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在兒童肘部骨折中較常見。實際是外髁骨骺分離。其發生率僅次於肱骨髁上骨折。並且是關節內骨折。根據北京積水潭醫院小兒骨科統計,1970~1980年兒童肘部損傷共9427例,其中肱骨外髁骨折629例占總數的6.7%。男女之比為3.3∶1,左側多於右側。最小發病年齡為1歲,最大發病年齡統計到14歲。好發年齡為4~8歲,占總數的54%。骨折塊很大的部分由軟骨組成。患者年齡越小,則軟骨越多,在X線片顯示僅為肱骨外髁的骨骺化骨中心與乾骺端骨折片,而軟骨則不顯影,實際骨折塊相當大,幾乎等於肱骨下端骨骺的一半。故在臨床上對骨折塊的大小要給予充分的估計。對這種骨折處理不當,常發生各種畸形與併發症,造成肘關節功能障礙。
表現
外側腫脹,並逐漸擴散,可以整個關節。骨折脫位型腫脹最嚴重。肘外側出現瘀斑,逐漸擴散可達腕部。傷後2~3天皮膚出現水泡。肘外側明顯壓痛,甚至可發生肱骨下端周圍壓痛。移位型骨折,可能觸到骨擦音及活動骨塊。可發生肘外翻畸形,肘部增寬,肘後三點關係改變,肘關節活動喪失。被動活動時疼痛加重,鏇轉功能一般不受限。
X線照片顯示肱骨小頭的骨折線多超過化骨核的1/2,或不通過小頭化骨核,而通過肱骨小頭與滑車間溝的軟骨在乾骺端處有一骨折線。骨折塊可向外側移位。骨折脫位型X線片,正位片顯示骨折塊連同尺橈骨可向橈側或尺側移位,側位片顯示可向後側移位,偶可見向前移位者。肱骨外髁骨折在X線片上表現為多種多樣,在同一骨折類型中表現也常不一。
治療
骨折處處骨橋形成的大小和發生畸形的程度。因此無論採取何種方法,要求達到解剖復位,或近似解剖復位,以免發生嚴重的後遺症。各型骨折的治療方法如下。
1.骨折無移位型 屈肘90°,前臂鏇後位石膏固定4周。
2.側方移位型 應進行閉合復位。肘伸直內翻位,使外側間隙加大,前臂鏇後、腕部伸直位,使伸肌群放鬆,用拇指將骨折塊推移,如骨折塊向外後方移位時,拇指將骨塊向前內側推移使之復位。X線檢查證實已復位者,可用長臂後石膏托或夾板固定4~6周,固定時間依據復位後穩定情況,取伸肘或屈肘位及前臂鏇後位。
此型骨折為不穩定骨折。如整復失敗或復位後再移位不能復位時,應切開復位用2枚克氏針內固定。
3.鏇轉移位型、骨折脫位型 採用閉合復位。要結合X線片摸清骨折塊的方位,使肘關節處於內翻、前臂鏇後位。用手指先矯正鏇轉移位的骨折塊,然後推入關節內使之復位。伴有側方或後方肘關節脫位者,應同時復位。或先將骨折塊推向肘後,再矯正鏇轉後推入關節內,使之復位,固定方法及時間,同側方移位型。
閉合復位不成功者,均應切開復位,矯正骨折塊的鏇轉移位。尺可能保留骨折塊上附著的軟組織,以免發生缺血壞死。用2枚克氏針固定,術後用石膏托固定4~6周,拔除鋼針,除去外固定,開始活動肘關節。
4.陳舊骨折 一般都不主張手術。北京積水潭醫院在3個月以內,骨折有明顯移位不癒合者,採用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只要術中復位滿意,內固定牢靠,術後積極主動功能鍛鍊,絕大多數患者,仍可獲得較好的結果。即使術前肘關節已僵硬,手術後也能得到部分功能改善。
5.併發症
⑴肘外翻畸形 傷後肱骨遠端橈側骨骺軟骨板損傷,可導致早期閉合。致使肱骨遠端發育不均衡造成肘外翻,肱骨遠端呈魚尾狀畸形。外翻明顯者,可行截骨術矯正。
⑵尺神經炎或麻痹 由於肘外翻畸形的牽拉,或尺骨鷹嘴對尺神經的撞擊,均可導致尺神經炎,發現後應及早將尺神經前移,以免發生麻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