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此骨折多為間接暴力所致,如跌倒時手或肘著地,暴力沿肱骨幹向上傳導衝擊引起骨折;肩部外側直接暴力亦可引起骨折。
臨床表現
與其他肩部骨折大致相似,但其症狀多較嚴重。
1.腫脹
因骨折位於關節外,局部腫脹較為明顯,尤以內收型及粉碎型者為甚。
2.疼痛
除外展型者外,多較明顯,尤以活動時明顯且伴有環狀壓痛及叩痛。
3.活動受限
以後二型為最嚴重。
4.其他
注意有無神經血管受壓症狀。錯位明顯者患肢可出現短縮、成角畸形。
5.骨折分型
(1)裂紋型骨折 即由直接暴力所致。
(2)外展型骨折 由於跌倒時上肢外展位所致,並使骨折遠側段呈外展,近側段相應地內收,形成兩骨折端向外成角移位,且常有兩骨折端互相嵌插。
(3)內收型骨折 跌倒時上肢內收位,使骨折遠側段內收,近側段相應地外展。形成兩骨折端向內成角移位,兩骨折端內側常有互相嵌插。
(4)肱骨外科頸骨折合併肩節前脫位 多為上肢外展外旋暴力導致肩關節前脫位,暴力繼續作用,再引起肱骨外科頸骨折。
檢查
肩部X線檢查可確診。
診斷
1.外傷史
多種暴力均可引起。
2.臨床表現
主要依據肩部腫脹、疼痛及活動受限等。
3.影像學檢查
常規X線片可顯示肱骨外科頸骨折線及成角畸形與移位情況,大多可明確診斷;一般不需要行磁共振、CT等檢查。
併發症
1.血管損傷
肱骨近端骨折合併血管損傷者較為少見。一般以腋動脈損傷發生率最高。老年病人由於血管硬化、血管壁彈性較差,較易發生血管損傷。動脈損傷後局部形成膨脹性血腫,疼痛明顯。肢體蒼白或發紺、皮膚感覺異常。一些病例由於側支循環,肢端仍有血液供應。動脈造影可確定血管損傷的部位及性質。應儘早手術探查,固定骨折,同時修復損傷的血管,可行大隱靜脈移植或人工血管移植。
2.臂叢神經損傷
肱骨近端骨折合併臂叢神經損傷,以腋神經最多受累,肩胛上神經、肌皮神經和橈神經損傷也偶有發生。腋神經損傷時,肩外側皮膚感覺喪失,但測定三角肌纖維的收縮更為準確、可靠。腋神經損傷時,可採用肌電圖觀察神經損傷恢復的進程。絕大多數病例在4個月內可恢復功能,如傷後2~3個月仍無恢復跡象時,則可早期進行神經探查。
3.胸部損傷
高能量所致肱骨近端骨折時,常合併多發損傷,應注意除外肋骨骨折、血胸、氣胸等。
治療
肱骨外科頸接近盂肱關節,骨折又多發生在中老年,極易因此引起凍結肩,因此仔細了解病情,選擇治療方法,保持肩關節一定的活動度。
1.裂紋骨折
用三角巾懸吊患肢2~3周,當疼痛減輕後儘早開始肩關節功能活動。
2.外展型骨折
骨折有嵌插且畸形角度不大者無需復位,以三角巾懸吊患肢2~3周,並逐步開始肩關節功能活動;無嵌插的骨折應行手法整復,隨後以石膏或小夾板固定3~4周。
3.內收型骨折
有移位者皆應復位,復位方法有手法及切開兩種,並給以適當的外固定或內固定。
(1)手法復位外固定 一般需在骨折血腫內麻醉下進行,然後根據具體情況套用適當的外固定。常用者有:①超肩關節夾板外固定。②石膏繃帶固定。③外展支架(飛機架)固定。無論用哪種方法固定,皆需早期開始功能活動,一般4~6周左右就可酌情去除固定。
(2)切開復位和內固定 適應證:①外科頸骨折移位嚴重,復位後不穩定;手法整復外固定失敗者;②50歲以下病人合併肱骨頭粉碎骨折;③合併肱骨大結節撕脫骨折有移位並與肩峰下部牴觸;④不能復位的骺板骨折分離(肱二頭肌長頭嵌入);⑤治療較晚已不能復位的青枝骨折。
預防
本病是由於外傷性因素引起,無有效預防措施,注意生產生活安全、避免受傷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