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況
溪壑分離,紅塵遊戲,真何趣?名利猶虛,後事終難繼。
【說明】
這首用“點絳唇”曲子寫的謎語,湘雲念了後,“眾人都不解,想了半日,也有猜是和尚的,也有猜是道士的,也有猜是偶戲人的。”只有寶玉一下子就猜著了。
相關注釋
【注釋】
1.溪壑分離,紅塵遊戲——猴子多生活在山谷中、澗溪旁,被人捕住後便離了山林,來到鬧市,供人耍玩。
2.名利猶虛——指猴子穿衣戴帽,扮成文官武將的樣子。清代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耍猴兒者,木箱之內藏有羽帽烏紗,猴手自啟箱,戴而坐之,儼如官之排衙。猴人口唱俚歌,抑揚可聽,古稱‘沐猴而冠’,殆指此也。”
3.後事終難繼——小說中湘雲已作了解說:“那一個耍的猴兒不是剁了尾巴去的?”
【鑑賞】
湘雲這個謎,作者大有深意。謎兒眾人不解,只讓寶玉猜中,也不是偶然的,因為它句句適用於寶玉:大荒山青梗峰的頑石,幻形入世,成了怡紅公子,這不正是“溪壑分離,紅塵遊戲”嗎?“真何趣”的感慨與他在《寄生草解偈》一曲中所說的“到如今,回頭試想真無趣”的意思一樣;“名利猶虛”,是他蔑視仕途經濟的反抗思想;“後事終難繼”,或者說“剁了尾巴去”,正應了他“懸崖撒手”、棄家為僧的結局。這樣,謎語就簡括了寶玉一生的道路。
從整個賈府後來“一敗塗地”、“樹倒猢猻散”來看,也完全符合謎語末句所言。當時湘雲以猴兒斷尾解說它,引得眾人哈哈大笑。如果這些人知道這句話所預示的真正含義,還有誰能笑得出來呢?
謎語的巧妙,還在於它又可以成為對當時政治上各種醜惡人物的無情的嘲諷。因為,在作者那樣“旁觀冷眼人”看來,世上一切熱中於功名利祿之輩,從他們套上名利的繩索的那一天起,也就像“耍的猴兒”一樣,上竄下跳在扮演著滑稽的角色。他們洋洋得意於一時的高官厚祿,儼然擺出一副了不起的姿態,這完全像“沐猴而冠”那樣虛妄可笑。戲總是要演完的,那時怕也免不了落得個“後事終難繼”的下場。後四十回的續補者沒有按原作者這條線索去寫。他硬要寶玉念念不忘“有個好兒子,能夠接續祖基”(對李紈說的話),而且寫他自已也得了貴子還攻讀“四書”、“八股”,考中科舉,金榜掛名,又預言“將來蘭桂齊芳,家道復初”,大翻曹雪芹“名利猶虛,後事終難繼”的案。今天看來,這些地方恰好都是續書的致命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