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種衛星

育種衛星

航天育種,也稱太空誘變育種,通俗地說,就是把農作物種子送入太空,利用太空中的空間宇宙射線、微重力、高真空、交變磁場等各種特殊因素對種子和微生物進行處理,使種子產生地面得不到的有益變異,最終培育出高產優質新品種。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國、俄羅斯和中國三個國家成功地進行了衛星搭載“太空育種”。但是,以往這些種子只是“搭”著別的用途的衛星上天,種子的數量和種類都很少。這次我國即將發射的專門用於育種實驗的返回式衛星,在世界上也屬首次。

育種衛星首次發射

煙臺農作物育種響譽全國,此次,衛星更是搭載了由我市農科院選送的15份種子。據悉,這已是該市開展的第四次航天育種。在衛星發射之際,煙臺的航天育種再次引起人們關注。在今天下午衛星發射成功後,記者第一時間連線採訪了我市航天育種專家市農科院小麥所副所長王江春博士。
“我市的航天育種起步較早,始於小麥。”王江春說。據介紹,早在1990年,我市農科院便開始了小麥航天育種,只不過是當時的搭載工、具不是衛星而是太空探測氣球。當年,我市農科院利用太空氣球搭載魯麥14號小麥乾種子,經過空間處理後,從其後代變異材料中選出“煙航選1號、2號、3號”等新品系。其中,煙航選2號在山東省魯東片區聯試中較魯麥14號增產9.75%,居第一位。2001年,中國航天育種權威專家蔣興村專門在《科技日報》撰文對此肯定。

育種產品的優點

在此基礎上,1996年,農科院利用返回式衛星搭載了“煙航選2號”、煙239、煙8814———419、煙8805———207等4個品系,現已從中選出多個變異品系,“改良了利用常規育種手段難以克服的不良性狀,縮短了育種周期,加快了育種周期。”
煙臺“航天黃瓜”40天畝產6000斤
本報記者獨家採訪獲悉,由我市航天育種出來的品種不只是小麥,還有黃瓜、甘薯等其他品類。
1996年,農科院利用返回式衛星搭載黃瓜種,經過培育,選育出6個表現突出的新品系,尤其是“煙太黃1號”表現扎眼。王江春說,煙太黃1號經過種植,畝產達到7531公斤,最高畝產可達9454公斤,堪稱高產王。需要指出的是,煙太黃1號還具有早熟的特點,出苗28天即可采瓜上市,40天畝產可達3000公斤,是名副其實的“速成”派。
“其他品類的航天育種,也成績斐然。”王江春說,農科院利用航天育種育成的煙太空蔥1號,產量比未經過航天育種的章丘大蔥高50%。煙太空薯1———4號,具有產量高,結薯早的優點,夏薯增產尤其顯著,較徐薯18增產20%以上。“種植這些太空良種,均可為廣大農民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
“航天育種技術已成為快速培育農作物優良品種的重要途徑之一,為提升中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和農產品市場競爭力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撐。”王春江最後說:“此次‘實踐八號’的升空,對包括煙臺在內的中國航天育處,無疑將是一大推動。”

“太空果蔬”安全可靠

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員劉錄祥接受媒體採訪時說,通過航天育種培育出來的糧食和蔬菜,人類食用沒有任何危險。“航天育種是人類有意識地利用空間環境條件加速生物體的變異,沒有導入任何其他新基因,從本質上與自然變異沒有任何區別,只是人為地加快了其自然變異的頻率。”劉錄祥說。
昨日,記者就此採訪了我市航天育種專家市農科院小麥所副所長王江春博士。“‘太空果蔬’絕對安全可靠。”王春江說。“這種擔心很正常,比如現在人們對轉基因產品,就會擔心其食品安全和環境安全和環境安全。但是,實際上,與轉基因不同,航天育種屬於誘變育種,沒有引入新基因,只是常規育種的作物一個新途徑。”

專家觀點

有關專家認為,除了誘變方式的不同,航天育種與地面理化誘變並無區別。地面理化誘變通過物理和化學的方法誘發種子基因突變,再進行選育,進而培育出新品種。目前,地面誘變工作已經進行50多年,全世界培育出2300多個品種,人們一直在食用,沒有出現安全問題,與物種的自然變異沒有任何區別。”(本報記者鄭野軍 鄭勇軍

