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作曲家。1835年10月9日出生於法國巴黎,父親出身於諾曼第附近的貧苦農家,母親是水彩畫家。父親在聖-桑兩個月大時去世,聖桑由母親和伯母共同撫養,伯母是音樂家,於聖桑兩歲半時開始教他彈琴。
聖-桑擁有驚人的音樂天份,五歲時寫出附有鋼琴伴奏的歌曲,七歲開始跟隨史塔馬替學琴,並和馬雷登學作曲,十歲時和比利時的小提琴家貝塞姆斯合作演出貝多芬的小提琴奏鳴曲,幾個月後更舉辦首次鋼琴獨奏會,演奏曲目包括巴赫、韓德爾、莫扎特及貝多芬等人的作品。1848年進入巴黎音樂院選修風琴和作曲,隔年獲得院中風琴比賽第二名,1851年更獲得首獎。
1852年首次競爭羅馬大獎時失利,不過稍後以一首聖賽酉里頌歌得到巴黎聖賽西里音樂協會首獎,該曲並於同年十二月演出。
這一年聖桑還認識了李斯特,兩人結為好友,李斯特的音樂對聖-桑日後的創作影響很大。1853年從音樂院畢業,第一份工作是到聖梅麗教堂擔任風琴師。1853 年發表第一號交響曲,1856 年完成第二首交響曲,不過後來他卻捨棄了這首曲子。
1857年獲聘為瑪德林大教堂風琴師,1861 年出任尼德麥爾音樂學校鋼琴老師,這是聖桑一生中唯一從事的正式教職,佛瑞當時便曾受教於聖-桑門下。
1864年第二度角逐羅馬大獎再次失敗。1865 年完成第一部歌劇,之後又陸續寫了《黃衣公主》等幾部歌劇,不過初演時成績都不理想。1868 年獲頒法國政府榮譽勳章,表彰他對法國樂壇的貢獻。
1875年聖-桑寫了最著名的歌劇《參遜與黛麗拉》,不過遭巴黎歌劇院拒演,首演拖至1877年在李斯特的支持與指揮下於威瑪演出。
1875年結婚,婚後三年的某一天長子不慎從窗台上落地身亡,幾個星期後次子也突然夭折。接連失去兩個孩子,他認為是因妻子疏於照顧,因此決意不再與妻子共同生活。同年聖桑利用和妻子度假的機會偷偷地溜走,妻子發現聖桑失蹤後以為是發生了意外,幾天后收到了聖桑來信表示決定永遠不再回到她身邊了。
1881年聖-桑入選為法國國家藝術院院士,巴黎的各大歌劇院才開始主動表示樂意演出他的歌劇作品。1883年,歌劇亨利八世首先登場,1892年參遜與黛麗拉也終於在巴黎演出,極為成功。
1886年完成了C小調第三號交響曲,由倫敦愛樂交響樂團舉行首演,是聖-桑為了追念李斯特而寫的作品,除了在結構上與傳統交響曲不同外,更別出心裁的運用鋼琴與管風琴。這首曲子推出後大受歡迎,成了聖桑所有作品中最常被演奏的曲目。
1893年獲英國劍橋大學頒贈榮譽音樂博士學位,事實除了音樂外,聖桑也曾深入鑽研天文學和物理學,是位業餘科學家。此外他也寫詩、寫劇本、寫評論文章,寫哲學著述,而且精通多種語言,所以聖桑在音樂家當中可算是最博學的一位。
聖桑一生酷愛旅行,足跡遍布全球,他曾數度旅居北非,而阿爾及利亞組曲及非洲幻想曲就是描寫他對北非的印象,另外他也曾訪問中南半島。1906年聖桑首次造訪美國,並舉行了多場音樂會。1916年應法國政府邀請,代表法國出席在舊金山舉辦的巴拿馬-太平洋博覽會,二度游美,此行他還順道遊歷了南美洲各國。
1920年,85歲的聖-桑仍然到希臘及阿爾及利亞旅遊。1921年冬天前往阿爾及利亞避寒,卻突然去世於異鄉,遺體被運回巴黎安葬,葬禮極為盛大而隆重。
法國作曲家卡米爾·聖-桑五歲開始作曲,十一歲即以鋼琴家姿態登台演出,十三歲進巴黎音樂學院學管風琴和作曲,後在教堂任管風琴手,其中有四年在尼德梅耶爾音樂學校教鋼琴。
1877年辭去教堂的職務,埋頭作曲。他是法國民族音樂協會的創始人之一,積極從事音樂活動,又以鋼琴家和指揮家身份到各國演出。其創作技巧純熟,作品數量超過一百七十部,幾乎涉及每個音樂領域,旋律流暢,和聲典雅,結構工整,配器華麗,色彩豐富, 通俗易懂,但某些作品過於追求表面的華彩效果,質量不勻。
