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同濟的故事(新版,讀懂名校,走進名校)

1912年,同濟德文醫學堂與創辦不久的同濟德文工學堂合併,更名為同濟德文醫工學堂。 《磚瓦的碎影—中國現代文學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等多部。 參與《20世紀中國文學大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的部分撰稿。

內容介紹

1907年,德國醫生埃里希?寶隆在德中各界支持下,於上海創辦了德文醫學堂,即為同濟大學的前身。翌年改名同濟德文醫學堂。“同濟”一詞最早出自《孫子?九地》:“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而濟,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校董們為學校取名“同濟”,意蘊和衷共濟,希望用現代醫學造福人類。 1912年,同濟德文醫學堂與創辦不久的同濟德文工學堂合併,更名為同濟德文醫工學堂。1923年正式定名為大學。1927年成為國立同濟大學,是當時首批經國民政府批准成立的7所國立大學之一。經歷抗戰、搬遷、院系調整、重點共建、院校合併等,於2000年組建成了新的同濟大學。 100多年來,同濟大學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了近30萬高素質建設者和接班人,造就了一大批傑出的政治家、科學家、教育家、企業家和工程技術人才。校友中當選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的超過100人,貝時璋、李國豪、裘法祖、吳孟超等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作者介紹

黃昌勇,男,1966年12月生,河南潢川人,研究生學歷,復旦大學文學博士。現任同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同濟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
已出版學術著作有:《左聯五烈士評傳》(重慶出版社,1995年11月,合著)、《王實味傳》(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磚瓦的碎影—中國現代文學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等多部。 主編或編著:《老交大的故事》(江蘇文藝出版社,1998年12月)、《王實味:野百合花》(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年1月)、《陳從周散文》(同濟大學出版社,1999年7月)等。《大學語文》(副主編,上海市教委組編教材,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1999年7月) 論文:《野百合花的前前後後》,載《新文學史料》2000年第3期 《新月派:詩藝探索與文化訴求》,載《浙江學刊》,2003年第2期。 《“魯迅道路”問題的理論反思》,載《文學評論》2004年第3期。 《王實味事件與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中國新文學的歷史命運》,中華書局,2007年7月。 參與《20世紀中國文學大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的部分撰稿。 在《文學評論》、《文藝爭鳴》、《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新文學史料》等學術期刊發表學術論文四十餘篇,在國內外報刊發表其它文章百餘篇。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