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山記

老子山記

老子山記,仙蹤:指老子留下的蹤跡。老子被道教尊奉為教祖,號“太上老君”,教眾鹹以為其得道升仙。

簡介

仙蹤:指老子留下的蹤跡。老子被道教尊奉為教祖,號“太上老君”,教眾

老子山記老子山記
鹹以為其得道升仙。俗傳老子煉丹之地其巔石殷紅,當地人即指為老子仙跡,昔石渠曾有詩曰:“道德修齊竟化仙,青牛脫鞅已多年。黃金曾說河能塞,白首無由發尚元。劫火毀空金鼎藥,野雲銷盡御爐煙。後人猶記燒丹處,雞犬應從盡上天”。[2]青牛西去,空留石上蹄痕:此指老子仙蹤其一青牛跡。據《重修清河縣誌》載,在金龍大王廟山門之南,有一橢園形大石,石上一穴,形似蹄痕,深近一尺,傳為老子青牛所踐,“四周石質無泉脈,而積水常不竭”。[3]煉丹爐:即老子煉丹的丹池。[4]仙人洞:即老君洞,位於北山西坡懸崖下,下臨淮河,為一徑四尺、深二丈余的石窟,石壁如削,中有石几石凳,傳為老子煉丹休息之處。[5]排闥:推門。闥,小門。此句化自王安石的詩句:“兩山排闥送青來”。[6]風凰墩:在老子山舊東嶽祠北。[7]蛩:蟋蟀。
紫氣東來,不見仙蹤[1]何處?青牛西去,空留石上蹄痕[2]!煉丹爐[3]莫辨東西,仙人洞[4]徒生想像。然仙蹤雖渺,靈跡猶存。試看今日湖山,果然別有天地。是以尋幽客子,無不到此流連;拾翠遊人,多致樂而忘返。
余僑居於此,數十年矣!窺此山四時之景,迥異人寰,故亦有“樂不思蜀”之意,試略而言:
當夫春光獻媚,景色爭榮。山色含笑,野鳥親人。紅杏坦牆,關不住滿園春色;兩山排闥[5],分送來一色青光。桃飛紅雨漫天,菜鋪黃金遍野。馬嘶芳草之地,人醉翠微之巔。至夏斑鳩喚雨,布穀催耕。赤日行天,修竹千竿能避暑;青蓮遍地,長淮百里可聞香。鳳凰墩[6]前叱犢,青牛石上聞鶯。天光接水無邊白,樹色連山不斷青。迨至金風拂面,玉露沾衣,葉落湖山,蛩[7]吟四起。漁燈數點,朗如天外寒星;孤雁一聲,驚破樓頭好夢。楓如醉酒,面頰俱紅;蘆為悲秋,頭顱盡白。至冬也,檐垂玉著,水滴成冰。鳥伏寒巢,枝空無葉。水因風而黑面,山為雪而白頭。踞嶺奇峰,好似山中虎豹;橫塘老樹,宛如水底蛟龍。窗前冷月一鉤,砭俗針疾;嶺上寒梅幾樹,沁骨悅魂。
此老子山勝景大觀,為余素所欽羨而領略者也。況乎雲山禁止,勝他鐵甲三千;雪浪參差,如隔秦關百二。恐勝景湮沒,乃作斯記。

作者

魯日舫,山東人氏,清秀才,生卒年月不詳。老子山,位於洪澤湖南岸淮河入湖處,是洪澤湖周邊唯一伸入湖中的岩石山,相傳春秋時老子曾於斯山修道煉丹,故名,又名丹山。其地負山臨湖,有湖山之美,昔有藏經洞和煉丹台。作者曾於丹山書院,因戀斯地湖光山色,“樂不思蜀”,遂僑居於此,並於光緒甲辰年(1904年)作《老子山記》,著力描繪一“尋幽客子”眼中的丹山春夏秋冬四時之景,辭美意遠,令人嘆賞,為洪澤湖地區百年來的傳抄之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