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彬

胥彬

胥彬,腫瘤藥理學家,神經藥理學家。江蘇鹽城人。1949年畢業於山東醫學院。1955年獲蘇聯列寧格勒第一醫學院副博士學位。後任中國科學院藥物研究所研究員。在國內較早地進行了神經藥理和腫瘤藥理的研究。在研究具有我國特色的鎮痛藥延胡索乙素的工作中取得成果,1964年獲全國新產品二等獎。直接指導和參加抗腫瘤藥物的研究,篩選各種化合物和中草藥二千餘種,已在臨床試用並鑑定投產的有十多種藥物。並對羥基喜樹鹼、高三尖杉酯鹼、石蒜內胺等抗癌新藥的藥理作進一步研究。

基本信息

個人簡歷

胥彬 胥彬

1928年3月25日 生於江蘇省鹽城尚莊。

1949年 畢業於山東醫學院醫療系。

1950一1951年 在上海醫學院進修。

1951—1955年 為蘇聯列寧格勒第一醫學院藥理系研究生,獲科學副博士學位。

1955—1978年 中國科學院藥物研究所藥理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副研究員、研究員。

1979年—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藥理研究室主任、研究員。

1979—1980年 美國賓州大學醫學院客座研究員。

1980—1981年 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癌症研究中心客座教授。

1986年 美國田納西大學醫學院客座研究員。

1986—1987年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校區醫學院客座教授。

1989年 任中國藥理學會副理事長,上海市藥理與毒理學會副理事長,上海市抗癌協會副理事長,中國抗癌協會、中國癌症研究基金會和中華醫學會腫瘤學會常務理事,腫瘤藥理和化學治療學會主任委員。

生平介紹

1928年3月25日出生於江蘇省鹽城郊區的一個普通家庭。青少年時代正是中國戰火紛飛的歲月。投筆從戎,立志救國的思想吸引著當時廣大的青年學生。1944年夏天,16歲的胥彬和堂兄一起徵得學校的支持,偷偷地逃離了家庭,徒步跋涉10多天,到了安徽天長縣,找到了新四軍軍部,不久被介紹到軍醫學校學習。1945年,軍醫學校正式組建成華東白求恩醫學院。隨著形勢的發展,又與山東的其他高校合併成為山東醫學院。1946年,他參加了中國共產黨。

1948年,華東地區惡性瘧疾大流行,山東省的災情特別嚴重,胥彬參加了當時的防疫大隊,帶領一個小隊到窮鄉僻壤去搶救病人。當時藥品供應奇缺,阿的平是唯一救命的抗瘧藥,高燒病人,藥到病除,可是惡性腦型及耐藥瘧疾死亡率極高。他耳聞目睹種種慘狀,心情難以平靜。防疫任務結束後,他雖立功受獎,但也內疚。他深感疫區需要醫生,更需要特效藥。為人民研究和尋找好藥的強烈願望開始在他心中孕育滋長,這也構成了他從事幾十年藥理生涯、立志研究新藥的早期動機。

胥彬 胥彬

1949年,胥彬以優良成績在山東醫學院醫療系畢業,留任醫院內科醫師,後調任藥理學助教。在周延沖教授的指導下,他勤奮學習和工作,在教學和科研上都表現突出,學院曾授予他二等模範的稱號。1950年,胥彬被推薦到上海醫學院著名藥理學家張昌紹教授領導下的藥理研究室進修。在張昌紹和有關老師的幫助下,他完成了《鉀鈣離子對洋地黃收縮期停止作用的影響》的學術論文。當時,臨床上套用的強心藥洋地黃,缺乏中毒解救方法,胥彬發現低鈣及高鉀溶液能對抗洋地黃引起的心臟中毒,不但有實用價值,理論上也有意義。他還和楊藻宸合作完成了《白果、大蒜和其他幾種食用植物在玻器內的抗結核桿菌作用》的研究。那時結核病猖厥,化學治療處於興旺時期,特效藥鏈黴素剛在新中國的市場上出現,如何從植物中尋找毒副反應更小而價格低的藥物是人們頗為關注的問題。在中國外的學術趨勢影響下,他開始對化學治療這門新學科發生濃厚興趣。並對以後從事腫瘤化學治療產生了影響。

