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佛教認為,佛菩薩或高僧大德圓寂後,可得舍利。《玄應音義》載:“舍利有全身、碎身之別”。全身舍利即是指高僧示寂後,其身體經久不爛,常保原形而栩栩如生者。碎身舍利指高僧大德荼毗後之遺骨。我們所說的肉身佛就是佛教所說的全身舍利。《金梵明經》載:“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難可得,最上福田”。戒定慧之所熏修,就是佛教對肉身不爛的解釋。
道教則稱為仙蛻,認為靈魂得道,而遺體如同蟬蛻一般可以保存。
形成原因
修行結晶
縱觀現存的肉身菩薩,其生前無一不修持嚴謹。他們雖表現各異,有的深山苦修;有的入世行醫;有的瘋傻顛倒相;有的治身心於一處,一站就是三年。雖然他們修行的方式不一樣,但都應機說法,利樂眾生,外現凡行,記憶體清淨。
由於他們嚴謹的修持,使他們的心體廣大,內心清淨。心無污染,行為自然高尚,他們的身體機能也隨之發生了變化,潛能顯現,靈異顯現,有的能示現神通。這種身心的變化,是無比複雜而神奇的,戒定慧之所熏修,是佛教對肉身菩薩現象的基本解釋。嚴謹的修持,是肉身不爛的主要原因。
修行者的願心
在教內,修持嚴謹的高僧大德非常多,但肉身菩薩為什麼這樣少呢?這與修行者的願心有直接的關係。
許多高僧在圓寂時。囑咐將遺體火化。他們認為,人死後“四大皆空,不著於相,留個臭皮囊乾什麼?”這是大多數修行者的觀點。
至於這些肉身菩薩,他們在圓寂前囑咐保留遺體,完全是慈悲度生的願心。八萬四千法門度八萬四千種眾生,這些肉身菩薩在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共願之中,又發下別願,留此肉身,以身弘法,以身說教,以身度塵,這是接引眾生的一種方便。因為有些人,在看到木雕泥塑的佛菩薩時,不能產生恭敬心,認為那是假的,但在看到肉身菩薩時,覺得可親可近,內心震撼,認為那是真的,願意供養皈依。所以有些高僧在圓寂之前,發願要留下肉身,順應眾生,正因為如此,從古到今。肉身菩薩不斷出現。
製成與保存方法
有媒體報導稱,得道高僧在坐化之前服用防腐草藥,可致屍體千年不腐。也有媒體報導稱,肉身佛的形成與僧人圓寂後的處置方式有關,如1954年,慈航菩薩圓寂,弟子遵其遺囑,將放進缸里,人呈跏趺盤坐,並在座下及全身周圍,墊上炭屑和石灰,然後在上面再倒扣一個同樣的缸密封。三年後開缸,缸里出現了一汪水,肉身完整,並舉行裝金的工作,此為台灣第一尊肉身菩薩。福建泉州文史研究者朱彩雲介紹,在閩南,和尚或“菜姑”死後,由於顏面如生,肉身不腐,肉身被人們加以泥塑成佛像。一般情況下,其人死之前,感覺大限將臨,會先開始不吃不喝,或吃喝得極少,體重銳減,身體消瘦。死後,肉身風乾,腦、內臟除去,再加上各種民間流傳的防腐處理,塑成雕像。
朱彩雲說,當年有專家曾向她介紹,為了讓屍體不腐,古人會特意用漆、紗布、桐油灰等密封十八層。此外,也有專家認為,肉身塑像一般在外面用正漆,肉身隔絕了空氣,如果沒有遭到人為破壞,保存千年是沒有問題的,加上日常有香燭的供奉薰陶,“肉身佛”更不易變質。
知名大師
中國佛教史上著名的肉身佛,近代以前有惠能大師與石頭希遷,近代則有慈航法師與月溪法師;而日本佛教真言宗十分倡導即身成佛,不少寺廟中都有被供奉的肉身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