育種衛星在什麼軌道

它們通常運行在太陽同步軌道上。那么什麼是太陽同步軌道?這種軌道又有什麼好處?
太陽同步軌道的理論定義是:軌道平面進動方向與地球公轉方向大致相同,進動角速率等於地球公轉平均角速率(0.9856度/日或360度/年)的人造地球衛星軌道。其實,說簡單一點,就是能保證衛星每天以相同方向經過同一緯度的當地上空的軌道。因為,我們知道,衛星運行的周期是由的處的軌道決定的,因此,這樣的軌道是可以確定的。
茫茫星空,有心人會發現,有些衛星幾乎總是在同一時刻出現的天空中的同一位置,奇怪嗎?其實一點也不奇怪,因為它們處在地球同步軌道上。
所謂地球同步軌道,就是沿這個軌道走一圈所需的時間恰好與地球自轉的周期(23小時56分4秒)相同。也許有人會說,那么如果走得速度快慢不一,那得到的時間不也就不同了嗎。其實,按照天體運行規律,每條軌道上運行的物體的速度是固定的。因此,不用擔心會出現時間上的不一致性。

發展

1987年8月5日,隨著中國第九顆返回式科學試驗衛星的成功發射,一批水稻和青椒等農作物種子被送向了遙遙天際,這是中國農作物種子的首次太空之旅。
自1987年以來,中國科學家利用返回式衛星、神舟飛船和高空氣球先後進行了21次農作物種子等生物材料的空間搭載試驗,共涉及70多種植物的1000多個品種。經過多年的地面種植篩選,已育成60多個農作物優異新品系並進入省級以上品種區域試驗,其中已通過國家或省級審定的新品種或新組合25個,包括水稻15個、小麥4個、番茄、青椒和芝麻各2個,並從中獲得了一些有可能對農作物產量和品質產生重要影響的罕見突變材料。目前中國的航天育種研究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福建培育的航天育種稻3個品種,百畝畝產到達800公斤水平,其中“Ⅱ優航1號”是全國首個百畝畝產突破900公斤的超級稻,至今仍保持再生稻頭季、再生季和全國百畝畝產3項世界記錄,推廣面積達到200萬畝。
經航天誘變育種培育出的航育1號水稻新品種株高降低14厘米,生長期縮短13天,增產5%—10%,累計已推廣30萬畝。華航一號水稻新品種穗大、粒多、結實率高,可增產10%,畝產達500公斤以上,已推廣100萬畝以上。一種名叫87—2青椒一個在半斤以上,畝產5000公斤左右,維生素C含量增加20%。

實踐八號

“實踐八號”也是中國發射的第23顆返回式衛星,中國首顆專門用於航天育種的衛星。在以往的歷次發射中,返回式衛星主要搭載各種空間科學試驗儀器,而這次,衛星上搭載的幾乎全部是農業種子。這個種子的太空專車和以往的返回式衛星有什麼不同呢?
實踐八號主要由返回艙和儀器艙組成,所有的種子就裝在返回艙里。為了保證種子的這一趟旅行能達到科研要求,在衛星設計上就有一些不同之處。
這是科研人員專門為實踐八號做的一次水上濺落試驗。如果衛星返回時落在了水裡,能夠在很短的時間裡浮出水面,並被搜救人員發現。此外,科研人員還給種子穿上了這樣的防水外衣,並在衛星內貼上一層防水膜等。
“實踐八號”育種衛星總指揮總設計師唐伯昶:假如說將來萬一要掉到水裡的話,我們就是保證種子能夠在一個相當一段長的時間,不會被水浸泡壞,將來能夠完滿無缺的交過用戶。
把這么多種子送上太空,是為了讓它們儘可能地接受宇宙射線、高能粒子、微重力以及磁場等的作用,看他們有沒有可能發生變異。在這一點上,和航天員對太空環境的要求是反過來的。
實踐八號總指揮總設計師唐伯昶:我們種子上去的目的就是接受空間環境的這些的輻射等等,所以能夠接受到多大的輻射的話,我們儘量滿足這種要求,不會有什麼哪一方面的禁止
1975年中國首顆返回式遙感衛星發射和返回成功,成為世界上第三個能夠獨立研製和發射返回式太空飛行器的國家。而科研人員說,目前他們正在論證研製的新一代返回式衛星,將在裝載能力和持續飛行能力上取得更大突破。未來他們還將研製一顆專門用於空間微重力試驗的返回式衛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