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桑交響詩研究

內容介紹法國作曲家聖-桑的交響詩創作在交響詩藝術史上占有一席顯著的地位。 全文共分為五章,研究內容涉及聖-桑四部交響詩的創作歷程、創作動因、神話題材的溯源與解讀、音樂語言特徵,以及由這些內容所延伸開來的有關聖-桑對標題音樂、神話題材與歷史題材、音樂形式的看法、聖-桑音樂藝術觀的美學淵源等。 2003年考入上海音樂學院攻讀研究生,師從錢亦平教授,分別於2006年獲碩士學位(作品分析方向),2009年獲博士學位(外國作曲家與作品研究方向)。

內容介紹

法國作曲家聖-桑的交響詩創作在交響詩藝術史上占有一席顯著的地位。聖-桑的作品不僅推動了這一富於藝術新意的音樂體裁在法國的普及,影響到法國器樂音樂的發展進程,而且使巴黎成為繼波西米亞、俄羅斯之外這一新型藝術形式的又一薈萃之地。本論文立足於多重視角對聖-桑的交響詩進行綜合性的分析和探究。全文共分為五章,研究內容涉及聖-桑四部交響詩的創作歷程、創作動因、神話題材的溯源與解讀、音樂語言特徵,以及由這些內容所延伸開來的有關聖-桑對標題音樂、神話題材與歷史題材、音樂形式的看法、聖-桑音樂藝術觀的美學淵源等。第一章關注的是聖-桑創作交響詩時所面臨的社會-歷史環境、交響詩藝術的語境、作曲家的生活情境以及創作背景和歷程等;第二章論述了聖-桑交響詩中神話故事的原始根基,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究聖-桑在這些神話人物的形象、情節的取捨過程中所融入的審美傾向以及個人的哲學理念;第三章以論述交響詩中樂思展開為基點,探討這些核心樂思在橫向鏇律、縱向織體、以及縱橫網路形態的多態展開中所呈現出的動態形式美感;第四章通過對交響詩整體結構特徵的分析與歸納,揭示運用單軸心、雙軸心對稱結構、斐波那契數列等寫作技術在聖-桑交響詩中所形成的形態特徵和內容意涵,並展示作曲家對靜態形式結構的高度關注和藝術處理;作為總結性的思考,第五章在前四章的基礎上,結合闡述聖-桑對標題音樂、音樂形式等問題的獨特看法,反思聖-桑個人美學立場——“音樂是一種形式藝術”對其交響詩的創作動因、題材選擇、音樂技法等所施予的深刻影響。

作者介紹

王旭青,文學(音樂學)博士,現為杭州師範大學音樂學院副教授。2000年畢業於杭州師範學院音樂系,獲學士學位。2003年考入上海音樂學院攻讀研究生,師從錢亦平教授,分別於2006年獲碩士學位(作品分析方向),2009年獲博士學位(外國作曲家與作品研究方向)。曾獲上海市優秀博士論文(2010),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獎二等獎(2009),浙江省社科聯第三屆社科研究優秀成果獎三等獎(2011),中國教育學會理論作曲學術委員會舉辦的“2010學術論文與藝術歌曲評比”教師組學術論文一等獎等。出版有《理查?施特勞斯交響詩研究:語境?文本?音樂敘事》、《交響音樂鑑賞》(合著)、《單簧管》、《環球經典名曲導讀:R.施特勞斯》等;在《音樂研究》、《中國音樂學》、《音樂藝術》、《黃鐘》等音樂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聖-桑交響詩中的結構特徵”、“論聖-桑的音樂形式觀”、“理查?施特勞斯交響詩中的主題發展及其音樂敘事”、“理查?史特勞斯交響詩中的音樂敘事理路研究”、“音樂敘事學的歷史軌跡”等。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課題(2010)、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2010)、浙江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2009)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