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聖佛山位於沂源縣城東北30公里處的石橋鄉和張家坡鄉,海拔683米,面積18平方公里。該景區是教育與勞動、農科教、旅遊與生態環境保護相結合的自然山水科教基地景區,也是高效、生態、觀光農業相結合的科學實驗、示範、推廣基地,集自然資源、自然環境、科教成果、生態保護展示於一體,以“勞動、創造、育人”為宗旨,對中小學生進行德、智、體、美、勞全面教育,以提高中小學生在農業、生態、科技旅遊等方面的素質。景區內有大面積的花崗岩石林和石景、瀑布,環境優美,景觀豐富,是農業生態觀光及休閒、度假、感受自然的理想佳境。主要景點包括素質教育基地和下水簾瀑布。
景區
聖佛山景區現為國家AA級旅遊景區,由上下水簾、聖佛嶺、佛首崖三部分組成,因其山之秀、水之韻、石之怪而獨具特色。
景區內群山連綿,植被茂密,溪流眾多,瀑布飛瀉,其中上下水簾相距2500多米,由數百個水簾連環相疊而成,景象壯觀;景區內發育有大面積的裸露變質花崗岩、片麻岩,形成眾多的奇石怪石景觀,是“山東省境內最大的怪石區”。
交通
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優越。博沂路、石香路縱貫全境,新規劃的青紅高速公路將在境內穿過.青紅高速公路於2005年動工建設,2007年建成通車,鄉境內有兩齣入口;景區北部有水泥路面與石橋鄉連線,南部有車道通過錯石村與博沂路接通,景區內有砂石土路通往山下各景點,交通十分便利,是理想的投資區域。
傳說
大凡文化名山,無不伴生一些美麗的傳說。關於聖佛山的傳說比比皆是,小白龍布雨救民、官財洞求官得財、百花仙子播種花草等等,眾說紛紜,傳播甚廣。
1939年6月,時任國民黨山東省政府主席的沈鴻烈,在當時的省政府駐地沂源東里店被日軍轟炸後逃亡,先後逃到石橋鄉黃安峪村、茶峪村、關河峪村,最後到了他認為最安全的聖佛山上水簾避難。沈鴻烈在此平安居住一月有餘,對日寇的殘暴行徑憤恨至極,又常於溪水邊捉到大如茶碗的野生螃蟹,觸景生情,寫下了著名的抗日詩句:兩眼朝天八足平,一出母胎會橫行,時常躲在陰暗處,終有一日油鍋烹。沈鴻烈把螃蟹比作日寇,以詩明志,道出了與日寇不共戴天的仇恨,體現了民族氣節。在聖佛山,因戰爭而留名的歷史人物和文化風景還有吳化文、將軍帽、鑽天崮等等,都是彌足珍貴的歷史文化資源,是聖佛山作為歷史教材的寶貴資料。
文化
在聖佛山眾多的文化記載中,最具文化意義的當屬閔仲在此講學的故事。閔子騫、仲由(即子路)是孔子的得意門生,閔子騫因不滿魯國權臣胡作非為而辭官,隱居到汶水之濱,後應仲由之約到沂河之源的東里東寺,在此讀書、講學、會友、休閒。夏日,兩人慕名登上聖佛山,鳥瞰群景,但見壁立千仞、怪石嶙峋、飛瀑如練、群峰環翠,景色美不勝收。特別是上下兩掛瀑布上水簾、下水簾,似白練懸于山岩,清泉奔流不息,堪稱人間絕景。整個山勢,恰如神佛正襟危坐,肅穆威嚴。兩人被山水景色吸引,便在山腳下人家留宿。次日,村裡的人們得知是兩位博學的先生到此,就相約在下水簾東側建起草堂,讓他們居住,遊覽美景。兩人醉心於山水美景和淳樸情誼,一住就是數日,日日開課講學,會見文朋師友,留下了許多以文會友、弘揚和傳播儒家文化的感人故事。
作用
聖佛山素質教育基地面積7平方公里,建有勞動教育綜合教室公寓,禽、畜養殖場14間,魚池2個;栽植乾鮮果木及花卉37個品種12100餘棵;開闢花卉、葡萄、藥材、銀杏等繁育苗圃,對山上自然植物進行分科嫁接實驗,基本上達到種植品種新、優、特,栽植油桃、李子等乾鮮果16個品種42700棵,育苗6個品種125800棵,栽植銀杏、柏樹等綠化樹木52000棵,引進牡丹等72個品種5530棵,為全縣發展高效農業提供實驗、示範和推廣模式。每年各地中小學生都來此接受勞動實踐教育,使該基地向著“中小學生的勞動實踐教育基地、成教學校實驗示範推廣基地、旅遊觀光基地、教師度假休閒基地、自然資源展示與生態保護基地”等多功能、綜合型的規模和效益發展。1998年本基地被確定為“中央教科所聖佛山勞動基地”、“中國教育學會國際青少年生命樹中心直屬基地”和沂源縣科委“農科教結合示範基地”。同時還建設基地山門、各類標誌牌、輸電線路、上山道路等基礎設施。目前已形成“山頂松戴帽、刺槐圍山腰、乾鮮果林在山腳”、擁有觀賞林、科研林、生態林和紀念林等多功能的立體生態開發體系。
下水簾瀑布位於聖佛山素質教育基地南部,是山間溪流匯於深潭並有懸崖跌落形成。瀑布長約100米,寬20餘米,落差30多米,水流清澈透明,急流飛濺,聲震峽谷,蔚為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