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植物的六大器官之一]

葉[植物的六大器官之一]

葉,是維管植物營養器官之一。其功能是進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物,並有蒸騰作用,提供根系從外界吸收水和礦質營養的動力。有葉片、葉柄和托葉三部分的稱“完全葉”,如缺葉柄或托葉的稱“不完全葉”;又分單葉和複葉。 葉片是葉的主體,多呈片狀,有較大的表面積適應接受光照和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及水分蒸散。富含葉綠體的葉肉組織為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表皮起保護作用,並通過氣孔從外界取得二氧化碳而向外界放出氧氣和水蒸氣;葉內分布的維管束稱葉脈,保證葉內的物質輸導。葉的形狀和結構因環境和功能的差異而有不同。

形態特徵

葉片

葉[植物的六大器官之一] 葉[植物的六大器官之一]

葉片的表皮由一層排列緊密、無色透明的細胞組成。表皮細胞外壁有角質層或蠟層,起保護作用。表皮上有許多成對的半月形保衛細胞。

位於上下表皮之間的綠色薄壁組織總稱為葉肉,是葉進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場所,其細胞內含有大量的葉綠體。大多數植物的葉片在枝上取橫向的位置著生,葉片有上、下面之分。上面(近軸面、腹面)為受光的一面,呈深綠色。下面(遠軸面、背面)為背光的一面,為淡綠色。因葉兩面受光情況不同,兩面內部的葉肉組織常有組織的分化,這種葉稱為異面葉。

葉片切面圖 葉片切面圖

許多單子葉植物和部分雙子葉植物的葉,取近乎直立的位置著生,葉兩面受光均勻,因而內部的葉肉組織比較均一,無明顯的組織分化,這樣的葉稱等面葉,如玉米、小麥、胡楊。在異面葉中,近上表皮的葉肉組織細胞呈長柱形,排列緊密整齊,其長軸常與葉表面垂直,呈柵欄狀,故稱柵欄組織,柵欄組織細胞的層數,因植物種類而異,通常為1~3層。靠近下表皮的葉肉細胞含葉綠體較少,形狀不規劃,排列疏鬆,細胞間隙大而多,呈海綿狀,故稱海綿組織。

葉柄

葉柄是葉片與莖的聯繫部分,其上端與葉片相連,下端著生在莖上。通常葉柄位於葉片的基部。少數植物的葉柄著生於葉片中央或略偏下方,稱為盾狀著生,如蓮、千金藤。葉柄通常呈細圓柱形、扁平形或具溝漕。

托葉

托葉是葉柄基部、兩側或腋部所著生的細小綠色或膜質片狀物。托葉通常先於葉片長出,並於早期起著保護幼葉和芽的作用。托葉一般較細小,形狀、大小因植物種類不同差異甚大。

在有些植物中,托葉的存在是短暫的,隨著葉片的生長,托葉很快就脫落,僅留下一個不為人所注意的著生托葉的痕跡(托葉痕),稱為托葉早落,如石楠的托葉。有些植物的托葉能伴隨葉片在整個生長季節中存在,稱為托葉宿存,如茜草、龍芽草葉柄基部有一對葉片狀的托葉始終存在。

顏色

高等植物中主要含有葉綠素和類胡蘿蔔素等,它們的比例和對光的選擇性吸收形成了葉子的顏色。

大多數植物的葉子含葉綠素最多,因此它們是綠色的。但也有些植物的葉子是其他顏色,如天麻、秋海棠的葉是紅色的,這是因為它們的葉片中除含葉綠素外,還有類胡蘿蔔素或藻紅素的緣故。花青素能使葉片變紅。當秋天來臨時,楓樹、槭樹、烏桕樹、黃櫨樹等的葉因花青素的存在都會變得特別紅。此外,大多數綠葉到了秋天會變色,那是因為秋天的來臨,葉莖逐漸乾枯,葉片中的葉綠素越來越少,樹葉便由綠色變成黃色、紅色或褐色,最終飄落。

