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老舍公園園址歷史照片](/img/a/c0a/nBnauM3XycjM5czMzYzMxkzM0MTMzkzNzIDMwADMwAjMxAzL2MzLzI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建國後,調整個別植物品種,種植雪松及櫻花、紫薇等花木樹。建大型月季花壇,周邊種植大葉黃楊籬。更新兒童活動區的鞦韆、滑梯、沙坑等,稱安徽路遊園。
![老舍公園](/img/e/126/nBnauM3X3QzNwUDNzYzMxkzM0MTMzkzNzIDMwADMwAjMxAzL2MzL1c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1999年,市南區政府投資1000萬元進行改造。因其所處位置複雜,有公車始發站點,有醫院、學校、幼稚園,還有臨街餐飲小吃店和大量居民樓,車水馬龍、人流密集。依據現狀環境,由澳大利亞麥思建築設計師有限公司設計為林蔭水景、人文景觀公園。市南區城市建設管理委員會組織施工。同年竣工開放,命名“老舍公園”。
公園景觀
公園以水景為主導景觀,由六個小景區自然組成。噴泉、湧泉、溢水、跌水、小瀑布和瀑布順地勢自北向南,有奔流入海之勢。各水系均為黑色大理石鋪地貼面。園北建東西向通透棚架,方形磚垛鋼架梁木桁,深紅色地磚地坪,向南連線多級寬闊石階,與小型噴泉和小廣場構成A區。
B區為流水湧泉,西側大理石地坪活動場地,供觀景休閒,沿園東一側建有地上泵房,頂部平台造型別致,供遊人活動。C區為六組踏步七級疊水,與雪松林蔭構成休閒區,南端中部有老舍夫人胡潔清題寫的“老舍公園”銅牌。
D區位於路南,為階地式多重低噴泉,西側開闊地植有雪松、白皮松和懸鈴木等,構成樹陣活動區。
E區為多重式低噴泉,泉中設多組踏步供兒童戲水,西半部水泵房牆體淺紅色大理石貼面,上部彩色小方磚地坪平台,鋁合金圍欄,平台中部東側建花崗石圍邊長條石槽11個,內植草坪,槽頂可供遊人小憩。平台南端借下部泵房提水,形成瀑布匯流於靜水池。靜水池位於F區西側,中部建有方形磚垛鋼架梁桁南北向棚架,東側為狹長地帶,荷蘭磚地坪,沿懸鈴木內側設多組鑄鐵花架木條座椅,構成幽靜休閒區。
老舍雕塑
老舍雕塑位於園南端懸鈴木下。深紅色大理石鋪面,長方形立座上塑有老舍胸像銅雕,面南。基座正面刻有老舍夫人題寫的“老舍先生”,基座前底座西側有白色大理石石刻,刻有老舍著作《五月的青島》節錄。三部平放著作銅雕,上部封面刻有“櫻海集”書名。東側有銅質斜立三部著作銅雕,書背分別刻有“蛤藻集”“RICKSAW BOY”和“駱駝祥子”。為公園的標誌性建築。
綠化種植
![老舍公園](/img/e/152/nBnauM3XxQDOwATNzYzMxkzM0MTMzkzNzIDMwADMwAjMxAzL2MzL3Q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