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種拉丁名:Hetaeriaelongata(Lindl.)Hook.f.
命名來源:[Fl.Brit.Ind.6:116.1890]
中國植物志:17:186
屬中文名:翻唇蘭屬
屬拉丁名:Hetaeria
亞族中文名:斑葉蘭亞族
亞族拉丁名:Subtrib.GoodyednaeKlotz.
族中文名:鳥巢蘭族
族拉丁名:Trib.NeottieaeLindl.
亞科中文名:蘭亞科
亞科拉丁名:Subfam.ORCHIDOIDEAE
科中文名:蘭科
科拉丁名:Orchidaceae
綱中文名:單子葉植物綱
綱拉丁名:MONOCOTYLEDONEA
門中文名:被子植物門
門拉丁名:ORCHIDACE
描述
HetaeriaBI.翻唇蘭屬,,我國有7種,產東南部至西南部。陸生蘭,少數為腐生蘭,前者葉莖生,後者葉退化為鞘;總狀花序具多數小花;中萼片與花瓣靠合成兜;唇瓣位於上方,不裂或頂端略2裂,基部多少凹陷成囊狀或杯狀,內有附屬物;蕊柱短,前面有2個摺片狀脊;柱頭2個;花粉塊2,粒粉質,有花粉塊柄與粘盤。屬下物種
白肋翻唇蘭、長序翻唇蘭、滇南翻唇蘭、四腺翻唇蘭、斜瓣翻唇蘭簡介
翻唇蘭屬約20種,我國產7種。
長期以來,產自香港和海南的亮葉翻唇蘭或卵葉翻唇蘭被鑑定為HetaerianitidaRidley,經文獻和標本研究,發現本類群與H.nitidaRidley區別在於:花較大;花瓣斜卵形;唇瓣基部胼胝體為5-6裂指狀突起;蕊柱翅肉質,"S"形。
而H.nitida花較小;花瓣匙狀披針形;唇瓣基部胼胝體呈短而肥厚的不規則突起;蕊柱翅相當寬大,扇狀,摺疊。
胡秀英(1977)將產於香港的本種定為H.nitida,不過這種處理也曾被Seidenfaden(1978)所質疑。經研究,原產中國的亮葉翻唇蘭是不同於H.nitida的被混淆的種,而是一個新種,為了紀念胡秀英前輩在蘭科分類方面的巨大貢獻,將其命名為HetaeriashiuyingianaLinLiFu-WuXing,同時,文中給出了國產翻唇蘭屬的分種檢索表.
形態特徵
植株高30--35厘米,細長。根狀莖伸長,莖狀,匍匐,肉質,具節。莖直立,圓柱形,無毛,具4--5枚葉。葉具柄,葉片長圓形至長橢圓形,稍不等側,長6--9厘米,寬2.5--4厘米,先端急尖,基部圓鈍,驟狹成柄,上面和脈均為綠色;葉柄長1.5—3厘米,下部擴大成抱莖的鞘。花莖伸長,長15--22厘米,被柔毛,下部具2—3枚鞘狀苞片,鞘狀苞片粉紅色,披針形,背面被柔毛;總狀花序具多數較疏散的花,長8—12厘米,花序軸被柔毛;花苞片披針形,粉紅色,背面被柔毛,長8--9毫米,先端漸尖,較子房稍短;子房圓柱形,不扭轉,被柔毛,連花梗長1011毫米;花小,半張開;萼片粉紅色或近白色,具3脈,背面被柔毛,中萼片長圓形或卵狀長圓形,凹陷,長5--6毫米,寬2.8--3毫米,先端鈍;側萼片偏斜的長圓形或卵狀長圓形,長5---6毫米,寬2.8--3毫米,先端鈍;花瓣白色,斜歪,菱狀倒卵形,較萼片質地薄,長5---6毫米,寬約2.5毫米,先端收狹呈突尖頭,具2脈,無毛,與中萼片粘合呈兜狀;唇瓣位於上方,凹陷呈舟狀,基部凹陷呈囊,展平近長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4---4.5毫米,寬2--2.3毫米,先端驟狹或漸狹,具尖頭,內面具5條脈,在近基部中脈兩側的4條脈上各具1—3枚細長的、向基部彎的鉤狀胼胝體。花期3—5月。產廣西(寧明)、海南(白沙)。生於密林下。泰國、斯里蘭卡也有分布。模式標本采自泰國。
產地分布
國內分布:產廣西(寧明)、海南(白沙)。生於密林下。廣西名叫觀音竹,全草民間藥用,有清熱、補虛之功效。
國外分布:泰國、斯里蘭卡也有分布。模式標本采自泰國。
主要用途
廣西名叫觀音竹,全草民間藥用,有清熱、補虛之功效。
本種提示
本種與H.Oblongifolia(Bl.)Bl.有些近似,不同之點在於本種的花較大,萼片和花瓣長5--6毫米,花瓣菱狀倒卵形,斜歪,寬2.5毫米;後者花較小,萼片和花瓣長3—3.5毫米,花瓣偏斜近長圓形,寬僅約1毫米,易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