生長旺盛的葉子大都是碧綠的,衰老的葉子就變得枯黃了。黃櫨、楓樹等的綠葉,到了秋天竟變成猩紅色,而紫鴨跖草的葉子終年都是紫色的。葉子裡除了含有綠色的葉綠素以外,還含有橙黃色的胡蘿蔔素和黃色的葉黃素。通常情況下,葉綠素的含量最多,其他色素的含量少,其他顏色完全被綠色掩蓋住了。葉子就顯出綠色來。不過,葉綠素也有個弱點,那就是容易被破壞。到了秋天,葉綠素忍受不了氣溫一天天下降等因素的影響。葉綠素在葉子裡分解、消失得很快,而胡蘿蔔素和葉黃素則比較穩定,它們終於在秋天“重見天日”了。秋天葉子變黃,就是這個原因。黃櫨和楓樹等的葉子,則另有獨特的本領:在氣溫下降,葉綠素分解、消失的時候,葉子裡面的糖分大量地轉變成紅色的花青素,於是葉子就變紅了。一到深秋,漫山遍野的紅葉,煞是好看。古詩甚至讚譽它是“霜葉紅於二月花”。至於紫鴨跖草、紅莧等植物,葉子裡面的花青素始終占優勢,完全遮蓋了其他色素的顏色,所以它們常年都是紫紅色的。

形狀

1.葉片:葉片的形狀,即葉形,類型極多,就一個葉片而言,上端稱為葉端,基部稱為葉基,周邊稱為葉緣;貫穿於葉片內部的維管束則為葉脈,這些部分亦有很多變化。

(1) 葉形:即葉片的全形或基本輪廓,常見的有:

