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別要點
生物學特性
一年生草本,種子繁殖。 6~9月屢見幼苗,花期7~9月,果實8月逐漸成熟。
分布與危害
分布於浙江、江蘇、河南、河北南部、陝西、甘肅南部等地。生於濕地或稻田中,為水稻田及其他淺水田的雜草。
生境分布
喜生於水稻田中及潮濕的地方。
採集加工
夏、秋季採收洗淨,切碎,鮮用或曬乾。
性味
功能主治
1. 健脾利濕,行氣散瘀。主治脾虛厭食,胸膈滿悶,急慢性膀胱炎,婦女帶下,跌打瘀腫作痛。《中華本草》
2. 治急慢性膀胱炎,白帶過多。《全國中草藥彙編》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2~24g,鮮品可用至30g;或泡酒。
附方
1. 治脾虛厭食:
鮮草每次30g,生蔥3株。合煎飲。連服2~3次。
2. 治胸脅塞悶:
乾草研末,每次6g。泡酒服。連服4~5次。
3. 治胃冷吐蛔:
鮮草每次30g(乾者5g),合生薑3片,紅棗5枚。水煎服。
4. 治跌打損傷瘀血作痛:
乾草研末,每次9g。泡酒服,連服3次。(1~4方出自《泉州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