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多為鈍性暴力(如槍托、石塊)或重物直接打擊(車禍、重物擠壓、高處跌落撞擊)所致。
發病機制
在外力直接作用下腹壁局部組織的連續性被破壞,皮膚、皮下甚至深部組織中的微小血管和淋巴管破裂,血液及淋巴液外滲出現皮下出血、腫脹,較重者因深部組織的小血管破裂而形成血腫,甚至可有肌肉纖維斷裂。
臨床表現
腹壁挫傷是外傷中較輕的損傷,其主要表現有:
1.傷部腫脹皮下淤血、局部疼痛壓痛明顯 局部腫脹是因血液及淋巴液滲出,引起微循環障礙而形成。挫傷組織中不同程度的出血所導致的皮下淤血亦有下列情況:若僅限於皮膚本身小出血灶稱為瘀點;皮內及皮下出血則形成瘀斑;出血量較多滲布於各層組織間,並積聚局部而謂之血腫。如有血腫則局部腫脹更明顯。疼痛則因局部感覺神經末梢受到損傷或因血液、淋巴液滲出,腹部壓力增高的刺激所致。
2.病變周圍肌緊張,腸鳴音正常或減弱。當腹肌緊張、腹壓增加時疼痛加重,屈身靜臥時疼痛減輕。
3.嚴重者可有腹壁肌纖維撕裂和深部血腫。
4.一般挫傷多無全身表現,挫傷廣泛時,患者可出現發熱。
併發症:
廣泛性的挫傷,導致組織細胞大範圍的破壞,細胞內的鉀離子釋出,吸收入血後可致高鉀血症。患者表現為四肢感覺異常、刺痛和輕度震顫,全身肌肉軟弱無力,嚴重者可出現各類心律失常。
診斷
根據損傷部位的局部體徵對單純腹壁挫傷的診斷並不困難。但小兒患者因腹部肌肉組織較成人薄弱,難以抵抗外力打擊,常造成腹腔內臟損傷。因此,對於腹部挫傷,關鍵在於及時確定有無腹腔內臟損傷以及其他部位的合併損傷,以免延誤治療造成嚴重後果。
鑑別診斷
須與腹內臟器損傷相鑑別。腹肌緊張和壓痛是腹內臟器傷的最重要的體徵做腹肌收縮動作(如坐起),其疼痛與腹肌收縮關係不大,病情呈進行性加重。而腹壁挫傷者安靜休息時疼痛減輕,做腹肌收縮動作時疼痛明顯加重。
輔助檢查
懷疑有臟器損傷或深部血腫時,可行影像學檢查,酌情選用B超、X線攝片或CT掃描等。
治療
腹壁挫傷主要採取保守治療。使患者臥床休息,先期局部冷敷以減少出血及滲出,48h後可進行熱敷,促進血腫吸收亦可用按摩乳類肝素(喜療妥)等藥物局部塗擦按摩,以減輕疼痛,促進腫脹消散吸收。血腫較大時可穿刺抽出積血並加壓包紮。如仍有活動性出血,則血腫進行性增大,應儘早手術,清除血腫,結紮出血點。
挫傷較重者,為預防感染可適當套用抗生素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