葉形 葉形

倒寬卵形:長寬近相等,最寬處近上部的葉形(如玉蘭)。

圓形:長寬近相等,最寬處近中部的葉形(如蓮)。

寬卵形:長寬近相等,最寬處近下部的葉形(如馬甲子)。

倒卵形:長約為寬的1.5-2倍,最寬處近上部的葉形(如櫨蘭)。

橢圓形:長約為寬的1.5-2倍,最寬處近中部的葉形(如大葉黃楊)。

卵形:長約為寬的1.5-2倍,最寬處近下部的葉形(如女貞)。

倒披針形:長約為寬的3-4倍,最寬處近上部的葉形(如鼠麴草)。

長橢圓形:長約為寬的3-4倍,最寬處近中部的葉形(如金絲梅)。

披針形:長約為寬的3-4倍,最寬處近下部的葉形(如柳)。

線形:長約為寬的5倍以上,最寬處近中部的葉形(如沿階草)。

劍形:長約為寬的5倍以上,最寬處近下部的葉形(如石菖蒲)。

至於為其它形狀的,尚有三角形、戟形、箭形、心形、腎形、菱形、匙形、鐮形、偏斜形等。

葉端 葉端

(2)葉端:即葉片的上端。常見的有:芒尖:上端兩邊夾角小於30”,先端尖細的葉端(如知母、天南星)。

驟尖:上端兩邊夾角為銳角,先端急驟趨於尖狹的葉端(如艾麻)。

尾尖:上端兩邊夾角為銳角,先端漸趨於狹長的葉端(如東北杏)。

漸尖:上端兩邊夾角為急角,先端漸趨於尖狹的葉端(如烏桕)。

銳尖:上端兩邊夾角為銳角,先端兩邊平直而趨於尖狹的葉端(如慈竹)。

凸尖:上端兩邊夾角為鈍角,面臨無端有短尖的葉端(如石蟾蜍)。

鈍形:上端兩邊夾角為鈍角,先端兩邊較平直或呈弧線的葉端(如梅花草)。

截形:上端平截,即略近於平角的葉端(如火棘)。

微凹:上端向下微凹,但不深陷的葉端(馬蹄金)。

倒心形:上端向下極度凹陷,而呈倒心形的葉端(如馬鞍葉羊蹄甲)。

葉基 葉基

(3) 葉基:即葉片的基部。常見的有:楔形:基部兩邊的夾角為銳角,兩邊較平直,葉片不下延至葉柄的葉基(如枇杷)。

漸狹:基部兩邊的夾角為銳角,兩邊彎曲,向下漸趨尖狹,但葉片不下延至葉柄的葉基(如樟樹)。

下延:基部兩邊的夾角為銳角,兩邊平直或彎曲,向下漸趨狹窄,且葉片下延至葉柄下端的葉基(如鼠麴草)。

圓鈍:基部兩邊的夾角為鈍角,或下端略呈圓形的葉基(如蠟梅)。

截形:基部近於平截,或略近於平角的葉基(如金線吊烏龜)。

箭形:基部兩邊夾角明顯大子平角,下端略呈箭形,兩側葉耳較尖細的葉基(如慈菇)。

耳形:基部兩邊夾角明顯大子平角,下端略呈耳形,兩側葉耳較圓鈍的葉基(如白英)。

戟形:基部兩邊的夾角明顯大於平角,下端略呈戟形,兩側葉耳寬大而呈戟刃狀的葉基(如打碗花)。

心形:基部兩邊的夾角明顯大子平角,下端略呈心形,兩側葉耳寬大圓鈍的葉基(如苘麻)。

偏斜形:基部兩邊大小形狀不對稱的葉基(如曼陀羅)秋海棠)。

(4)葉緣:即葉片的周邊。常見的有:

全緣:周邊平滑或近於平滑的葉緣(如女貞)。

睫狀緣:周邊齒狀,齒尖兩邊相等,而極細銳的葉緣(如石竹)。

齒緣:周邊齒狀,齒尖兩邊相等,而較粗大的葉緣(如Nying麻)。

細鋸齒緣:周邊鋸齒狀,齒尖兩邊不等,通常向一側傾斜,齒尖細銳的葉緣(如茜草)。

鋸齒緣:周邊鋸齒狀,齒尖兩邊不等,通常向一側傾斜,齒尖粗銳的葉緣(如茶)。

純鋸齒緣:周邊鋸齒狀,齒尖兩邊不等,通常向一側傾斜,齒尖較圓純的葉緣(如地黃葉)。

重鋸齒緣:周邊鋸齒狀,齒尖兩邊不等,通常向一側傾斜,齒尖兩邊兩邊亦呈鋸齒狀的葉緣(如刺兒菜)。

曲波緣:周邊曲波狀,波緣為凹凸波互動組成的葉緣。(如茄)。

凸波緣:周邊凸波狀,波全為凸波組成。(如連錢草)。

凹波緣:周邊凹波狀,波緣全為凹波組成,(如曼陀羅)。

(5)葉脈:即葉片維管束所在處的脈紋。常見的有:

二岐分枝脈:葉脈作二歧分枝,不呈網狀亦不平行,通常自葉柄著生處發生(如銀杏)。

掌狀網狀脈:葉脈交織呈網狀,主脈數條,通常自近葉柄著生處發出(如八角蓮)。

羽狀網狀脈:葉脈交織呈網狀,主脈一條,縱長明顯,側脈自主脈兩側分出,井略呈羽狀(如馬蘭)。

輻射平行脈:葉脈不交織成網狀,主側脈皆自葉柄著生處分出,而呈輻射走向(如棕櫚)。

羽狀平行脈:葉脈不交織成網狀,主脈一條,縱長明顯,側脈自主脈兩側分出,而彼此平行,並略呈羽狀

(如薑黃)。

弧狀平行脈:葉脈不交織成網狀,主脈一條,縱長明顯,側脈自葉片下部分出,並略呈弧狀平行而直達先端

(如寶鐸草)。

直走平行脈:葉脈不交織成網狀,主脈一條,縱長明顯,側脈自葉片下部分出,並彼此近於平行,而縱直延伸至先端

(如慈竹)。

2. 葉柄:為著生於莖上,以支持葉片的柄狀物。葉柄除有長、短、有、無的不同外,主要有:

(1) 基著:即葉柄上端著生於葉片基部邊緣(馬蘭)。

(2) 盾著:即葉柄上端著生於葉片中央或略偏下方(如蓮)。

3.托葉:為葉柄基部或葉柄兩側或腋部所著生的細小綠色或膜質片狀物。托葉通常先於葉片長出,並於早期起著保護幼葉

和芽的作用。托葉的有無,托葉的 位置與形狀,常隨植物種屬而有不同,因此亦為中草藥鑑定時需要給予適當

注意的形態特徵之一。常見的托葉有:

