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漂族

老漂族

老漂族,指為支持兒女事業、照顧第三代而離鄉背井,來到子女工作的大城市的老年人。

基本信息

解釋

老漂族老漂族

年邁的她們,離開家鄉,來到一座完全陌生的城市,幾乎沒有朋友,整天被困在水泥鋼鐵築起的“籠子”。敲開一扇門。門裡,住著她們的兒子兒媳或女兒女婿,還有與她們的1/8基因相同的小生命。從此,含飴弄孫成了他們的新工作。在享受天倫之樂的同時,她們的內心有著不少因漂泊異鄉而產生的孤獨和煩惱……這些為照顧第三代而遠離家鄉、來到陌生大城市的父母,被稱為“老漂族”。

他們或洗衣做飯,或含飴弄孫,縱忙碌卻終難敵孤獨……當下中國,“老漂族”群體正日益壯大。為子女,耗盡人生最後幾滴心血的同時,他們也面臨著精神孤寂、就醫困難等諸多難題。

生活狀態

老漂族老漂族

沒有朋友、想家、孤獨是普遍生活狀態

微型網路快調結果顯示,74%的網友,身邊有“老漂族”;而“沒有朋友”、“精神上缺乏慰藉”和“想家”,被認為是漂媽漂爸們最大的煩惱。

最難過:沒有朋友

對於步入中老年的“老漂族”來說,離開家鄉的最大損失,就是與原來的社會支持系統相脫離,感覺自己像是個“被人遺忘的角落”。

李阿姨有四個女兒,大學畢業後在各地安家,弄得她像候鳥一樣,前兩年在北京,這兩年在上海,而接下來的兩三年,已經早早地被在成都定居的小女兒“預訂”了。正是在這樣的被動漂泊中,她和家鄉的親朋好友疏離了許多,有時好不容易通次電話,聊著聊著會發覺居然沒話說了。

最牽掛:老夫妻分兩地

“老漂族”里還有相當多不是夫妻倆結伴同行的,分居兩地的現狀,會讓身在上海的“老漂族”備感牽掛。

從甘肅來的唐阿姨,一年前是和老伴同車來到上海的。但老伴對上海的飲食和天氣都不習慣,沒到半年就打道回府。大半輩子從沒分開過的恩愛夫妻,只好分居兩地。“從那天起,我的心就碎成了兩半,兩頭都放不下。”唐阿姨難掩牽掛。

最現實:本地沒醫保有病自己扛

由於在本地沒醫保,這些“老漂族”最怕上醫院,更怕住院,因為異地報銷耗時耗力,實在“傷不起”。

馬阿姨為照顧孫子,在上海已經待了四五年。從去年年底起,她感覺心臟很不舒服,兒子陪她看醫生,醫生說她心臟的確有問題,但需要做全身檢查,但馬阿姨堅決不同意。因為自己的醫療保險不在上海,如果在上海看病,基本要自掏腰包。

最糾結:想放手又不忍心

有著種種的不適和牽掛,大多數“老漂族”都表示,很想家,希望能夠早一點卸下擔子。可是,現實讓這個擔子不是說丟就能丟的。有的老人甚至下了狠心要撒手不管,但事到臨頭,還是回頭幫孩子,回家的期限又變得遙遙無期。“社會競爭太激烈,孩子現在都是三十出頭,正是事業打拚的關鍵時刻。如果我走了,誰幫他們帶孩子、照顧家?找別人,不一定能找到合適的。”按照原來的約定,李阿姨再過幾個月就要離開上海的二女兒了。但二女兒工作表現不錯,公司最近打算派她到國外進修一年。聽到這個好訊息,李阿姨卻急得睡不著覺了:“如果我走了,女兒在國外,那小寶寶怎么辦啊?女婿一個大男人,要上班,忙不過來的啊。”

專家觀點

老漂族老漂族
這是當下快節奏中國的一個階段性現象

“‘老漂族’出現,是因為中國人強烈的家庭觀念。父母覺得有義務盡全力支持他們,因此有許多老人離開家鄉,來到上海等大城市。”華東師範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所長文軍這樣認為,這也是當下快節奏中國的一個階段性現象。心理專家林紫談到,在處理三代人的家庭問題諮詢時,她也發現“老漂族”因為感覺為了子女的家庭付出很多,老人會對子女的某一句話非常敏感,“容易受傷”。“孤獨感,來源於缺乏歸屬感。”

兩位學者都認為,作為“老漂族”,自己不妨嘗試著主動融入社區,多關心一下周邊的活動;嘗試與小區裡的其他老人多接觸;此外,尋找寄託是非常有必要的,既可以重拾過去的興趣愛好,也可以培養打太極拳、跳舞等新愛好,在這個過程中或許就能夠找到很投緣的新朋友。如果兩位老人因為帶孩子而兩地分居,一定要經常打電話關心對方。

調查研究

在300名50歲以上從外地來武漢市投奔兒女的“老漂族”中,65.2%的老人認為子女對他們的重視不夠,42.3%的老人對家庭生活不滿意,79.2%的老人感覺很孤獨。此外,64.7%的老人“在家獨處”打發閒余時間;在生活中遇到不順心的事後,49.7%的老人選擇了憋在心裡不說。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