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佛堂鎮田心村是義烏百子燈的發源地,自古以來,匯聚著眾多製作百子燈的傳統手工藝人。“看慣了百子燈,就愛上了百子燈,愛上了百子燈也就成為了百子燈藝人。我做百子燈,純屬業餘愛好。”王鴻生說,王老是村里老一輩百子燈手工技藝者。
據考證,百子燈作為田心村的傳統藝術,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據王氏家譜記載,明朝1370年,王氏太婆出嫁做新娘時穿過的紅衣裳,為兒孫們做燈觀賞,從此王氏子孫開始迎“紅衣燈”。後來紅紙替代了紅衣,把它糊做紙燈,形狀有四角、六角、八角型,俗稱“火炮筒”。隨著社會的發展,紙燈越做越講究,並逐步發展成為在燈罩上用繡花針刺出各種各樣的花紋、吉祥圖案,形式各異的紙燈,寓意為“百業興旺、子孫滿堂”,故稱“百子燈”。
製作
“看慣了百子燈,就愛上了百子燈,愛上了百子燈也就成為了百子燈藝人。我做百子燈,純屬業餘愛好。”王鴻生把自己的“從藝路線”總結得很簡單,但一路走過,伴隨著艱辛與汗水。
“學做百子燈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它看起來很漂亮,但做起來卻很複雜,要構思設計、立體構造、美術基礎、紋花剪貼……裡面包含了好多種工藝。”王鴻生說。
藝術源於生活,沒有內涵就缺乏長青不衰的生命力,而王鴻生的百子燈創作也遵循著這樣的藝術原則,並不斷發展新的表現形式,賦予新的內涵。他不拘泥於傳統,並將傳統百子燈的紙片工藝與剪紙、人物紙塑融於一體。每盞燈的背後其實都是有故事的。
王鴻生擺弄著正在做的百子燈,對記者娓娓道來製作百子燈的步驟。百子燈沒有骨架支撐,都是用製做花片拼制而成的,工藝十分考究。首先是打版。以前是春季打版,冬季刺圖。用兩張大小一樣土紅紙,用糯米糊加小許白礬背靠背粘在一起,裱成一定厚度、強度、平整無褶皺的紙板。如今,大多選用的是手工紙,再用膠水打版,或者是更現成的,用機器打版做好紙板。二是放樣,每種燈都要事先設計好尺寸、圖案,放出樣版。三是按樣裁版,製成燈片。四是針刺圖案。這是最費勁的一門技藝,用最細的繡花針按設計好的圖案,放在羊油、松花粉合制的墊板上,一針針垂直刺入紙版中。王鴻生說,用針刺,一定要把握好針孔的細密均勻,太密,容易斷裂;太疏,又不好看。握針時,要垂直,如果不垂直,兩三針過去,在後面幾層的紙版中,就走樣得很厲害了。五是拼版成為燈,來不得半點馬虎。在拼版時稍微有點閃失,花片就容易走樣。當初我就是憑著“邊對邊總能製作出花燈”的初衷而開始作花燈的。燈製作好了,再用絲線進行裝扮。
幾年來製作百子燈的經驗,令王鴻生對百子燈的製作有了獨到的見解:製作百子燈技術很重要,但構思卻最重要。“沒有想法,就做不出好東西。一般的藝人只會按照過去的模式仿製,缺乏設計能力。”到王鴻生學製作百子燈的時節,流傳下來的百子燈只有四種樣式,如今,他紮成了難度最大的八六四燈(即一隻燈里,既有八隻角、又有六隻角和四隻角),六角亭、荔枝燈、珠燈、花籃燈、花瓶燈、走馬燈、清宮燈等十多種。燈最大的有1.5米高、1.3米寬,小的只有二三十厘米高。當把電燈放進各燈中,燈體剔透,火樹銀花,流光溢彩。