(1)側生托葉:為著生於葉柄基部兩側,不與葉柄癒合成鞘狀的托葉(如補骨脂)。

(2)側生鞘狀托葉:為著主於葉柄基部兩側,並與葉柄癒合形成葉鞘及葉舌等的托葉(如慈竹)。

(3)腋生托葉:為著生於葉柄基部的葉腋處,但不與葉柄癒合的托葉(如辛夷)。

(4)腋生鞘狀托葉:為著生於葉柄基部的葉腋處,而托葉彼此癒合成鞘伏並包莖的托葉(如何首烏)。

缺裂現象

葉的葉片在演化過程中,有發生凹缺的現象,這種凹缺,稱為缺裂。缺裂通常是對稱的。常見的缺裂有:

1.掌狀淺裂:為葉片具掌狀葉脈,井於側脈間發生缺裂,但缺裂未及葉片半徑1/2的(如瓜木)。

2.掌狀深裂:為葉片具掌狀葉脈,並於側脈問發生缺裂,但缺裂已過葉片半徑1/2的(如黃蜀葵)。

3.掌狀全裂:為葉片縣掌狀葉脈,並於側脈間發生缺裂,且缺裂已深達葉柄著生處的(如大麻)。

4.羽狀淺裂:為葉片具羽狀葉脈,並於側脈間發生缺裂,但缺裂未及主脈至葉緣間距離1/2的(如苣蕒菜)。

5.羽狀深裂:為葉片具羽狀葉脈,並於側脈間發生缺裂,但缺裂已過主脈至葉緣間距離1/2的(如薺菜)。

6.羽狀全裂:為葉片具羽狀葉脈,並於側脈間發生缺裂,但缺裂已深達主脈處的(如水田碎米薺)。

此外,在羽狀缺裂中,如缺裂後的裂片大小不一,呈間斷互動排列的,則為間斷羽狀缺裂;如缺裂後的裂片向下方傾斜,並呈倒向排列的,則為倒向羽狀缺裂;如缺裂後的裂片,又再發生第二次或第三次缺裂的,則為二回或三回羽狀缺裂。

單葉與複葉

葉柄上只著生一個葉片的稱為單葉,葉柄上著生多個葉片的稱為複葉。複葉上的各個葉片,稱為小葉,小葉以明顯的小葉柄著生於主葉柄上,並呈平面排列,小葉柄腋部無芽,有時小葉柄一側尚有小托葉。複葉是由單葉經過不同程度的缺裂演化而來的(如無患子初生葉為全緣單葉,稍後為羽狀缺裂單葉,最後則完全成為羽伏複葉)。已發生缺裂的各個葉片部分稱為裂片,此時各個裂片下尚無小葉柄的形成,所以這種尚無小葉柄的各種不同程度的缺裂葉仍是單葉而不是複葉。複葉具有多個小葉,但在一些種類(如宜昌橙)其小葉有簡化成一枚的趨向,這種只有一枚小葉的簡化複葉,稱為單身複葉。單身複葉是柑桔屬植物的特徵。複葉的種類很多,常見的有:

1.三出掌狀複葉:系由具掌狀葉脈的單外演化而來,有小葉3片(如酢漿草)。

2.五出掌狀複葉:亦由具掌狀葉脈的單葉演化而來,有小葉5片(如牡荊)。

3.七出掌狀複葉:亦由具掌狀葉脈的單葉演化而來,有小葉7片(如天師栗)。

4.一回羽狀複葉:系由羽狀葉脈的單葉演化而來,即通過普通缺裂一次形成)依小葉的奇數或偶數,

以及小葉的數目又有:

(1)一回偶數羽狀複葉:即一回羽狀複葉的小葉片為偶數,也就是頂端小葉為2枚的一回羽狀複葉(如決明)。

(2)一回奇數羽狀複葉:即一回羽狀複葉的小葉片為奇數,也就是頂端小葉為1枚的一回羽狀複葉(如月季)。

(3)一回三出羽狀複葉:即一回羽狀複葉的小葉片只有3枚的一回羽狀複葉(如截葉鐵掃帚)。

5.二回羽狀複葉:亦由具羽狀葉詠的單葉演化而來,即通過普遍缺裂二次形成,亦有偶奇之分。

(1)二回偶數羽狀複葉:即小葉片為偶數,也就是頂端小葉為2枚的二回羽狀複葉(如山合歡)。

(2)二回奇數羽狀複葉:即小葉片為奇數、也就是頂端小葉為1枚的二回羽狀複葉(如丹參)。

6.三回羽狀複葉:亦由具羽狀複葉的單葉演化而來,即通過普遍缺裂三次形成(如唐松草)。

7.多回羽狀複葉:亦由具羽狀葉脈的單葉演化而來,即通過普遍多次缺裂形成(如茴香)。

質地

常見的有以下類型:

1. 革質:即葉片的質地堅韌而較厚(如枸骨)。

2. 紙質:即葉片質地柔韌而較薄(如毛蒟)。

3. 肉質:即葉片的質地柔軟而較厚(如馬齒莧)。

4. 草質:即葉片的質地柔軟而較薄(如薄荷)。

5. 膜質:即葉片的質地柔軟而極薄(如麻黃)。

變態

葉的變態 葉的變態

植物的葉因種類不同與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常產生很多變態,常見的變態有:1.葉柄葉:即葉片完全退化、葉柄擴大呈綠色葉片狀的葉,此種變態葉,其葉脈與其同科植物的葉柄及葉鞘相似,

而與其相應的葉片部分完全不(如阿魏、柴胡)。

2.捕蟲葉:即葉片形成掌狀或瓶狀等捕蟲結構,有感應性,遇昆蟲觸動,能自動閉合,表面有大量能分泌消化液以腺毛或腺體(如茅膏菜)。

3.革質鱗葉:即葉的托葉、葉柄完全不發育,葉片革質而呈鱗片狀的葉,通常被覆於芽的外側,所以又稱為芽鱗

(如玉蘭)。

4.肉質鱗葉:即葉的托葉、葉柄完全不發育,葉片肉質而呈鱗片狀的葉(如貝母)。

葉的變態 葉的變態

5.膜質鱗葉:即葉的托葉、葉柄完全不發育,葉片膜質而呈鱗片狀的葉(如大蒜)。6.刺狀葉:即整個葉片變態為棘刺狀的葉(如豪豬刺)。

7.刺狀托葉:即葉的托葉變態為棘刺狀,而葉片部分仍基本保持正常的葉(如馬甲子)。

8.苞葉:即葉僅有葉片,而著生於花軸、花柄、或花托下部的葉。通常著生於花序軸上的苞葉稱為總苞葉,著生於花柄或

花托下部的苞葉稱為小苞葉稱為小苞葉或苞片(如柴胡)。

9.卷鬚葉:即葉片先端或部分小葉變成卷鬚狀的葉(如野碗豆)。

10.卷鬚托葉:即葉的托葉變態為卷鬚的葉(如菝葜)。

葉序

葉序 葉序

即葉在莖或枝上著生排列方式及規律。常見的有:1. 互生:即葉著生的莖或枝的節間部分較長而明顯,各莖節上只有葉1片著生的(如烏頭)。

2.對生:即葉著生的莖或枝的節間部分較長而明顯,各莖節上有葉2片相對著生的(如薄荷)。

3.輪生:即葉著生的莖或枝的節間部分較長而明顯,各莖節上有葉片以上輪狀著生的(如夾竹桃)。

4.簇生:即葉著生的莖或枝的節間部分較短而不顯,各莖節上著生葉片為一或數枚的(如豪豬刺)。

5.叢生:即葉著主的莖或枝的節間部分較短而不顯,葉片2或數枚自莖節上一點發出的(如馬尾松)。

外表組成

從外觀上看,葉主要由葉片、葉柄、托葉等三部分組成。同時具備此三個部分的葉稱為完全葉,缺乏其中任意一或二個組成的則稱為不完全葉。葉片通常片狀,葉柄上端支持葉片,下端與莖節相連,托葉則著生於葉柄基部兩側或葉腋,在葉片幼小時,有保護葉片的作用,一般遠較葉片為細小。

生長環境

葉主要著生於莖節處,芽或枝的外側,其上沒有芽和花(偶有,也是由於花序軸與葉片癒合形成而不是葉片本身固有的,如百部),通常含大量葉綠素,綠色片狀。葉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製造養料,進行氣體交換和水分蒸騰的重要器官。

