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是人體最大的“儲菌所”和“內毒素庫”。健康情況下腸黏膜有嚴密的禁止功能。在嚴重創傷等危重的病人,腸黏膜禁止功能受損或衰竭時,腸內致病菌和內毒素可經腸道移位而導致的全身性感染。
正常情況下,腸黏膜上皮是主要的局部防禦屏障,防止腸腔內所含的細菌和內毒素進入全身循環,但在某些情況下腸內細菌和內毒素可從腸內逸出,進入腸淋巴管和腸系膜淋巴結,繼而進入門靜脈系統和體循環,引起全身性感染和內毒素血症。這種腸內細菌侵入腸外組織的過程稱為細菌移位(bacterial translocation)。許多死於膿毒症和MOF 的病人血中可培養出腸道細菌,而臨床和屍檢均未發現感染病灶,遂令人構想這些感染源於腸道,稱為腸源型感染。有大量臨床資料顯示,嚴重創傷、燒傷、休克和大手術等危重外科病人常因腸屏障功能衰竭而引發全身性感染或內毒素血症,導致MODS 發生。因此在80 年代後期就有人提出,在MOF 的發生中,腸是“中心器官”或“始動器官”。在腸源性感染的發生中,肝臟枯否細胞活性起著關鍵作用。由門靜脈血帶來的細菌和內毒素入肝後由枯否細胞清除,枯否細胞活性受損將不能阻止腸道來的細菌和內毒素進入體循環。細菌和內毒素停留在門靜脈系統血中促使枯否細胞分泌各種細胞因子和炎症介質,加重全身性炎症反應。因此細菌移位標誌著腸屏障功能損害。
相關詞條
-
陰溝腸桿菌感染
陰溝腸桿菌(Enterobacter cloacae)廣泛存在於自然界中,在人和動物的糞便、水、泥土、植物中均可檢出,是腸道正常菌種之一但可作為條件致病...
流行病學 病因 發病機制 臨床表現 診斷 -
集聚腸桿菌感染
集聚腸桿菌即成團泛菌是一群符合腸桿菌定義的產類胡蘿蔔素的黃色菌群,最早是從植物、種子、水果等中分離,此後在各種各樣的環境中獲得此菌群,這些菌株曾被劃分為...
流行病學 病因 發病機制 臨床表現 診斷 -
腸病原的大腸埃希桿菌感染
腸病原性大腸埃希桿菌感染是由腸病原性大腸埃希桿菌(EPEC)引起的腸道傳染病。EPEC是早在20世紀40年代認識的一組致腹瀉性大腸埃希桿菌,50年代到6...
概述 疾病描述 症狀 治療 預防 -
腸桿菌科細菌感染
腸桿菌科細菌包括一大群生物性狀相似的革蘭陰性無芽胞桿菌,其中部分為致病菌,如:沙門菌屬、志賀菌屬等;而多數為腸道正常菌群,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致病,故稱為條件致病菌。
簡介 為革蘭陰性桿菌 腸桿菌科細菌構造複雜 耐熱力 一.大腸桿菌感染 -
燒傷感染
燒傷後皮膚做為人體抵禦微生物入侵的天然禁止被破壞,而且壞死的皮膚組織又是微生物生長繁殖的良好的“培養基”。因此,燒傷創面極易感染。由於燒傷休克救治水平的...
病因 症狀 檢查 治療 鑑別 -
外科感染
外科感染一般是指需要手術治療的感染性疾病和發生在創傷或手術後的的感染,在外科領域中最常見,約占所有外科疾病的1/3~1/2。常分為特異性和非特異性感染。...
特點 分類 病因 化膿性致病菌 發病機制 -
非芽孢性厭氧菌感染
非芽孢性厭氧菌不形成芽孢的厭氧菌引起的感染。厭氧菌指不喜歡氧氣的細菌。按其對氧的喜惡程度分為微需氧菌﹑兼性厭氧菌和專性厭氧菌。微需氧厭氧菌在低濃度氧的條...
內容 配圖 所屬分類 -
屎腸球菌
屎腸球菌屬腸球菌屬,是人及動物腸道中正常菌群的一部分,腸球菌為圓形或橢圓形、呈鏈狀排列的革蘭陽性球菌,無芽胞,無鞭毛,為需氧或兼性厭氧菌。
簡介 耐藥特徵 耐藥性分析 溶血素形成過程 生物學特性 -
腸源性肢端皮炎綜合徵
腸源性肢端皮炎綜合徵(acrodermatitis enteropathica syndrome), 即慢性腸源性肢端皮炎,又稱Brandt綜合徵、Da...
發病病因 發病機制 臨床表現 鑑別診斷 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