其代表作有管弦樂組曲《動物狂歡節》、交響詩《骷髏之舞》、《第一大提琴協奏曲》和小提琴與樂隊的《引子與迴旋隨想曲》等。
一、絕無僅有的音樂天才聖-桑也是一位音樂神童,而且堪稱空前絕後:他剛剛兩歲半,就開始學習鋼琴;三歲生日剛過,他就寫出了第一首鋼琴小品;七歲時,他已正式從師學習作曲了;十歲的聖-桑,已經開了個正式的演奏會,這時的他竟然能夠不看譜就背奏貝多芬的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中任意一首。他還是一個能夠“一心二用”的人,例如他經常一邊搞配器,一邊同別人閒聊,兩不耽誤。奇怪的是,聖-桑曾兩次去爭取羅馬獎,但都遭到失敗。他竟然輸給了今天已幾乎被人們全部忘記的一些音樂家。
二、聖-桑與各個時期的音樂家們青年時代的聖-桑,才華得到許多前輩的賞識。柏遼茲稱讚他為“無所不知,缺少的不過是一點點實際經驗”;李斯特聽過聖-桑在管風琴上的即興演奏之後,竟稱他為“世界上最偉大的管風琴家”。
不管是否有“言過其實”之嫌,但青年聖-桑超凡的才華是可以肯定的。中年時代的聖-桑,十分支持新人、新作。他是當時法國音樂家中推崇華格納歌劇的第一人, 而穆索爾斯基的《鮑里斯·戈多諾夫》的總譜,也是聖-桑最先從俄國帶回法國的。可以說,印象主義 音樂能產生在法國,聖-桑功不可沒。
然而有趣的是,晚年的聖-桑變得十分守舊,他對印象主義音樂大加貶斥。有一次,聖-桑聽了德彪西的音詩《牧神午後》之後說:“聽起來是好聽的,但它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音樂。如果它也可以算作音樂,那么調色板也可以算作一幅畫了。”聖-桑不僅無法容忍德彪西,而且對二十世紀先鋒派音樂亦心存偏見。斯特拉文斯基的舞劇《春之祭》初演之時,特意到場的聖-桑竟立刻離席而起, 拂袖而去。
名人軼事
聖桑也是一位音樂神童,而且堪稱空前絕後:他剛剛兩歲半,就開始學習鋼琴;三歲生日剛過,他就寫出了第一首鋼琴小品; 七歲時,他已經正式從師學習作曲了;十歲的聖-桑,已經開了個正式演奏會,這時的他竟然能夠不看譜就背奏貝多芬的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中的任意一首。他還是一個能夠“一心二用”的人,例如他經常一邊搞配器,一邊同別人閒聊,兩不耽誤。奇怪的是,聖-桑曾去爭取羅馬獎兩次,但兩次都失敗了。他竟然輸給了今天已幾乎被人們全部忘記的一些音樂家們。
青年時代的聖-桑,其才華得到許多前輩的賞識。柏遼茲稱讚他為“無所不知,缺少的不過是一點點實際經驗”;李斯特聽過聖-桑在管風琴上的即興演奏之後,竟稱他為“世界上最偉大的管風琴家”。不管是否有“言過其實”之嫌,青年聖-桑那超凡的才華是可以肯定的。中年時代的聖-桑,十分支持新人新作。他是當時法國音樂家中推崇華格納歌劇的第一人,而穆索爾斯基的《鮑里斯·戈多諾夫》的總譜,也是聖-桑最先從俄國帶回法國的。可以說,印象主義音樂能產生在法國,聖-桑功不可沒。
然而有趣的是,晚年的聖-桑變得十分守舊,他對印象主義音樂大加貶斥。有一次,聖-桑聽了德彪西的音詩《牧神午後》之後說:“聽是好聽的,但它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音樂。如果它也可以算作音樂, 那么調色板也可以算作一幅畫了。”聖-桑不僅無法容忍德彪西,對二十世紀先鋒派音樂亦心存偏見。 斯特拉文斯基的舞劇《春之祭》初演之時,特意到場的聖-桑竟立刻勃然而起,拂袖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