主要價值

許多植物的葉,如番瀉葉、大青葉、艾葉、桑葉、枇杷葉等都是常用的中藥。葉的形態是多種多樣的,其對於中草藥的識別鑑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對植物本身

葉的主要作用是進行光合作用和蒸騰作用。

葉子 葉子

綠色植物在陽光照射下,將外界吸收來的二氧化碳和水分,在葉綠體內,利用光能製造出以碳水化合物為主的有機物,並放出氧氣。 同時光能轉化成化學能儲藏在製造成的有機物中。這個過程叫做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反應式可用下式表示:

葉[植物的六大器官之一] 葉[植物的六大器官之一]

碳水化合物中儲藏的能量來源於陽光,所以光合作用必須有光才能進行。

光合作用製成的碳水化合物首先是葡萄糖,但葡萄糖很快就變成了澱粉,暫時儲存在葉綠體中,以後又運送到植物體的各個部分。

植物體內除含有光合作用產生的碳水化合物外.還含有蛋白質和脂肪等有機物。蛋白質和脂肪大都是以碳水化合物為基礎,經過複雜變化而形成的。在製造蛋白質的過程中,還需要含氮的無機鹽作為原料。  光合作用製造的有機物,除一部分用來建造植物體和呼吸消耗外,大部分被輸送到植物體的儲藏器官儲存起來,我們吃的糧食和蔬菜就是這些被儲存起來的有機物。所以,光合作用的產物不僅是植物體自身生命活動所必須的物質,還直接或間接地服務於其他生物(包括人類在內),被這些生物所利用。光合作用所產生的氧氣,也是大氣中氧氣的來源之一。

根從土壤里吸收到植物體內的水分,除一小部分供給植物生活和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外,大部分都變成水蒸氣,通過葉片上的氣孔蒸發到空氣中去,這種現象叫做蒸騰作用。

葉蒸騰水分和植物體的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繫。每株植物都有很多葉,葉片的總面積很大,吸收陽光很多,這對光合作用有利。但是,植物吸收大量的陽光,會使植物體的體溫不斷升高,如果這些熱量大量積累,就會使植物受到灼傷。在進行蒸騰作用時,葉里的大量水分不斷化為蒸氣,這樣就帶走了大量的熱,從而降低了植物的體溫,保證了植物的正常生活。此外,葉內水分的蒸騰還有促進植物內水分和溶解在水中的無機鹽上升的作用。

對外界及人類

(1)調節氣候,淨化空氣。

在綠色的葉片上,不時排出像霧一樣的水氣。這種氣態水分蒸發到大氣中的現象,叫做葉的蒸騰作用。植物形成1千克乾物質,大約需要蒸騰300-400千克的水分。植物葉子的蒸騰作用,增加了空氣中的濕度,造成多雲、多霧,增加了降雨量,改變了環境小氣候,防止旱災發生。綠色植物的蒸騰作用能夠吐霧播雨降伏旱魔。

科學家發現許多植物的葉子能分泌殺菌素,其中有松樹、柏樹、櫟樹、桉樹、杉樹等。據測定, 1公頃松林,每晝夜能向空氣中分泌出大約5千克的揮發性殺菌素。柏樹的分泌作用更強達30千克,它們可以殺死像白喉菌、肺結喉菌、痢疾菌等多種病菌。因此,在針葉林里的空氣特別清潔、新鮮。

隨著工農業的發展,在生產過程中排出大量的有害氣體,如二氧化硫、氟化氫等。這些有害氣體,有些植物的葉子能夠吸收。如夾竹桃的葉子,在污染區,每天能吸收0.069克的硫。泡桐、梧桐、黃楊樹等吸收氟化氫的能力很強,還可吸收氯。這些植物的葉子是大自然空氣的淨化器。

(2)防治噪音,也得請綠葉來幫忙。據測定,一條40米寬的林帶,可以把噪音減低10-15分貝,30米寬的林帶可以減低6-8分貝,城市公園裡的成片樹木作用更大,可減少26-43分貝。綠化的街道,枝葉繁茂,可以減少噪音8-10分貝。