1951年夏,當他剛從上海回到濟南山東醫學院,得知中央衛生部在燕京大學進行留蘇考試,胥彬通過測驗和選拔,成為新中國第一批赴蘇留學唯一的藥理學專業學生。他被派遣到列寧格勒第一醫學院藥理系學習神經藥理。列寧格勒是著名生理學家巴甫洛夫創造條件反射學說的故鄉,神經生理和藥理研究基礎深厚,神經論學說異常活躍。胥彬的導師是在蘇聯享有盛名的神經藥理學家查庫碩夫,是蘇聯醫學科學院院士,第一任全蘇藥理研究所所長。查庫碩夫教授擅長鎮痛研究,當時他對新合成的化合物普羅梅多爾(promedokum)興趣很濃,於是闡明此物質的藥理作用便成了胥彬的主攻課題。經過3年多系統的藥理研究,他證明此化合物有良好的鎮痛效能,產生耐藥性的危險性小,與已知鎮痛藥相比有它獨到的優點,從而為此藥的臨床套用提供了藥理基礎。有關此藥對條件反射和非條件反射的影響以及鎮痛作用和耐藥性等3篇論文在蘇聯藥理學和毒理學學報上相繼發表;胥彬被推薦出席1954年全蘇第8屆生理科學大會並作報告。此事在研究生中是一種殊榮,使胥彬在神經藥理學界嶄露頭角。1955年,他獲科學副博士學位,嗣後又到莫斯科全蘇藥理研究所短期從事抗生素藥理和化學治療研究。

1955年8月回國後,胥彬在中國科學院藥物研究所從事神經藥理和抗腫瘤藥物的研究。在神經藥理的領域中,胥彬的研究是富有成效的,他曾經發表了50多篇論文,培養了10多名神經藥理研究骨幹。他和金國章、鄒岡在國慶十周年的總結文章中較系統地回顧了這方面的成績及自己實驗室的工作。他除了從延胡索、石蒜等中藥中發現了有用的藥物外,還解決了治療精神病常用藥物阿米那嗪(即氯丙嗪)在中國投產中的藥理問題,並用運動防禦條件反射的試驗方法研究了此藥對高級神經活動的影響。儘管後一項工作未向上級申請獎勵,但在實際套用中對精神病患者的治療影響深遠,使廣大病員受益。他在腫瘤藥理研究方面發表了70多篇論文。近年來,他又和他人合作主編了(藥理學總論》和《腫瘤藥理學及化學治療學》,總結了他數十年的研究心得。

個人貢獻

胥彬 胥彬

在藥物所,他擔任了多年的藥理室主任、學術委員會副主任,還培養了3名博士生和8名碩士生。胥彬精力充沛,在學術界非常活躍,擔任過多種兼職。他曾任中國生理科學會理事,上海分會副理事長,中國生化學會理事,中國藥學會上海分會副秘書長。他現在擔任中國藥理學會副理事長,腫瘤藥理和化療學會主任委員,上海市藥理與毒理學會副理事長,上海市抗癌協會副理事長。他還是中國腫瘤學會、中國抗癌協會和中國癌症研究基金會的常務理事,衛生部藥典委員會委員,《中國藥理學報》副主編,並是《中國腫瘤臨床》等10種期刊的編委。1985年,他被列入世界醫學名人錄,1989年,被列入英國劍橋出版的《國際有成就的人》一書。

系統深入地研究延胡索乙素 ,1955年8月,胥彬從蘇聯回國,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藥物研究所工作。他面臨的第一項任務是創建神經藥理實驗室,他選的第一個課題就是研究延胡索的藥理作用。時在30年代趙承嘏教授已從中藥延胡索中提出10多種生物鹼純品,其中有幾種已由黃鳴龍確定了化學結構,但未發現這些生物鹼的實際用途。趙承嘏把樣品送到國外去試驗,提供的報告強調他們與歐產延胡索(Bu kbocapnine)相似,能產生強直性昏厥(僵住狀),以致該類生物鹼長期無人問津。胥彬在留蘇期間,就感到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藥十分必要,發掘中醫藥寶貴遺產大有潛力,並曾於1954年向中國介紹“中藥人參在蘇聯的研究情況”,受到中央有關部門的重視。在從事合成鎮痛藥普羅梅多爾藥理研究時,他就萌生探索常用中藥延胡索的意願。因此學成回國後,他便全力投入了延胡索的研究。儘管剛建的實驗室條件簡陋,只有一小間房子和兩名技術人員7但是第一年他就發現趙承嘏提取的延胡索乙素(又稱四氫巴馬汀或顱通定)有較好的鎮痛效能。所套用的光熱燙鼻法是從國外引進的,是國際公認的測量鎮痛的客觀方法。後來金國章、唐希燦等都參加到此項研究中來。經過六七年系統的藥理研究工作,他又發現延胡索乙素無麻醉作用,但卻有明顯的鎮靜效能。此藥經臨床使用,其鎮痛、鎮靜和催眠效果明顯而溫和,無成癮性等不良反應,適應症廣,頗受患者歡迎,獲得推廣套用,並向東南亞等地區出口。

1960年,國際藥理學大師海門斯教授訪華,邀請胥彬給國際學術刊物撰稿介紹延胡索乙素的研究成果。胥彬的兩篇論文發表在國際藥理學報和神經藥理學雜誌上,頗受重視。胥彬對延胡索的研究,曾系統地發表了10多篇論文,為中國外許多學者引用。在1962年全國藥理學學術會議上,藥理學的前輩對他的延胡索乙素研究工作給予較高的評價,認為是“繼麻黃素後幾十年來很突出的一項工作”,是“中藥化學成分系統研究少有的範例”。1963年8月,他在第二屆國際藥理學大會上報告了延胡索乙素鎮痛藥理的研究成果,受到好評。1964年,國家科委授予延胡索乙索研究全國新產品二等獎。該藥已收載入中國藥典。

