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福塔

聚福塔

聚福塔,位於海虞鎮殿山之巔,始建年代無考。本為七級磚塔。至民國初,只剩底層。至1940年,里人重建,塔身縮小,改為五層。七十年代全毀。1992年至1993年,原福山鎮政府向社會各方募集經費於原址重建,塔身共七層,高23米,結構堅固,外觀壯麗。

基本信息

介紹

聚福塔,是原福山鎮(現屬海虞鎮)的歷史古蹟景點之一,建於殿山之巔。相傳最早的聚福塔系七級磚塔,內有石級可達塔頂。每塊塔磚之一端,均有“聚福塔”三個正楷字。

古老的聚福塔建於何時?舊志無載。當地有兩種傳說:一說建於南宋,與梅李聚沙塔為同一時代先後之建築,宋人為鎮風水“聚福”而建塔,1968年在山南下坡出土的“石龍”和兩個石雕“弄潮兒”也被初證為南宋之物。另一說是明嘉靖年間為防倭寇騷擾而造塔?虻校?聚福塔實為“?虻興?”,同時也是長江行船進福山港的指示標誌。以上兩說,似以前者物證較多,且梅李“聚沙”,福山“聚福”,塔名似有關聯,故宋建之說較為可信。但究屬何時所建,尚待進一步考證。

聚福塔歷經風雨滄桑,至清末民初,塔已只剩底層,鄉人稱之為“塔幢”。直到1940年,里人拆除殘塔,重建磚塔於原址,但塔身縮小,且改為五層。底層可出入,上層不通。到1978年,完全塌毀,只剩廢墟一堆。有“聚福塔”字樣的塔磚也散失幾盡。

八十年代前期,原福山鎮經濟一度發展較快,民間醞釀重建聚福塔,並得到村民及部分村幹部的支持。原福山鎮黨政主要領導也有此意,但百業待興,一時難以決定。經過一段時間的反覆考慮,終於在1992年福山鎮九屆四次人民代表大會上作出重建聚福塔的決議。隨即建立了以黨政主要領導和退休幹部為正副組長的籌建領導小組,明確具體籌建工作由老幹部活動室和老年協會負責。

籌建組成立後,立即著手查檔案、訪故老、看塔形等一系列調研工作。確定了“恢復七層原貌,適當配設新景,經費量力而行”的原則。明確經費來源以社會募集為主,不足部分由財政撥款,但須節約辦事,量力而行。原則既定,籌建組隨即聘請原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工程師進行設計,制訂了以七層磚塔、中室架梯直達塔頂、各層均可瞭望長江美景及四方風光的設計方案,從鎮建築站選拔木工邵金華、泥水匠戈水保、潘發口男等能工巧匠負責施工。與此同時,在老同志帶領下,由十二名退休幹部分工負責,向社會各方募集建塔經費。時值盛夏,老同志們揮汗奔真走於各村和各企事業單位之間,經過他們的反覆宣傳,使大多數幹部民眾對人代會決議重建聚福塔是一件為地方增光添彩、順人心合民意的功德之舉有了共識,於是紛紛回響,自願樂助。三個多月中,共募集到34.16萬元。其中募助5千元以上的單位有23個,募助5百元以上的個人5名。

經費募集甫告段落,籌建組即抓住天高氣爽的金秋時節,鑿石修路,購買和運輸建築材料,並在南山坡用推土機開出一大片平地堆放建材。10月初,在原塔基破土動工。先清除五層塔基的殘渣剩石,開挖出七層塔基的大石原基,即按此規模灌注混凝土建造塔基。底層高出地面部分即以原塔殘存塔磚砌造,其餘直至頂層,均用新磚砌築,外塗以黃色。建成的塔高23米,每層均以琉璃瓦鋪蓋塔面。塔中設角鋼結構樓梯,可直達塔頂。塔頂中央裝設避雷針,有一銅棒直插塔底;外飾圓形環,頂端成葫蘆狀。塔身結構堅固,外觀壯麗。

塔建成後,又在塔西南約30米處的原三茅宮(元至正年間建,又稱三茅殿)舊址平地建造涼亭二座,並利用南坡堆放材料的平地建一茶室。這些工程於1993年10月竣工,總投資34萬多元。竣工後,又立重建聚福塔碑和募助碑各一方,以志其事。成塔以後,雖在山坡和山頂種植花草樹木,但疏於管理,未成園景,而五、六十年代栽植的松雜樹木已鬱鬱蒼蒼,滿山一片濃綠。

塔下南坡原有建於宋代的東嶽廟舊址,近年已有鄉人集資建造“福港禪院”,為常熟佛教協會闢為宗教活動場所。山下海虞公路已在1998年延伸至塔下,並一直向西延伸,與張家港市妙橋鎮公路接通,交通可稱便利。但上塔山路石級陡且狹小,山上也缺乏配套景點,有待開發改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