(3)可做飲料,可做飼料,可加工成藥材。

(4)檢驗大氣污染 :大氣污染一般可分成3大類:物理性污染物、生物性污染物和化學性污染物,因而,相應地有物理性大氣污染、生物性大氣污染和化學性大氣污染。

粉塵是主要的物理性大氣污染物。綠色植物都帶有滯塵的作用,但其滯塵量的大小與樹種、林頻寬度、種植狀況和氣象條件有關。

植物可以減輕生物性大氣污染。大氣環境中的毒害化學物質是化學性大氣污染。植物除了可以監測大氣的化學污染外,更重要的是植物可以吸收大氣中的化合物或毒害性化學物質。植物可以通過多種途徑淨化化學性大氣污染物,植物淨化化學性大氣污染的主要過程是持留和去除。持留過程涉及植物截獲、吸附、滯留等,去除過程包括植物吸收、降解、轉化、同化等。有的植物有超同化的功能,有的植物具有多過程的作用機制。植物對污染物的吸附與吸收主要發生在地上部分的表面及葉片的氣孔。在很大程度上,吸附是一種物理性過程,其與植物表面的結構。如葉片形態、粗糙程度、葉片著生角度和表面的分泌物有關。已有實驗證明植物表面可以吸附親脂性的有機污染物,其中包括多氯聯苯(PCBs)和多環芳烴(PAHs),其吸附效率取決與污染物的辛醇-水分配係數。植物可以吸附大氣中的多種化學物質,包括CO2、SO2、CL2、HF、重金屬(PB)等。植物吸收大氣中污染物主要是通過氣孔,並經由植物維管系統進行運輸和分布。對於可溶性的污染物包括SO2、CL2和HF等,隨這污染物在水中溶解性增加,植物對其吸收的速率也會相應增加。濕潤的植物表面可以顯著增加對水溶解性污染物的吸收。光照條件由於可以顯著地影響植物生理活動,尤其是控制葉片氣孔的開閉,因而對植物吸收污染物有較大的影響。對於發揮或半發揮的有機污染物,污染物本身的物理化學性質包括相對分子質量、溶解性、蒸汽壓和辛醇-水分配係數等都 直接地影響到植物的吸收。氣候條件也是影響植物吸收污染物的關鍵因素,植物在春季和秋季吸收能力較強,不同植物對不同污染物吸收能力有較大的差異。

(5)建築學上的仿生利用。

(6)預報氣象,預報地震:滴水觀音花在下雨之前會滴水。這就是預報氣象。地震,樹葉會不尋常地掉落,這就是預報地震。

(7)作為書寫紙張,作為工藝材料。

(8)為人類提供食物和能源。

組織構造

葉

通常植物的葉子是由表皮、葉肉、葉脈三個部分組成,並且每個部分又可以再細分。各部分同時在執行著自己的功能,以保證植物體的正常生存。 自葉片作一橫切片,自外而內可察見如下構造。

葉的縱切面 葉的縱切面

1.表皮:為葉片表面的一層初生保護組織,通常有上、下表皮之分,上表皮位於腹面,下表皮位於背面。表皮細胞扁平,排列緊密,通常不含葉綠體,外表常有一層角質層。有些表皮細胞常分化形成氣孔或向外突出形成毛茸。

2.葉肉:為表皮內的同化薄壁組織,通常有下列兩種。

(1)柵欄組織:緊靠上表皮下方,細胞通常1至數層,長圓柱狀,垂直於表皮細胞,並緊密排列呈柵狀,內含較多的葉綠體。在兩面葉或針形葉,柵欄組織亦分布於下表皮上方或整個表皮內側四周,但亦有一些水生及陰生植物的葉是完全沒有柵欄組織的。

(2)海綿組織:細胞形狀多不規則,內含較少的葉綠體,位於柵欄組織下方,層次不清,排列疏鬆,狀如海綿。

3.葉脈:為貫穿於葉肉間的維管束。主脈部分維管束較粗大,側脈及小脈部分維管束較細小,通常為木質部在上方的有限外韌型,較少為木質部在中間的雙韌型。

維管束四周主要為薄壁組織,漸靠近表皮則常有厚角組織或厚壁組織,這些組織,在主脈下方凸出部分通常較多而特別發達。草酸鈣結晶在葉片組織中十分常見,形狀種種,隨植物種屬而有所不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