抗癌研究

相關書籍 相關書籍

胥彬的另一個有貢獻的領域是腫瘤藥理和化學治療。他是中國此項研究領域的開拓者之一。50年代後半期,中國癌症發病率和死亡率急劇上升,研究抗癌藥物已開始提上議事日程。1955年底,中國科學院在北京召開了抗生素學術會議,有10多個國家的專家和許多中國著名學者與會,並在會上議論了抗癌抗生素的問題,要求中國科學院藥物研究所帶頭研究。胥彬酷愛新藥的探索,便欣然受命。

50年代抗癌抗生素研究的喜訊,大大鼓舞了科研工作者的士氣,也對中國抗癌藥物研究起了推動作用。短短的幾年裡,上海藥物所從尋找抗癌抗生素髮展到合成抗癌藥,以及從中草藥和植物中提取抗癌活性成分。自1958年起,抗腫瘤藥物研究一直成為上海藥物所的重點研究項目,胥彬是主要主持人之一。在他帶領下,腫瘤藥理組曾篩選過4000多種活性成分,發現了30多種有效的物質,通過藥理和毒性研究有10多種進入臨床試驗,其中更生黴素、長春新鹼、甲氧芳芥、溶癌吟、抗癌銻、消瘤芥、喜樹鹼、羥基喜樹鹼、三尖杉酯鹼、高三尖杉酯鹼等在各方面合作下投入了生產和推廣套用。這些藥對惡性腫瘤、白血病人提供了新的治療武器,有幾種已收載入中國藥典,有的還向國外出口。抗癌藥物研究獲得6項嘉獎:羥基喜樹鹼、長春新鹼、消瘤芥獲1977年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獎;硫鳥嘌吟、嘧啶苯芥、三尖杉酯鹼和高三尖杉酯鹼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獎。他在抗癌藥篩選模型瘤細胞株的培養,裸鼠腫瘤的建立等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還承擔不少協作項目,如蒿甲醚等,並做出了貢獻。

主要論著

1 楊藻宸,胥彬.白果、大蒜和其他幾種食用植物在玻器內的抗結核桿菌作用.醫學匯報,1951,1(6):1—6.

2 周廷沖,吳葆傑,胥彬等.藥理學(醫士學習叢書).華東醫務生活出版社,1951。

3 胥彬.鉀鈣離子對於洋地黃收縮期停止作用的影響.生理學報,1953,19(1):1—5。

4 胥彬,吳德政,劉明章等.抗生素23—21和1779對小鼠艾氏腹水瘤的作用.實驗生物學報,1957,5(4):525—534。

5Hsu Bin,Lin M C,Lu KH,et ak.Actin0mycin K——an antibioticagainst tumoL Chinese Medicak Journak,1959,78(5):413—418。

6胥彬,金國章,鄒岡.神經藥理研究的主要成績.見:慶祝建國十周年醫學科學成就論文集(1949—1959),上卷.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9:165—170。

7胥彬,吳德政.尋找抗腫瘤藥的方法問題.科學通報,1959,(10):315—319。

8 胥彬,金國章.新型中樞神經抑制劑延胡索乙素及其有關物質.見:藥理學進展.上海:上海市科技出版社,1962:185—233。

9 張昌紹,丁光生,胥彬主編.藥理學進展.上海:上海市科技出版社,1962。

10唐希燦,金國章,胥彬,石蒜科生物鹼的藥理研究I.力可拉敏與加蘭他敏的神經藥理作用,藥學學報,1963,10(8):466—473。

人物評價

胥彬在近40年的科研生涯中,工作腳踏實地,勤勤懇懇,一絲不苟。他常激勵自己的座右銘是:要努力開拓,深入鑽研,堅持不懈地向科學高峰攀登。

儘管他已進入花甲之年,但仍活躍在科研第一線。由於他重視吸取國際上的最新成就,近年來運用分子生物學和分子、細胞藥理學的新知識,除繼續探求新的抗癌藥物以外,還著重從分子水平和細胞水平闡明抗癌藥對生物大分子包括癌基因的作用和影響。從《中國藥理學報》、《中國科學》等刊物上發表的數篇論文中,就可看出他新近的研究動向。1989年,他應邀出席在布達佩斯舉行的國際生物工程學術會議,在大會上報告了生物工程方法研究抗癌藥的結果及研究抗癌藥對DNA的作用。該論文發表在德國《Acta Biotechnokogica》上。他還在巴西舉行的首屆巴中天然產物學術會議上較系統地介紹了抗癌植物藥研究的新成就。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