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1976年在日本的東北部地區首次爆發了腹瀉性貝毒中毒事件,研究發現這次事故起源於倒卵形鰭藻Dinophysis fortii,因此人們將這種藻毒素命名為鰭藻毒素(dinophysistoxin,DTX)。後來,人們又從一種海綿(Halichondria okadai)體中分離出一種具有相似毒性的酸性物質,將其稱為大田軟海綿酸(okadaic acid,OA)。隨後相繼分離出鰭藻毒素的衍生物DTX2、DTX3、DTX4、DTX5a 和DTX5b,其中OA和DTX2互為同分異構體,DTX3為7-O-acyl-DTX1。1989年,Norte等人從利瑪原甲藻(Prorocentrum lima)中分離出2種大田軟海綿酸的二醇酯衍生物(OA-1,OA-2),之後又從利瑪原甲藻和P.maculosum藻株中分離到4種新的二醇酯化合物(OA-3,OA-4,OA-5,OA-6)。由於這些毒素都可以引起人的胃腸部疾病,如腹瀉、嘔吐、腹疼等,人們將這類毒素統稱為腹瀉性貝毒。腹瀉性貝毒素最初包括軟海綿酸(okadaic acid,OA)和它的衍生物鰭藻毒素等(dinophysistoxins,DTX1-3)、扇貝毒素(pectenotoxins,PTX1-10)、硫酸化衍生物蝦夷扇貝毒素(yessotoxins,YTXs)、氮雜螺環酸毒素(azaspiracid poisoning,AZP)、螺鏇形亞胺(gymnodimine,GYM)化合物等。扇貝毒素PTXs、蝦夷扇貝毒素YTXs和氮雜螺環酸毒素AZP等在結構、毒性上與OA有差異,但因為這幾種毒素成分通常在貝中與OA和DTXs共存,一直以來也被歸為腹瀉性貝毒素;而GYM在產毒藻、結構和毒性上與其他幾種組分都是不同的,但因其脂溶性,在檢測腹瀉性貝毒的萃取過程中會一併提取,所以一直將其歸為腹瀉性貝毒;FAO/IOC/WHO於2004年3月在都柏林(Dublin)舉行的關於貝類生物毒素會議上,重新按化學結構將貝類生物毒素分為8組包括azaspiracid,brevetoxin,cyclic imines,domoic acid,okadaic acid,pectenotoxin,saxitoxin和yessotoxin,YTXs,PTXs等毒素從腹瀉性貝毒中分出來分別成為專門的一類毒素。毒源
能夠產生DSP 毒素的甲藻主要有鰭藻屬(Dinophysis),如倒卵形鰭藻、漸尖鰭藻(D.acuminata)、尖頭鰭藻(D.acuta)、具尾鰭藻(D.caudata)、D.norvegica、D.mitra、D.rotundata、D.tripos、D.hastata 和D.sacculus等;另外還有底棲甲藻利瑪原甲藻、P.concavum、P. redfieldi 也產生DSP 毒素。 中國沿海可產生DSP的有毒藻主要為具尾鰭藻(Dinophysis caudata)、漸尖鰭藻(D.acuminata )、三角鰭藻(D. tripos)、倒卵形鰭藻(D.fortii )、帽狀鰭藻(D.mitra)、波羅的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balticum)、墨西哥原甲藻(P.mexicanum )、利瑪原甲藻(P. lima)和微型原甲藻(P.minimum )等。同期調查發現,在南麂列島海域能產生DSP的赤潮生物主要是具尾鰭藻和漸尖鰭藻。化學性質與結構
腹瀉性貝毒是一種脂溶性物質。其化學結構特徵是聚醚或大環內酯化合物。根據這些成分的碳骨架結構可以將它們分成三組:(l)酸性成分:軟海綿酸(OA)和其天然衍生物—鰭藻毒素(DTX-3)。(2)中性成分:聚醚內酯—蛤毒素(PTXI-Vn)。(3)其它成分: 磺化毒物、紫夷貝毒素(YTX)及其衍生物。它們是彼此相連的醚環組成的。研究人員利用現代化學分離和分析技術從受有毒赤潮生物污染的貝類體內和有毒赤潮生物細胞中已分離出13種腹瀉性貝毒毒素成分,確定了10種成分的化學結構。其中9種成分的結構已被闡明。此毒素為脂溶性,不溶於水,對熱穩定,通常的加熱處理不易破壞。由於毒素僅局限於貝類的中腸腺,因此對大型貝類而言,如除去該部位可避免中毒。DSP毒素積累在貝脂肪組織內。OA和DTXs 毒素通過醯化作用都能夠連線上一個C14-C22長度不等的飽和或不飽和的脂肪酸化合物,這些醯化衍生物也具有毒性,並且只存在於有毒貝的消化腺內,因此認為它們是貝積累毒素後的代謝產物。中毒特徵及毒理
腹瀉性貝毒中毒症狀主要有腹瀉、嘔吐、噁心、腹痛和頭疼。發病時間可在食後30min或14h不等,一般在48h內恢復健康。一般止瀉藥不能醫治。DSP不是一種可致命的毒素,通常只引起輕微的胃腸疾病,而症狀也會很快消滅,沒有強烈的急性毒性,但大田軟海綿酸(OA)是強烈的致癌因子。OA和DTXs毒素都高效、專一性地抑制PP1和PP2a型的蛋白磷酸酶,尤其是PP2a型,能夠劇烈地增強大多數蛋白質的磷酸化作用。OA 能夠誘導蛋白質的超磷酸化作用和增生基因的表達,從而促進腫瘤的形成。OA 對小鼠的半致死劑量為20μg/kg(i.p.),OA和DTX1對成人的最小致毒劑量分別為48μg和38.4μg,如果貝肝臟內DSP的含量分別超過2μgOA/g 和1.8 μg DTX1/g,對人來講就不宜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