性貝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