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肛竇炎是指肛門齒線部的肛隱窩炎症性病變,主要症狀為肛門部下墜感有便意,但去廁所卻解不出或者解很少大便,糞便中可帶有少量粘液和血,且肛門處有不適感和隱痛,排便時加重。病因
本病的病因主要為濕熱下注。濕熱之邪,蘊於腸胃,下注肛門,致氣血不暢,肛門墜脹,潮濕瘙癢,甚則疼痛。
病機
多由飲食不節,過食醇酒炙煿之品,濕熱內生;或蟲積騷擾,濕熱內侵;或腸燥便秘,擦傷腸道染毒而成。
症狀
1、排便不盡感

2、疼痛
疼痛是肛竇炎最常見的症狀之一。一般為撕裂痛或燒灼樣痛。撕裂痛多伴有肛門損傷或肛管表層下炎症擴散,排便時症狀加重。當外括約肌受到刺激時。肛門疼痛可加劇。由於疼痛和排便關係密切,病人懼怕排便,進一步導致便秘,加重病人的痛苦。
3、瘙癢
肛竇炎引起的肛門部瘙癢,雖不像肛門瘙癢症那樣典型,但卻難於用手抓止癢。瘙癢是由於炎症性滲出物對肛門的刺激引起的,患者肛門常較正常人潮濕。
4、反射性疼痛
肛竇炎常出現反射樣疼痛,可通過陰部內神經和第三、四骶神經向尿生殖器部反射,通過髂腹下神經和肛尾神經向骶骨和尾骨反射,或通過坐骨神經向下肢反射。它還可以引起消化道症狀,如消化不良、矢氣多或便秘等。
診查要點
診斷依據
1、肛門部墜脹,排便時肛門輕微脹痛,肛門部潮濕瘙癢或有少許粘液流出。
2、肛門指檢時有緊縮感,肛竇處有壓痛。
病證鑑別
1、肛隱窩炎與肛裂
肛隱窩炎肛門部墜脹,排便時肛門輕微脹痛,肛門部潮濕瘙癢或有少許粘液流出。而肛裂以肛門周期性疼痛、便秘、大便帶血為主症。其疼痛程度較肛隱窩炎重,疼痛時間亦較長。
2、肛隱窩炎與肛周膿腫
肛周膿腫是肛隱窩炎進一步發展的結果,主要表現為肛周疼痛,逐漸加重,釀膿時呈雞啄樣痛,伴惡寒發熱等症,血常規檢查白細胞明顯增多,中性粒細胞亦升高。
相關檢查
診斷本病還可依據進行肛門指檢:表現為時有緊縮感,肛竇處有壓痛。還可查肛鏡:鏡下可發現肛竇、肛門瓣和肛乳頭紅腫,並有少許膿性分泌物從肛竇溢出。
辯證論治
辯證要點

治療原則
本病應以清熱利濕為治療原則。肛竇內已成膿者,或伴有肛乳頭肥大、隱性瘺(內盲瘺者),宜行手術治療。
證治分類
濕熱下注證
主證:肛門墜脹或瘙癢不適,或灼熱疼痛,大便時疼痛加重,肛門潮濕;小便黃,口乾口苦,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清熱利濕。
代表方:止痛如神湯加減。
常用藥:秦艽、桃仁、皂角子、蒼朮、防風、黃柏、當歸、 澤瀉、檳榔、熟大黃。
其他療法
1、切開引流法:適用於單純性肛隱窩炎已成膿者;或有隱性瘺者。
2、切除法:適用於本病伴有肛乳頭肥大者。
3、熏洗法:用苦參湯等煎水熏洗坐浴,每天2次,
4、塞藥法:用痔瘡栓,每天坐浴後塞入肛內,每天2次。或用紅油膏、九華膏等搽入肛門。
轉歸預後
本病若早期診斷,病情輕者,正氣較強,及時治療,一般預後良好。若患者病情較重,正氣較虛弱,拖延治療,部分患者可並發肛周膿腫證。
預防調護
1。 保持大便通暢,定時排便,及時治療急慢性腸道炎症。
2。 少食辛辣、刺激、炙煿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