腑氣不通證

腑氣不通證,中醫病證名。主要是指邪氣內結而致臟腑之氣阻滯不通,以腹脹、便秘等腸胃不通暢為主要表現的病症。

病因

燥屎,瘀血,水氣,痰飲等邪氣內結。

病機

六腑以通為順,無論是燥屎,瘀血,水氣,痰飲等有形邪氣,還是氣滯、濕熱等無形邪氣阻滯腸腑,都會造成腑氣不通,而出現腹脹、便秘、小便不通暢等症。

臨床表現

腹脹、胸悶,大便秘結不通,或伴有小便排出困難,小便黃赤,或見頭暈煩躁,舌紅苔黃或膩,脈弦或滑等。多見於中風、便秘、腸梗阻、腸炎、腹部手術後等。

常見症型

熱結重證

臨床表現: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餘日,腹中轉矢氣,繞臍痛,拒按,煩躁,譫語,潮熱,手足然汗出,氣短,氣喘,身重,頭昏目眩,不欲飲食,小便不利,腹滿不減,減不足言,舌紅,苔黃厚而燥,脈沉或遲或數。

治法:推陳致新,蕩滌實熱。

常用方劑:大承氣湯。

常用中藥:大黃(酒洗)、厚朴(炙)、枳實(炙)、芒硝。

寒結證

臨床表現:大便硬而難下,甚則十餘日不大便,小便數而清,發熱而無潮熱,口中淡,腹冷痛或滿,惡寒,腰酸腿軟,舌淡,苔薄白,脈弦或遲。

治法:溫腎通便,通陽散寒。

常用方劑:大黃附子湯。

常用中藥:大黃、炮附子、細辛。

虛滯證

臨床表現:大便乾結,大便數日一行而困難,或小便清長,或小便短少,或腰膝酸軟,或全身無力,舌淡苔薄白或略黃,脈虛弱。

治法:滋補陰血,溫陽潤下。

常用方劑:濟川煎。

常用中藥:當歸、牛膝、肉蓯蓉、澤瀉、升麻、枳殼。

水結證(懸飲證)

臨床表現:咳唾引胸脅痛,短氣,咳逆氣喘,不得平臥,或呼吸困難,心下痞硬而滿,頭痛,汗出,或乾嘔,苔白膩,脈弦或沉。

治法:攻逐水飲。

常用方劑:十棗湯。

常用中藥:芫花、甘遂、大戟、大棗。

針灸治療:大腸、天樞、支溝穴,針刺瀉法。

轉歸預後

未伴有其他病變的單純性腑氣不通證,只需用心調治,則其愈較易,預後較佳。若屬它病兼腑氣不通者,則須察病情的新久輕重。若熱病之後,餘熱未清,傷津耗液而大便秘結,腑氣不通者,調治得法,熱去津復,預後易佳。噎隔重症,常兼腑氣不通,甚則大便堅硬如羊矢,預後甚差。此外,年老體弱,以及產後、腹部手術後腑氣不通者,多屬虛證。因氣血恢復難以速效,因而治療時難求速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