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聯珠紋,又稱“連珠紋”、“毬路紋”,中國傳統裝飾紋樣之一。新石器時代彩陶中已有之,盛行於唐代。是傳統裝飾紋樣的一種。最早出現於北朝,唐代時最為流行。
聯珠紋是在圓適合紋樣的圓邊飾以一圈小圓點,如同聯珠,故名。
圖案的形式是在大圈中裝飾環狀圓點串珠,圈內裝飾對稱或單個的紋樣。這種圖案較明顯地受波斯裝飾藝術的影響,是傳統圖案吸收外來文化藝術營養的結果。
種類
1、西晉青瓷上的戳印花紋。通常由花蕊紋並列連線組成,也有少數簡化為圓圈紋。主要裝飾在帶狀紋的上下兩端,或文飾邊緣。
2、一種作為花紋框線的圓珠紋。這種圓珠紋是與花紋同時在印模中出現,或作為貼畫,或者名片相接成型,在隋唐時代的青、白釉瓷器上十分流行。
3、源於波斯薩珊,6世紀中期出現在中國,7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最盛,8世紀初淡出中國,一種絲綢裝飾,典型為連珠圈,圈內主要紋樣的構圖方式與產地相關係,若此紋樣為單獨紋樣,則其產自西北或中亞地區,若為對稱紋樣,則產自華夏文明中心區。
裝飾
聯珠紋是在團紋的四周邊飾以若干小圓圈,如同聯珠而得名,在一圓形中間安置主題紋樣,主題紋樣一般為動物、人物、花朵、或只取動物頭部,或成雙成對的動物,周圍用圓環圍繞,形似一串聯珠,故稱聯珠紋。古代紋樣的樣式之一。
在圓輪的邊緣飾以圓點串珠,成聯珠而故名。圓輪中間常飾以立雁、立鳥、豬頭、獅子馬、騎士等。這些紋樣有的是單獨形象,有的則兩兩對稱,所以有時稱為聯珠對鳥紋或聯珠對獸紋,或以圓輪內紋樣稱謂,如“四騎士”紋。在圓與圓相接處,常用朵花壓疊。圓輪外面的空間用四出菱形瑞花紋填飾。
唐代畫家閻立本《步輦圖》中描寫了唐貞宗十四年(公元640年)吐魯番贊普為求婚於文成公主派祿東贊到長安晉見太宗,使者身穿小袖錦袍。
影響
與中國古代織造技術
中國古代織物的紋樣豐富多彩,其中由薩珊波斯傳入的聯珠紋織物因其閃耀著異域的獨特光彩,格外的引人注目。在這種外來紋樣的影響下,唐代逐漸發展起豐富多彩的聯珠紋織物紋樣及其變種紋樣,改變了以往幾何、動植物、雲氣等紋樣,從寫意向寫實發展。唐代可謂中國古代織物紋樣大爆炸的時代,特別是聯珠紋織物紋樣對後世織物紋樣的影響甚大,它雖源自外域,卻在中國不斷發展和創新,形成了中國獨特的織物紋樣。
相關文物
百獸紋大魚缸
尺寸/規格:口徑45厘米,高19.5厘米,足徑36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