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1907年,德國醫生埃里希·寶隆在德中各界支持下,於上海創辦了德文醫學堂,即為同濟大學的前身。翌年改名同濟德文醫學堂。“同濟”一詞最早出自《孫子·九地》:“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而濟,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校董們為學校取名“同濟”,意蘊和衷共濟,希望用現代醫學造福人類。
1912年,同濟德文醫學堂與創辦不久的同濟德文工學堂合併,更名為同濟德文醫工學堂。1923年正式定名為大學。1927年成為國立同濟大學,是當時首批經國民政府批准成立的7所國立大學之一。經歷抗戰、搬遷、院系調整、重點共建、院校合併等,於2000年組建成了新的同濟大學。
100多年來,同濟大學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了近30萬高素質建設者和接班人,造就了一大批傑出的政治家、科學家、教育家、企業家和工程技術人才。校友中當選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的超過100人,貝時璋、李國豪、裘法祖、吳孟超等是其中的傑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