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學

耕作學

耕作學(principle of cropping system and soil management),農藝學的一個分支。又稱農作學。以研究合理耕作制度的技術體系及其理論為主要任務。研究內容包括農作物種植制度(作物布局、複種、輪作,間作,混作,套作等)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土地保護培養制度(農田整治、水土保持、肥力培養和土壤耕作等)的技術與理論。目的在於合理利用自然資源,提高作物生產力,求得農業的全面持續穩定增產,以滿足社會對各種農產品的需要,增進經濟效益,維護生態平衡。

基本信息

發展歷程

中國農業素有精耕細作的傳統。公元6世紀時的《齊民要術》有“順天時,量地利,則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勞而無獲”和“谷田必須歲易”的論述;公元1世紀有關於麥後種粟、豆的記載等。都體現了古人對因地種植、輪作、複種的早期認識。精耕細作培肥地力是中國農業的傳統經驗。12世紀的《陳旉農書》中,還提出“地力常新壯”的論點。宋、元、明、清以後已有更加完備的論著出現。20世紀50年代初,中國結合本國農業生產的實際和耕作制度發展的需要,開始套用現代科學對合理耕作制度的技術體系及其理論基礎進行比較系統的研究,並且在實踐上發展、充實了有關作物布局、複種、間作、套作以及用地養地結合等方面的內容,逐步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耕作學科。

主要研究

耕作學是一門綜合性較強、正在發展中的邊緣學科,和作物栽培學、土壤學、農業氣象學、農業生態學、農業經濟學等關係密切,近年來,世界上許多國家對耕作制度的研究正日益開展,有關多熟制、旱農以及免耕、少耕等問題已引起了國際學術界的重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